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碳中和,今年兩會意料之中地搶眼,不僅新晉政府工作報告,而且各界代表、委員頻頻提及、建言獻策其實踐路徑。

這一與能源“糾葛”頗深的新詞,將毫無疑問帶來能源體系的革命性變化,也將給能源安全帶來新挑戰。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能源安全”同樣奪目,在總體國家安全觀中明確了實施“能源安全戰略”。此次兩會審議的“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中也首次設定能源安全指標

當“新秀”碳中和遇到“老將”安全觀,不少代表、委員已有思索:要給碳中和來點安全感。

來點安全感,源於實現碳中和目標必然會帶來的“不安全感”。

我國承諾203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這將帶來能源結構的變化,變動就意味著風險。而在當下,以國內大迴圈為主的新發展格局中,能源是一切經濟活動的引擎,能源安全關係國家總體安全,給碳中和來點安全感有其必要性。

今年兩會,不少代表、委員已經“直言戳中”碳中和的風險點。

實現碳中和,保障能源供應是最低限度。

新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的特點,“極熱無風”“晚峰無光”現象明顯。在極端天氣下,新能源能否經受考驗也屢遭質疑,比如前不久,美國得州風電機組在極寒中凍住,對大停電事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全國政協常委,哈電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斯澤夫提到,我國在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的同時,也要兼顧能源安全保障,特別是在北方極寒地區,風能、太陽能、天然氣等產業比重過大,存在一定的能源安全風險。

再一個風險點是電網安全。

兩會前不久國家電網釋出公司的“雙碳”行動方案中指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電力電子裝置接入,使得系統轉動慣量持續下降。電網抗干擾能力變差,會出現新的穩定問題。

另外,網路安全也是不可忽視的“安全死角”。

實現碳中和,電網毫無疑問將接入大規模新能源以及大量新型用能裝置。這對整個電網執行監測、控制以及管理體系在數字化方面提出更高要求。電網數字化就意味著增加了一個新的安全維度——網路安全。

那麼,如何才能讓“碳中和”安全感滿滿?

安全感首先來自頂層設計。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制定2030年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前不久國網的“雙碳”行動方案中也建議做好頂層設計、加強政策引導,包括分解指標、完善制度、發展市場、加強規劃等方面。心中有數,才能胸有成竹,最重要的是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能夠幹大事。

另外,社會共識也是碳中和安全感的“氛圍組擔當”。

目前,我國碳排放主要集中在能源、工業、交通、建築領域。但這並不意味著碳中和只是相關幾家公司的事情,而是全社會各行各業共同的事情。記者注意到,這次兩會上,有包括石油石化、電網、裝備製造、新能源、冶金、汽車、網際網路、氣象、金融、高校等多個領域的代表委員,立足自身行業、專業建言碳中和。

在這個基礎上,社會各界也應該形成對清潔能源發展與成本關係的共識。清潔能源的發展需要做好配套工程,比如投資建設儲能、調相機等涉及電網穩定的電力裝置、負荷側需求側響應等,相關方都應該協調好利益,承擔相應的責任。這一點也已經有代表委員認識到了。以儲能為例,全國政協委員、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毓群建議,透過市場機制等讓儲能有效有利,以創新運營機制提高儲能收益。

對於社會大眾來說,也應該認識到,碳中和不止是宏大敘事,更是事關你我他、利好千萬家的“小事”。用電採暖、開新能源汽車、選擇公共交通、節約用能……人人都能為碳中和作貢獻。

最後,都說安全感是自己給的,依靠科技創新的核心能力,才能安全感爆棚。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使資金更多流向科技創新、綠色發展,並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可以預見,未來國家也將在資金上更多支援破解碳中和技術難題上。

國網“雙碳”行動方案裡也提到,要加快電力系統構建和安全穩定執行控制等技術研發,加快以輸送新能源為主的特高壓輸電、柔性直流輸電等技術裝備研發,推進虛擬電廠、新能源主動支撐等技術進步和應用等。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碳中和的安全感,那就是:在制度優勢的大環境裡,明確頂層設計,搭建好思路框架,各方協力形成共識,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推動共識成為共為,進而成就碳中和這一關乎每個人的事業。

給碳中和來點安全感,並不意味著裹足不前,也不意味著光腳狂奔。

畢竟,碳中和是一項關乎全人類的長期工程,來不得半點敷衍和急躁。它要韌性,而非任性。

10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李六小深入企業走訪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