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從新中國成立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到改革開放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從跨越新世紀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到黨的十八大後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始終奮鬥在生產生活的第一線。

現在,中國已成為世界級的科技創新大國,在世介面前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中國奇蹟”。而我們,正是這些“中國奇蹟”最大的受益者和見證者。

“中國速度”勢如虹

12年前,小楊第一次來北京時坐了整整12個小時的火車,泡麵、擁擠的車廂過道、晃盪的火車車廂……“綠皮火車”成為她童年時的回憶。4年前,她再次乘火車來到北京時,只用了不到6個小時。乾淨整潔的車廂環境、舒適靈活的座椅、快速平穩的執行速度……從此,白色的高鐵取代了記憶中的“綠皮火車”,重新整理了小楊對鐵路交通的印象。

“感覺自己與外地的距離一下子就縮小了。”小楊在接受採訪時說道,“以前覺得北京是一個很遠的地方,而現在,只是一個上午到下午的行程距離。”她表示,“出行體驗變得更好了。”

改變了小楊出行體驗的,正是早已在中國普及的高鐵。自2008年8月1日中國第一條350公里/小時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開通運營以來,高速鐵路便在中國大陸迅猛發展。目前,中國已開通運營高速鐵路2.9萬公里以上,“八縱八橫”高鐵網建設全面展開,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鐵網路,聯通覆蓋了中國大陸除西藏外的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已開始興建的川藏鐵路將成為連線以拉薩為核心的西藏地區與內地西南地區的高速鐵路大通道。毫無疑問,中國已經進入了“高鐵時代”。

造就了中國高鐵速度奇蹟的,正是自主創新能力。長期以來,高鐵技術為發達國家所壟斷。90年代初,中國高鐵在引進、借鑑、吸收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技術基礎之上,通過自主創新,相繼生產出了包括CRH380在內的“和諧號”系列高速動車組。

然而,掌握核心技術才能真正成為交通強國。中國的高鐵技術專家們未曾止步,而是定製研發了復興號系列動車組,並於2017年9月21日以時速350公里率先跑出世界上高鐵商業運營速度最高的新記錄。至此,以“復興號”為代表的中國高鐵享譽全球,中國高鐵實現了由“追趕”到“引領”的精彩轉變。

“中國高度”震寰宇

“小時候對於國內‘大新聞’的記憶,莫過於‘神舟’系列的奇蹟了。”在說到“中國高度”時,小於回憶說。“每次‘神舟’系列飛船的順利升空,都會成為當年的熱點新聞,那種激動自豪的心情,現在也能感受到。”

“不過我們現在不僅有‘神舟’系列了,還有‘天宮’系列、北斗系列……航天事業的發展是我對中國科技創新最直觀的感受。”小於這樣表示。

的確如此,經過50多年的創業發展,中國航天事業經過發展導彈、運載火箭、人造衛星、載人航天等幾個階段,目前已經形成了體系,形成了規模。在衛星方面,中國已經擁有通訊、遙感、資源、導航定位、氣象、科學實驗、海洋七大衛星系列,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把衛星送上天的國家,第三個掌握衛星迴收技術的國家,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訊衛星的國家。除此以外,中國在在運載火箭、測控通訊領域、地面和應用系統方面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航天事業的發展,不僅讓世界看到了“中國高度”,也大大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自信心。

“中國製造”有底氣

對於小劉來說,使他意識到“中國製造”不再是一個“貶義詞”的,並不是各種中國產電子商品的創新,而僅僅是一個小小的原子筆頭。

“學生時代,當我第一次得知中國沒辦法獨立製造原子筆頭的時候,真的很震驚。因為覺得自己這麼多年上學使用的筆,筆頭卻是我們國家造不出來的。”他說,“這樣小的一個配件,製造應該非常輕鬆。”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作為應用廣泛的文體用具,原子筆的筆芯頂端都有一個鋼珠,這種鋼珠最厚的部分也才0.3到0.4毫米左右,並且這個鋼珠和固定鋼珠的凹槽距離更是不能超過0.003毫米,這種極其精確的製作要求導致了筆芯的頂端非常難造。而中國此前發展的主要方向是重工業和大型的機械,很少研究這種精密度比較高的機械,且這種型別的物品研發費用比較高,但是利潤卻很低,因此這種工藝的研發也就陷入了瓶頸。

2016年,中國終於啟動了筆尖專案,國內公司相繼開始研發工作。研發者最終選擇了太鋼和首鋼作為筆芯的材料質地,併成功的把工藝偏差控制在了百分之一以內。與傳統材料相比,中國研製出的新材料不僅價格低,並且加工難度小,金屬結構性也更加穩定。不僅如此,中國還自行研發了超易切削鋼絲,成功了替代了曾經制造鋼珠的碳化鎢材料,現在一家鋼鐵廠的產量就可以滿足整個制筆行業一年的需求。至此,原子筆頭這種精密的小工藝終於可以在中國量產了,且價格十分低廉。

“知道中國終於能自主研發原子筆頭的時候,我很激動。”小劉說,“因為突然意識到中國製造的變化就發生在自己身邊,而且我們的創新不僅僅是在高階領域。就連這些精小的東西,我們也沒有忘記。”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當前,以新一代資訊通訊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為主要特徵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全球範圍內加緊孕育興起,而“中國製造”正加速邁向“中國智造”的新徵程。

今年9月,繼蘋果iPhone 11 釋出會過後,華為也召開了Mate 30系列釋出會。一時間,不少觀望者紛紛開始比較兩個品牌新產品的優劣。然而對於趙先生來說,他的心中已經有了結論。“已經決定要買華為了。”他堅定地表示,“用過蘋果,也用過華為,最後覺得還是華為的價效比高。現在中國產品牌的技術不輸國外了,價格也便宜。”

這是目前國內電子產品市場的真實寫照。在蘋果的品牌依舊強盛的市場,中國擁有自主研發能力的科技公司,並將業務拓展到了海外,現在華為旗下業務涉及通訊產業各個方面,通訊服務覆蓋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相關專利數位列全球第一。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新中國成立70週年以來,中國始終堅持科技創新,以創新帶動經濟發展,實現了從難以望其項背到跟跑、並跑乃至領跑的歷史性跨越。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威龍入海——殲20的艦載化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