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網路圖片

文 | 吳景雙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域性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古往今來,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的成渝地區,一直是重要的戰略大後方。重大戰略的反覆“圈點”,不斷凸顯成渝地區的戰略地位。從2011年4月國務院正式批覆《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到2020年1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明確“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宏圖再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暨推進區域協同發展領導小組應時而生。兩省市黨政主要負責同志牽頭的聯席會議機制, 常務副省(市)長牽頭的協調會議機制,以及組建聯合辦公室、專項工作組,構建起決策層、協調層、執行層上下貫通的四級運作機制。

新定位——繞過產業雷同這道坎

產業之爭。回望十年,產業雷同是成渝地區繞不過的一道坎。雖然2011年4月國務院正式批覆《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2015年5月重慶和四川簽署《關於加強兩省市合作共築成渝城市群工作備忘錄》, 2016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2018年6月四川省黨政代表團赴重慶市學習考察並簽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行動計劃》和12個專項合作協議;2019年7月重慶市黨政代表團來川考察,雙方簽署《深化川渝合作推進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重點工作方案》。但是長期以來, 兩地都按照各自的行政區域進行生產資料佈局。民間的爭論主要集中在文化、飲食、方言等方面。產業之爭,遠比味蕾之爭和性格之爭還要激烈。多年來,成渝雙城“口水戰”不斷,在交通樞紐、西部金融中心、總部經濟、IT產業、汽車產業發展,甚至外國領事機構落戶等等方面,一直互相競爭。

定位升級。2020年1月3日,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繼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之後,中國再造“第四極”,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但是,定位還是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也就是說, 成渝地區產業之爭的問題依然存在,而且有人擔心新冠肺炎疫情可能阻礙或影響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步伐。對此,黨中央給出明確回答。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發展的國內國際環境繼續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於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有利於拓展市場空間、最佳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 是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定位順勢升級為: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不只為成渝,更為中國乃至世界帶來新機遇。

合作頻繁。盤點過去一年,合作成為最重要的關鍵詞。川渝兩地已簽署236個合作協議,平均1.5天就“握手”一次。四川700個重點專案中,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相關的專案有650多個,總投資近3.7萬億元。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通一體化融合發展先行示範區, 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範區、一體化發展“1+N”合作協議、“一帶一路”國際貿易平臺等接踵而來。10 月12日,重慶市、四川省經信部門共同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合作示範園區建立管理辦法》, 啟動了首批產業合作示範園區建立工作;10月16日,渝西川東網信協作聯席會議暨“十四五”資訊化規劃業務培訓會在重慶榮昌舉行, 川渝兩地的16個市(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以“十四五”資訊化規劃為契機,推動渝西川東網信協作持續走深;10月19日,四川省、重慶市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在瀘州市共同簽署了川渝地區協同推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同時川渝兩地房地產展示平臺正式上線;10月21日,川渝兩省市政協首次開展遠端聯合協商,助力兩省市共建西部科學城、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宜居地——相互追捧的新名詞

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是中央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出的要求之一。什麼是高品質生活宜居地?人們千百年來心嚮往之的“桃花源”、梭羅的“瓦爾登湖”以及各種各樣的田園風光,不是高品質生活宜居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是由各種高效的網路聯結起來的生產生活方式, 是優質的自然環境與優質的人文環境和未來巨大的發展潛力、前景的和諧統一。

熱詞一:公交化。雖然,多條國際物流大通道在成渝地區形成聯結點——向東,中歐班列與長江黃金水道打通“最後一公里”,實現“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無縫銜接;向西,中歐班列可從成渝直達歐洲各國;向南,成渝直達新加坡等東盟國家的“陸海新通道”已常態化執行,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成渝地區的有機銜接;向北, 成渝均已開通直達俄羅斯的國際班列。但是,要想最佳化區域經濟佈局,增強成渝地區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在西部形成支撐和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與新的動力源;拓展對外開放空間,助推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形成強大戰略後方,發揮成渝地區比較優勢,經略西部廣袤腹地、拓展戰略迴旋空間,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交通依舊必須先行。62分鐘——這是成渝之間新的時空距離,也是高品質生活宜居地貼近現實的寫照。這樣的執行時間,在成渝歷史上是首次。遙想20多年前川渝分治之時,儘管已有高速公路相連, 但兩地之間的通行時間仍需4 小時左右。2020年12月6日,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校飛成功。根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通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方案( 2020 — 2022年)》,到2022年,建成16條川渝間高速公路,出渝出川高速公路將達24條;川渝間9 條普通國道達到二級、11條普通省道達到三級及以上標準;四級及以上高等級航道3 1 0 0 公里, 港口集裝箱吞吐能力達到760萬標箱;開通13條以上川渝毗鄰地區跨省城際公交。

熱詞二:實驗室。巴蜀文化走廊,古往今來都是人文薈萃之地, 也是科技發展,技術創新的高地。“三線建設”以來的國家科技資源佈局,使得成都成為全國排名第五的科教資源密集區,高校院所、優勢學科、人才規模等多項指標位居全國前十和中西部地區前列。這些年,成都先後獲批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示範區、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核心區,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114個,建成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及眾創空間69家。在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釋出的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GII)中排名全球第52 位,在2019年《中國區域創新指數報告》中綜合創新指數排名全國第5位。同樣,2019年3月,中國第四個科學城就已落子重慶。2020年3 月16日,重慶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開建(依託重慶醫科大學建設的超聲醫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依託重慶交通大學建設的山區橋樑及隧道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標誌著重慶市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實現了“零”的突破。同時,依託重慶師範大學牽頭建設的重慶應用數學中心,也獲批成為科技部支援建設的首批13個國家應用數學中心之一。

熱詞三:獨角獸。人往教育質量高的地方走,往科研人才聚集的地方走。也是在2020年,四川省科技廳與重慶市科技局簽訂了“1+3” 協議。雙方約定,將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在3個子協議中,雙方約定將透過打造“川渝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形成以成都基地和重慶基地為主的“一平臺、兩基地”格局,實現兩地3萬多名科技專家庫資訊資源開放共享。為此,四川在做強成都極核和主幹功能的同時,支援綿陽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科技城和國家重要國防科研生產基地,支援德陽加快建設世界級重大裝備製造基地、構建支撐成都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功能板塊,支援樂山參與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打造以光伏全產業鏈為重點的“中國綠色矽谷”等,都在做高層次人才聚集這篇大文章。與新經濟伴生的經營管理者、戰略投資者、開拓創新者、各種專業技術人才已經顯露出來,隊伍正在壯大,必將勢不可擋。據新華社報道,四川擁有132所高等院校、50所央屬科研機構、171個國家級創新平臺、60 多名兩院院士,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0%,尤其在空天科技、生命科學、先進核能、電子資訊等領域優勢突出。四川具備了落實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任務的基礎和條件。另據人民資訊報道,重慶在“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2020全球創新指數”全球城市創新叢集100強中排名第77位;在《自然》雜誌全球科研指數中排名第79位。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1.3件,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58.6%。截至2020年底,累計培育科技型企業26371家,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222家,國家重點實驗室達到10家,新型研發機構達到142 家,已建設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68家,在孵企業4164家,6個環大學創新生態圈入孵企業團隊超過3000個。

熱詞四:一地辦。2020年,川渝兩地首批遴選101名幹部互派到重要部門和崗位掛職,幹部專題培訓超過6000人,科技專家資訊資源共享超過3萬人。針對市民在川渝兩地間辦事“往返跑”難題,兩地聯合印發《關於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若干重大改革舉措》,開通兩地事項“跨省通辦”和川渝兩地跨省市戶口遷移“一站式”辦理試點工作。在全國率先上線執行資訊共享平臺, 初步實現川渝兩地住房公積金繳存、提取、貸款等資訊共享,職工辦理異地貸款由“兩地跑”變為“一地辦”。就在成渝高鐵提質改造後正式運營的當天,全國首張高鐵月票在川渝兩地推出。這意味著,兩地人民今後往返將更加方便。“在四川接活,能在重慶的電子稅務局開票,不用多跑路。”這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帶給老會計袁春來的實惠。前不久,川渝兩地合作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便捷生活行動方案》開始徵求意見。方案提出,2021 年底前,以川渝兩地為重點,推動實施交通通訊、戶口遷移、就業社保、教育文化、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便捷生活行動,同步建立便捷生活事項清單化管理制度和更新機制,有效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工作生活需求。力爭用兩年左右時間,基本建立川渝標準統一、相互銜接的公共服務政策體系,使優質資源總量不斷增加、效能不斷提升,便民事項不斷拓展,供需對接更加精準,人民群眾獲得的服務更加高效便捷。

大迴圈——密切協同的新篇章

內需與內陸——剛好對應成渝所代表的西部地區。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和長江黃金水道,使得成渝地區當仁不讓地能成為經濟內迴圈的中心之一。同時,成渝地區已經具備發展泛亞泛歐供應鏈配置中心的基礎,有望成為新一輪外迴圈的新起點。四川為解決區域協調發展不足等問題,2018年提出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的新格局。與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不謀而合,綻放無數新機遇。

新機遇一:數字經濟新藍海。今年1月,四川5G生態發展大會舉行。過去一年,四川在5G、人工智慧等新興資訊領域出臺一系列支援政策,5G與各領域加速深度融合, 催生出一大批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疫情期間,重慶出臺了促進線上業態、線上服務、線上管理快速發展的25條意見,這是全國首份從省級層面支援產業、服務、管理的線上化、數字化和智慧化的檔案。2020年,四川省內建成5G基站數量居全國第六,在用資料中心近90個。到2025年,重慶將在全市範圍內建成15萬個5G基站。優良的創新創業生態是新經濟發展的土壤,成都的“菁蓉匯”“創交會”和重慶的“智博會”“英才大會”,在全國都有一席之地。2015 年2月,成都市啟動“創業天府” 行動計劃,“菁蓉匯”已成為成都“雙創”的名片之一。許多潛在獨角獸從這裡脫穎而出。簡稱“創交會”的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從2016年開始舉辦,如今規模一年比一年大。2018年,重慶舉辦了首屆中國國際智慧產業博覽會,也是在這個會上,提出實施大資料智慧化發展戰略。重慶英才大會的前身是重慶國際人才創新創業洽談會, 自2015年至今每年舉辦一屆,旨在為重慶高質量發展聚智匯力、聚勢賦能。

新機遇二:川渝共建工業園區。坐落在四川鄰水縣的高竹新區,是四川省和重慶市共建的第一個工業園區。“在川渝高竹新區, 如果這個企業覺得重慶的政策好,可以選重慶的;覺得四川的政策好,可以選擇四川的。”包括高竹新區在內,川渝毗鄰地區按照成本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逐步打破兩地的行政區劃,推進建設9個區域合作功能平臺。為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川渝兩地正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構建成渝協同創新共同體。科學城不是普通的科技園、工業園,而是科學與城市的融合體,是產、學、研、商、居一體化發展的現代化新城。聯手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積極參與國內國際經濟雙迴圈,也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川渝兩地正攜手推進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示範區的建設。重慶港務物流集團與四川省港集團合資成立物流公司,在深化港口運營、多式聯運、全程物流等方面開展合作。重慶果園港與宜賓港、瀘州港及支線船公司合作開行集裝箱水水中轉公共支線,已實現天天班的常態化穩定執行。重慶保稅港區正推動在四川省廣安市相關園區掛牌“加工貿易產業拓展(配套)區”,完善智慧終端產業叢集,在四川省達州市設立“一帶一路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分中心, 拓寬保稅進口商品交易鏈。

新機遇三:打通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成渝雙城經濟圈內,共有8 處世界遺產,而且古鎮文化資源豐富。2009年重慶出版社出版的《四川古鎮》,展現了四川大地37個比較典型的古鎮風貌。2002年重慶出版社出版的《重慶古鎮》, 詳細介紹了重慶各地35個具有特色的古鎮歷史和建築。一方面, 在無接觸產業的影響和帶動下,人們的居住理念和居住方式將發生根本變化,原本沉寂的古鎮將持續復興,變成城市群相互作用下的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當傳統古鎮連線起了各種各樣的網,加入了各種各樣的網,就從田園古風的週末打卡地變成了創客樂意安居的高品質聚居地,成為人們追求的“詩和遠方”。另一方面,旅遊業具有綜合性強、關聯度大的特點,與旅遊業相關聯的行業和部門有109個之多, 而且旅遊業的外延還在不斷擴充套件。首先,成渝協同打造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有利於兩地優勢互補、創新發展,避免同質化無序競爭;其次,有利於兩地文化展現更為完整,體驗更為完美,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過程中推動巴蜀文化更好地傳承與發展,提升巴蜀文化影響力;再次,有利於推動成渝地區文化旅遊產業深度融合,將文化旅遊資源優勢更好地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 透過形成文化旅遊產業鏈帶動走廊內相關產業協同發展。

新機遇四:新技術賦能傳統產業。佈局未來,首先是大健康產業。疫情背景下,大健康產業的內涵已不再侷限於保健品、醫療物資等傳統意義上的健康領域,科技與創新為健康產業賦能,藉助技術呈現更加智慧化人性化的服務形式,並不斷與旅遊業、家電家居等領域跨界融合,形成大健康產業鏈。二是線上平臺及相關產業。後疫情時代,雖然部分線上活動會轉為線下,但隨著線上消費、線上辦公等習慣的養成和智慧化技術、商業模式的湧現,“無接觸”活動依然會是眾多消費者和企業的重要選項。平臺產業所具有的規模經濟、範圍經濟、長尾效應等優勢,會創造更多的應用場景,線上智慧社群和智慧城市在未來也將快速發展。三是資訊及智慧產業。當前人工智慧主要在2B端,主要用於製造業領域,而未來的人工智慧將全面走向2C端、服務業和家庭,大量的基礎服務工作可能會由機器人來完成,結合中國巨大的產業基礎, 將釋放數字化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和倍增作用。“少人”或者是“無人”已經進入企業視野,智慧化、機器人化正在加速形成。除傳統手工業製作和部分服務業外,勞動密集型產業、企業的數量均呈逐年下降的趨勢,“無人工廠”、無接觸經濟等眾多新商機接踵而來。2020年12月18日,成都首條無人駕駛地鐵開通初期運營。就在今年的1月13日,由我國自主研發設計、自主製造的世界首臺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及試驗線在成都下線啟用,標誌著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有“第六產業”之稱的現代農業, 也已露出了新氣象。農業生產早已不再是“一錘子買賣”。四川井研“百里柑橘產業環線”,一年12個月,只有1個月沒有柑橘出產。四川沙灣佛手柑基地,除了出產三季佛手柑外,還有一季出產佛手柑花,連修剪下來的枝條(葉),都要用來提煉精油。那種“見人眼紅”——跟風賣難的種養加方式,正被個性化、特色化的種養加模式替代。

作者單位:四川樂山市委宣傳部

聚集智慧 創造價值 傳播文明

地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榮華中路22號院中國智庫創新科學園亦城財富中心1號樓7層

網址:www.guoyancm.com

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010-67889142

12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永城市高質量發展綜合觀摩團蒞臨皇溝工業園觀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