首頁>政治>

歷史沿革

民國時期,濮陽縣分十區,貫寨村隸屬濮陽縣六區管轄;1951-1958年,成立集體農莊,貫寨村歸胡馬羨金星農莊管轄;1958年農莊解散,歸胡狀人民公社管轄,貫寨村更名為貫寨大隊;1983年取消人民公社成立鄉鎮政府,歸屬胡狀鄉政府管轄,貫寨大隊管委會變更為貫寨村民委員會;2013年,撤鄉建鎮,村名更為胡狀鎮貫寨村民委員會至今。

經濟發展

解放前,土地貧瘠,靠天吃飯,溫飽問題難以解決。20世紀70年代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引黃灌溉,挑溝深翻,治理鹽鹼,農業增產增收,農民收入翻番,生活得到了改善。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糧食生產實現歷史性突破。2012年以來,實行農業產業化,種養結合,務工經商,經濟收入日益增長,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歷任村幹部率領村民,為改變村容村貌修路、架橋,做出了積極貢獻。

教育文化衛生

貫寨村民風淳樸,自古以來,崇尚文化教育,清代就建有私塾。1969年,成立初中,周邊的插花廟、宋寨及幾個崗上的孩子都在此上學。90年代中學合併,初中改為小學。2002年以後生源銳減,到2012年,貫寨小學已無學生。貫寨村民孫功革、劉貴英夫婦自籌資金100餘萬元,建立了“朝陽小學”,解決了貫寨村孩子求學難題。貫寨村自1956年吳桂林第一個大學生開始,本科畢業生已達20餘名。

該村建有標準化衛生室1處,一般小病不用出村就能診治。2016年,全村新農合參合率95%以上。新建垃圾池10餘個,增設清潔員多名,美麗鄉村建設取得新成就。

土特產

紅薯粉條

紅薯高產,對肥力要求不高,曾經“一季收可抵半年糧”,村民除了把紅薯作為口糧外,還加工粉條。

人們先把紅薯粉碎成紅薯渣,兌水,過籮,把粉面瀝出來,澄清,再兌水用細籮過濾,如此三遍之後,粉面細膩無雜質。用精布(後來用蛇皮袋)兜起來,懸掛控幹水份,再把大坨的粉塊掰碎晒乾、收好,什麼時候下粉條什麼時候用。

農村一般把加工粉條叫下細粉。下細粉最好是剛入冬上凍的時候,幾家人湊在一起,互相幫忙。下出來的粉條得先凍,第二天太陽出來晾晒,一凍一晒,粉條有韌性不折不斷,存放三兩年也不會變質。

貫寨粉條因其粗細均勻,韌性好,有筋道,20世紀80、90年代賣粉條成了貫寨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當時流傳著:“要想富,種紅薯”,還有“種紅薯,娶媳婦”,“下細粉兒,蓋房子兒”。

隨著市場經濟地快速發展,農民這種小作坊式的加工面臨著技術改產、產品包裝及銷路等問題,而此時農民進城打工成了主流趨勢,慢慢地已經很少有人再加工粉條了。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今天,杜鵑花城把38張終生免費旅遊卡送給了最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