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中,“人口老齡化”問題及相關對策成為關注的議題之一,受到了多個參會委員的建言獻策。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中,企業作為商業組織的一種可實現整個社會經濟資源的最佳化配置,是在市場經濟活動的關鍵要素。如果說人口老齡化更多關聯到國內民生的協調問題,那企業“老齡化”則影響到國際競爭問題,關係到中國能否在新一輪世界經濟競爭中逆勢破局的攸關問題。

中國企業必須以變應變,而隨著十四五,數字化轉型正式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對於企業,不言而喻,未來發展的方向只有一個,即擁抱數字化轉型。中國企業只有緊抓數字化、智慧化的趨勢作出積極改變,保持創新活力,建立新的技術優勢。

中國信通院釋出的《全球數字經濟新圖景(2020年)》中提到美國數字經濟2019年達到13.1 萬億美元;是中國數字經濟體量的2倍多。中國依然有非常多企業呈現商業模式老舊、運營效率低下、技術滯後的“數字化老齡”狀態,將面臨巨大潛在危機。

究竟什麼是“數字化老齡”企業,筆者認為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

● 心態上的盲從跟風

德勤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推進數字化轉型的企業中,約有60%的企業尚未建立好轉型發展路徑。無獨有偶,Wipro Digital的資料也指出,35%的高管認為缺乏明確的轉型戰略是實現全面數字化潛力的關鍵壁壘。

未思先行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一大心理弊病,很多企業未對自身架構與業務情況進行過嚴謹研究與調研,則急匆匆跟風上路,大刀闊斧採裝置,改架構,拓業務,最終因為各個轉型要素的不協調導致資源的浪費與人員內耗。

例如,2011年工業巨頭通用電氣(GE)轉型失敗的案例。當時的GE由於架構複雜,規模龐大,尾大不掉。公司的管理層又急於求成,短時間對眾多業務部門“動手術”,想盡快看到效益回報。然而事與願違,數十億美元的投入、數千名員工的動員,換以轉型失敗告終。

大企業尚有歷史資源的積累,可以在轉型過程反覆摩擦,中小型企業往往並不具備這樣的試錯實力,因此想清楚、定階段、穩步走是中國大多數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必要前提。

● 業務流割裂,低效運轉

即使在採購了OA、ERP、CRM等數字基礎設施下,很多企業各個部門行政、財務、人力等運營環節流轉依然處於割裂的狀態,主要還是依靠人為的管理對接,各個系統資料未集中和共享。一些基礎例行性的環節,如薪資結算:通常由人力部門核算出薪資對接由財務部門發放的過程,中途需要經過眾多的人員溝通與確認,屬於難度不大卻費精力的事項,大大降低了企業內部效率。

麥肯錫調查表明,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數字化轉型除了技術的更新,更重要的是組織的適應性,如果組織文化過於頑固、保守,新的工作方式、工作流程就難以被採用,數字化轉型便會遇到阻礙。採購數字化設施並不能一勞永逸,打通各個環節的流轉才是要義。

國內誕生於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數字原生”企業在這一方面有先發的優勢,往往架構簡單,業務流也更好打通,對於金融、零售、教育等傳統領域的企業在這方面付出的決心則需要更多。轉型不破不立,只有把數字化工具靈匯貫通,這條路才能實現潤物無聲,發揮功效。

● 技術競爭力滯後

企業發展最忌諱故步自封。傳統領域的巨頭企業往往競爭格局分明,頭部以市場份額傲居,在大資料、AI等新技術的研發層面的前瞻性不足,亦或者認為熱點技術與自身傳統業務相去甚遠,延誤了新時代的戰機。回望過去10年,曾經“網際網路技術”幫助企業拿到了數字化的入場券,未來新10年,數字化的主舞臺則可能由“AI技術”大放異彩。

《2020中國人工智慧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投資規模增速已成為全球第一。《連線》雜誌創始主編凱文·凱利曾指出:與人工智慧的合作表現決定了你的薪酬,你和機器進行合作,而不是和他們對抗。

資本層與媒體輿論走向已經對未來技術的方向做了洞察——智慧化,以人工智慧為核心技術競爭必須要力的新時代或已漸漸浮現。

有趣的是,公開的資料顯示,中美兩國人工智慧研究者關注開源AI軟體包中,由美國機構開發的數量是中國機構開發的20多倍。在演算法方面,對美國開源軟體包有高度依賴,在AI技術基礎層的積累,中國企業要走的路依然很長,這也是機會所在。

對於人工智慧技術,筆者認為,企業未來會有兩種應用場景。第一種型別,擁抱資源型,與專業具備人工智慧技術/服務/產品的第三方服務商夥伴合作,實現降本增效;另一種型別,自建技術型,結合自身研發適用於業務層的人工智慧技術,透過人工智慧技術加持已有業務,助力拓客,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在這一環節,筆者注意到,國內以人工智慧為驅動的企業服務平臺——Testin雲測是一個典型的樣本。Testin雲測誕生於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以顛覆傳統人力測試的雲測試服務為市場切入點,其本身就具備數字化基因,在商業化過程中,先後進化具備AI能力的自動化測試、RPA服務,以及AI三要素之一的AI資料服務。

從幫助企業測試的數字化轉型,到研發AI技術推動業務模式的再進化,再到打造AI底層生態的資料採集與標註服務,一步一步深入源頭層對整個中國人工智慧行業進行賦能。

同時,筆者發現,Testin雲測秉承“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生態聯合策略,在整個數字化生態圈中,與英特爾、英偉達、高通、華為等眾多行業頭部夥伴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透過多方技術與服務的聚合,為中國企業的數字化道路提供助力。

《浪潮之巔》中有這麼一句話:“科技的發展不是均勻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現。每一個人都應該看清楚浪潮,趕上浪潮,如此,便不枉此生。”智慧化成為數字化轉型浪潮的顯性要素正逐漸浮現,而助力產業智慧化,恰好也是Testin雲測這家企業的初心與使命所在。

7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趙德明: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保障高質量發展 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