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我們知道,目前常規的水下目標探測主要是基於船載和機載平臺,探測方式主要包括水聲探測、磁異常探測、紅外尾流探測、鐳射雷達探測等。水聲探測是利用艦船攜帶的聲納或者利用海底佈設的水聽器構建的網路來實現;磁異常探測是通過磁探儀對水下目標造成的地磁異常進行探測,從而發現水下目標;紅外尾流探測是通過探測運動目標對周圍水體加熱後的水溫異常來實現的;鐳射探測是利用海水對藍綠鐳射的衰減要遠小於其他波段的鐳射的特徵,來探測和識別水下目標。現有的反潛探測方式,因為收到搭載平臺的限制,存在探測範圍有限、時效性較差、隱蔽性不足等缺點。船載和飛機平臺只能進行小範圍的探測,需要接近被探測目標的海域,其自身也容易收到水下目標的攻擊。同時,對於廣大的海洋和對方海域,是難以進行探測的。

海底佈設的水聽器網路

所以,基於衛星平臺的水下目標探測技術應運而生。採用衛星平臺的探測方式具有覆蓋面積廣、探測效率高、探測隱蔽性好的優點,能夠在全球範圍內大範圍、遠距離對水下目標進行探測,非常適合和平時期隱蔽的對對方水下目標進行探測。在衛星平臺上,可以採用多光譜遙感探測或者採用SAR雷達探測,但是這兩種方式都只適用於探測淺水水域,且易受海流和風速的影響。美國、俄羅斯和西方國家一直都致力於發展星載SAR雷達反潛技術,中國經過十餘年的研究,在理論和技術上都有所突破。

星載鐳射水下目標探測系統示意圖

近年,一種基於鐳射技術的星載反潛探測方式出現。我們知道,由於衛星平臺載荷的限制,傳統大功率鐳射雷達很難應用到衛星平臺上。一種單光子探測器其靈敏度比傳統的光電探測器提高了3個數量級,從而極大的降低了系統對鐳射功率的要求,使得發展星載鐳射探測水下目標成為可能。鐳射探潛技術基本原理就是通過星載鐳射器向海面發射紅外鐳射和藍綠鐳射,鐳射到達海面後,紅外鐳射被水面反射,而藍綠鐳射穿透海水的能力較強,直到遇到目標後反射,最終兩束鐳射被探測器接收。通過計算兩束鐳射往返的時間差來確定水下目標到水面的距離,並且可以通過單光子探測陣列來獲取水下目標的形狀。實際上,藍綠鐳射探測水下目標技術並不是最近出現的黑科技,早在60年代初,國外就開始探索鐳射探潛的可行性。1987年,美國將藍綠鐳射探潛列為幾項非聲波探潛技術之一。90年代初海灣戰爭期間,美國海軍就實驗性的裝備了藍綠鐳射探測裝置,用於探測水雷實驗。80年代至90年代,美國、前蘇聯、西方國家研製和裝備了多種藍綠鐳射水下目標探測系統,其最大探測深度大約30-70m左右;而基於單光子機制的星載藍綠鐳射對水下目標的探測極限深度,在理想的海況下,可以探測水下目標的最大深度為200m左右,但是仍然遠遠達不到500m的深度。

“海洋星簇”計劃 目標是通過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觀瀾號”衛星,創新衛星遙感和組網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將主動微波掃描成像高度計+鐳射雷達水體剖面同步觀測相結合的新體系,構建海洋從中尺度 (10-100km)到亞中尺度 (1-10km)、表面到海洋上層(500m)的天基觀測系統,實現從空中將海洋看透明。

這恐怕就是外媒口中所謂的500m水下反潛的由來。總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上述報道提及的“觀瀾號”海洋科學衛星將顯著提升全球海洋(包括極區海洋)在亞中尺度和近溫躍層的遙感觀測能力,有效提升中國海洋觀測水平,有效服務於國家海洋科研、海洋權益及海洋漁業等發展需求,在國家“海洋強國”、“海上絲綢之路”等關鍵戰略中發揮重要作用。就是這樣一件有利於全球人民的好事,竟被一些別有用心的媒體解讀為發展反潛技術,實在是居心不良、危言聳聽。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九號機器人擁抱新基建,配送機器人加入5G模組,遠端介入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