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19日)上午,市政府舉行新聞釋出會,邀請上海市副市長、上海市新城規劃建設推進協調領導小組副組長湯志平,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阮青,市規劃資源局副局長許健,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副主任朱劍豪,市經濟資訊化委總工程師劉平,市交通委總工程師李俊豪出席,介紹《關於本市“十四五”加快推進新城規劃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相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來看文字實錄↓
——熱點問答——
“五個新城”新的定位是要建設“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
Q
人民日報:問下湯市長,上海新城建設在全國來看起步較早,這次面向“十四五”推進新一輪的新城規劃建設,跟以往相比,在目標定位上有何不同?
A
湯志平:新城歷來是上海城市空間結構的重要組成,是上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重要支撐。上海歷次總規都立足於中心城功能疏解、完善市域城鄉體系角度謀劃新城定位,總體上經歷了從衛星城、郊區新城到綜合性節點城市的定位演變。《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在研究市域空間結構時,選取了位於重要區域廊道上、發展基礎較好的嘉定、松江、青浦、奉賢、南匯等5個新城,要求建設成為長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綜合性節點城市。
立足長三角視野,上海主城區已經扮演著類似倫敦、紐約在各自城市群和都市圈中的角色,發揮著引領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和上海大都市圈發展的核心城市作用。相應的,“五個新城”也應轉變定位,不再是簡單承接中心城人口和功能疏解,而應按照集聚百萬人口規模、形成獨立綜合功能的要求,與長三角城市群其餘40多個城市一樣,建成現代化的大城市和長三角的增長極,與中心城區一起,率先形成上海都市圈“核心內圈”。
因此,在總體定位上,我們賦予了“五個新城”新的定位,就是要建設“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獨立”是指五個新城不再是衛星城和郊區新城的定位,而是要集聚100萬左右常住人口,形成功能完備、能夠自給自足的獨立城市功能,既包括產業、交通、居住、公共服務等基本功能,也要凸顯各新城的特色功能。“綜合”是強調二三產融合發展,居住與交通、就業、公共服務、生態等功能聯動、空間統籌,實現產城融合、職住平衡,同時要形成良好的人居環境品質;“節點”是指新城要構築區域輻射的綜合交通樞紐,在長三角區域城市網路中的能級和地位要進一步提升,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上海服務輻射長三角的戰略支撐點。
20條政策加快吸引各類人才向新城集聚
Q
CGTN:我們為了支援五大新城的發展,制訂了哪些支援政策?
A
阮青:配合市政府出臺的《實施意見》,發改委會同相關部門制定了加快推進新城高質量發展的支援政策,對比過去的政策,我們有三個特點三個“更”。
第一,定位更加精準,突出人才、資金、土地等要素保障。第二,政策支援力度更大,市區兩級財政稅收金融方面的政策支援給予了很大的力度。第三,政府部門之間的協同性更強,我們市區聯手共同打好組合拳,來支援這輪新城高質量發展。
從內容來說,主要包括五個方面20條政策,加快吸引各類人口人才向新城集聚,實施人才安居住房政策,加大規劃土地保障力度,加大財稅金融支援力度,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營商環境。借這個機會,重點跟大家介紹三個方面的政策。
一個是有關吸引人才政策。在人口政策方面,從最佳化新城人才落戶和居住政策,著力培養引進技能人才,加大對新城社會事業人才匯入的力度,提升對海外人才吸引力方面的具體政策措施。比如提出針對符合條件的人員,縮短居轉戶的年限,實施居住證專項加分等,研究新城社會事業人才職稱評審傾斜政策,加大優秀教師、醫生向新城的流動等舉措。在住房政策方面,完善多元化的住房供應體系,引導住房在新城合理佈局,完善新城大型居住社群功能等方面提出政策舉措。比如要研究建立租購併舉、租售銜接的人才居住政策,增加新城人才公寓、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供應量比重。
第二有關土地規劃支援政策。從提高新城開發強度、強化新城用地保障、最佳化新城供地結構,支援新城存量土地二次開發,推動新城戰略預留區啟動使用等方面提出具體政策。比如建立淨增建設用地指標獎勵機制,支援以TOD模式高強度開發站點周邊等政策措施。
第三有關財稅金融支援政策。具體從實行土地出讓收入專項支援,加快新城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新城產業結構最佳化調整,積極推進老城區更新,拓展投融資渠道等方面提出政策內容。比如新城土地出讓收入市級所得部分扣除各項計提後不少於30%的比例返還新城。此外,支援政策還提出要加大對新城放權賦能力度,擴大新城發展和管理自主權,深化營商環境改革,完善各區新城建設體制機制,進一步推動各類要素資源向新城集聚。目前市級相關部門正在研究制定六項具體配套政策的細則,我們現在定的時間是上半年這些細則能夠陸續出臺。
年內將建成崧澤高架西延伸、兩港大道快速化工程
Q
澎湃新聞:新城交通規劃明確要從對外和內部兩個維度來構建新城交通體系,提升新城外向度和聯動性,請問有哪些具體規劃、有沒有時間表?
A
李俊豪:交通系統對新城的建設發展具有重要的保障、支撐和引領作用。我們按照“對外強化、站城融合、內部提升、特色差異”原則,一城一策,遠近結合,從對外和內部兩個維度構建新城交通體系。
對外交通方面,加速融入國鐵幹線網路,提升新城與長三角周邊城市互聯互通水平,增強新城與門戶樞紐(虹橋樞紐、浦東樞紐)、相鄰新城的聯絡效率。最佳化樞紐佈局,提升樞紐能級;依託國鐵幹線,增強滬乍杭、滬蘇湖、滬通方向鐵路與新城的聯絡;構建城際線、市域線、市區線等多層次軌道交通網路;擴容改造新城對外高速公路和國省幹線,加快構建新城快速路體系,最佳化新城高速公路對外出入口布局。
內部交通方面,堅持公交優先理念,圍繞大運量軌道交通(市域線、市區線)站點,構建新城局域線(含中運量等骨幹公交)網路,最佳化新城公交網路,形成多層次公交服務。加快最佳化新城內部路網結構,不斷完善新城內部的主次幹路和支小道路網路,打通斷頭路,提高路網密度,提升新城路網通行效率。以“連續成網、空間複合、便捷接駁、特色彰顯”為目標,構建安全、連續、品質的慢行交通系統,提升新城內部交通品質。完善新城貨運和配套體系,加強智慧交通和綠色交通的推廣應用,完善綜合交通治理體系。
具體來說,嘉定新城將利用滬寧城際和滬蘇通鐵路,將既有安亭北與安亭西站組合形成安亭樞紐,強化新城與安亭汽車城的聯動發展,打造為滬寧發展軸上的節點。青浦新城將結合滬蘇嘉城際線、嘉青松金線在17號線青浦新城站形成三線換乘的青浦新城樞紐,打造中央商務區,促進站城融合。松江新城結合滬昆高鐵、滬杭城際、滬蘇湖鐵路,將松江南站打造為松江樞紐,引入嘉青松金線、東西聯絡線。
下一步,市交通委將按照“建設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的要求,會同各區加快推進新城重點交通專案的規劃建設工作。今年年內,本市將建成崧澤高架西延伸、兩港大道快速化工程,繼續推進大蘆線二期、蘇申內港線西段航道整治工程、滬蘇湖鐵路、G15公路嘉瀏段拓寬改造、S3公路一期、S7公路二期、S4公路奉浦東橋及接線工程等專案建設,推進嘉閔線、17號線西延伸(至西岑)、浦星公路改造等專案開工建設,推進兩港快線、滬嘉-嘉閔聯絡線、G318公路改造等專案前期工作。
“最具活力”“最便利”“最生態”“最具特色”的未來之城
Q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廣):在新城規劃建設導則中明確提出邁向最現代的未來之城的總體目標,在接下來五個新城建設當中,我們怎麼體現這個未來之城?
A
許健:圍繞邁向最現代的未來之城,我們在導則中形成了四方面的策略,主要是對應“最具活力”“最便利”“最生態”“最具特色”等發展要求。
第一,在“最具活力”方面,透過強化匯聚共享,落實最具活力的要求。一是造功能聚核的繁榮都市,透過打造中央活動區,強化功能複合、集約緊湊,將新城中心打造成為功能更綜合、特色更突出的城市副中心。二是推進形成功能融合、空間複合的產城格局,順應未來工作生活更加融合的趨勢,推動工作、生活、休閒等多樣化的功能融合,促進產業社群向綜合功能城區轉變,促進居住片區向複合街區轉變。三是塑造人性化高品質空間,打造活力街區,透過突出小街區、密路網,建設無車步行的友好街區,綜合利用地下空間,建設立體城市,打造環境友好、功能複合的“地下城”。
第二,在落實“最便利”方面,突出高效智慧。一是營造更方便優質的出行體驗,二是做優街坊的公共服務功能,以人的體驗為導向,結合生活路徑對社群公共服務設施混合佈局,複合設定,加強線上線下融合,打造未來社群。三是系統推進實施新基建,超前佈局並加快落實新型基礎設施,對未來的新型基礎設施做好空間預留和功能彈性相容。同時在新城率先推進數字化轉型,建設“智慧新城”。
第三,在落實“最生態”方面,要堅持低碳韌性。一是構建安全韌性、彈性適應的空間新模式,加強基礎設施的韌性,增強電力、燃氣等生命線系統的快速修復能力,提高城市空間佈局韌性,強化社群作為城市防災減災的前沿陣地作用。提高城市生態韌性,落實海綿城市等建設要求。二是在構建綠色低碳發展樣板方面,新建城區全面實行綠色低碳城區標準,鼓勵老城區既有建築綠色化、低碳化改造。
第四,在落實“最具特色”方面,主要還是塑造個性魅力。未來城市不是“千城一面”,要注重體現新城的特色風貌,透過加強總體城市設計、重點地段城市設計以及地標性建築的設計,塑造尺度宜人、疏密有致的整體空間格局,打造“一城一意象”。同時,也要突出新城的歷史文化保護,彰顯風貌特色,打造每個新城各具特色的新形象。
產業發展方面實現錯位競爭,建設“一城一名園”
Q
介面·財聯社:五個新城如何在產業發展方面實現錯位競爭,另外我們在實施意見和產業專項方案中都看到提出建設“一城一名園”,請問有什麼具體考慮?
A
劉平:產業是新城發展的動力和引擎,我們在新城規劃建設中,對於產業發展主要有兩點考慮,第一是注重產業集聚,更多集聚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包括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第二是突出產業特色,與新城周邊,以及新城與新城之間要形成差異化發展,防止重複競爭。
“十四五”推動新城產業高質量發展要堅持“兩個聚焦”,聚焦實體經濟、聚焦協同發展,圍繞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高起點佈局高階產業,高濃度集聚創新要素,重點推進“一城一名園”建設,構建各具特色、錯位競爭的產業體系。主要有三方面考慮。
第一,以“一城一名園”建設,實現新城品牌、產業品牌、園區品牌的有機統一。比如說提到奉賢“東方美谷”,我們認為“東方美谷”既是一個新城品牌,也是一個產業品牌,還是一個“名園”品牌。所以要把“名園”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支援新城依託現有園區基礎,統籌新城內外的園區發展,透過共享品牌、互通資源、整合機制等途徑,打響“名園”品牌,全力提升競爭力和顯示度。同時,透過產城融合、業態融合“兩個融合”發展,推動“名園”成為新城和產業的標誌,也就是說,提到“名園”就想到新城,提到新城就想到“名園”。
第二,以“名園”為核心載體,突出產業的差異化、特色化發展。將“名園”建設作為促進產業錯位競爭的有效途徑,落實全市產業地圖,謀劃最具潛力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比如,嘉定新城以汽車產業為主導,加快汽車的“新四化”發展,做大智慧感測器、高效能醫療裝置等特色產業。青浦新城以數字經濟為主導,連通虹橋國際樞紐、市西軟體資訊園、西岑科創中心、長三角一體化示範中心等核心區域,做大現代物流、會展商貿等特色產業。松江新城發揮G60科創走廊戰略優勢,以智慧製造裝備為主導,做大新一代電子資訊、旅遊影視等特色產業,培育生物醫藥、工業網際網路等新興產業。奉賢新城以美麗健康產業為主導,做大智慧網聯汽車、中醫藥等產業。南匯新城構建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航空航天等“7+5+4”現代化開放型的產業體系,建設未來創新之城。
第三,推動政策資源向名園和特色產業集聚,加快匯入重大產業專案。統籌新城專案招商,在名園內更多引進與產業定位相匹配的產業專案和創新平臺,形成一批千億級產業叢集,打造產業生態圈。在財稅、土地、人才、住房等方面,加大對特色產業的支援力度,形成產業集聚發展的吸附力和場效應。
下一步,我們將聯合各個新城,加大市區統籌協調,創新名園發展機制,加快產業專案和創新資源的匯入。按照“產城融合”的發展理念,著力將新城建設成為上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五型經濟”的重要承載區和產城融合發展的示範標杆區。
“最生態”突出生態惠民、宜居安居、低碳綠色、智慧治理、韌性城市五個重點方面
Q
文匯報:新城有個關鍵詞是“最生態”,全面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和城市執行模式,請問具體有哪些方面,以及接下來的推進情況。
A
朱劍豪: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品質道路,這是國策。我們在新城規劃建設籌劃中,將把生態、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貫穿新城環境品質和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管理的各個階段、各個環節。突出生態惠民、宜居安居、低碳綠色、智慧治理、韌性城市五個重點方面,形成具體的行動方案。
在生態惠民方面,要強化以水為脈、以綠為體的生態體系建設。新城所在的區域多為河湖縱橫交錯的江南水鄉,要更好打造水綠生態本底,一方面要形成藍綠交織的生態大格局,另一方面我們將借鑑“一江一河”濱水公共空間開發建設的經驗,打造令人嚮往、有溫度、有活力、有文化底蘊的濱水生態空間,在提升新城碳匯能力的同時,更好地實現生態惠民。
在宜居安居方面,要強化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租購併舉、配套完善的發展方向,最佳化新城住宅空間佈局,鼓勵產業、商業、交通樞紐等用地與居住用地功能混合,營造綠色出行,低碳生活的氛圍,推動居住與就業空間協調發展,打造職住平衡的新城典範。
在綠色低碳方面,強化綠色建造和低碳的運營。我們將從建築、市政到區域供能等,全面構建“點-線-面”相結合的新城綠色低碳體系。點上,新城新建建築將100%實施綠色建築標準,滿足人民對居住建築的舒適性、健康性不斷提高的要求。線上,要積極推廣新城天然氣分散式供能模式,推進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的利用,建設綠色新能源交通設施等,推進城區的架空線入地、綜合管廊等建設。面上,要求新城各個新建城區100%執行綠色生態城區標準,圍繞15分鐘生活圈打造各具特色的綠色生態城區樣板。
在智慧治理方面,我們將以數字化轉型為契機,全面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5G、寬頻網路等通訊基礎設施、資料中心建設,系統推進基礎設施智慧化;拓展智慧應用場景,構建城市資訊模型平臺,依託“一網統管”平臺,深化大資料運用,支撐新城的治理精細化智慧化,全面推動新城數字化轉型發展。
在韌性城市方面,我們將貫徹城市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實現從被動搶險到主動預防的城市風險管理模式,構建全面系統防禦體系,提升新城應對洪澇、地震、風災等極端自然氣候影響方面的能力,提升消防、民防、公共衛生風險防範能力;重點落實海綿城市、無廢城市理念,不斷提升新城雨水就地滲蓄,築牢城市執行安全底線,打造韌性新城典範。
在教育、衛生、文化體育旅遊、養老和社群服務領域提出21項重點舉措
Q
上海電視臺:新城要建設更加宜居宜業,將如何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A
阮青:公共服務對完善城市功能,吸引人才安居樂業具有重要作用,為進一步提升新城公共服務水平,我們制訂了《“十四五”新城公共服務專項方案》,具體提出了新城公共服務發展目標。在教育、衛生、文化體育旅遊、養老和社群服務領域提出21項重點舉措,以及每個新城的重大專案。
比如,在教育領域,根據新城人口變化趨勢,前瞻性規劃配置教育資源,不斷擴大優質教育供給,每個新城至少有1所高職以上的高等教育機構或校區,打造由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領銜、覆蓋義務教育學校的示範性學區集團。
在醫療衛生領域,加快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向新城擴容下沉,推進第一人民醫院南部院區、瑞金醫院北部院區等新城醫院專案建設,實現每個新城至少有1家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或院區,支援高水平社會辦醫。
在文體旅遊領域,將深入挖掘打造每個新城獨特文化品牌和專業體育賽事,每年舉辦不少於5次的市級以上文旅活動和體育賽事。同時,佈局建設高水平的文體設施,人均公共文化設施建築面積達到0.25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3平方米。
在養老和社群服務領域,因地制宜打造具有新城特色的一站式社群綜合服務品牌,實現“一城一品牌”,推進15分鐘社群生活圈高質量覆蓋。
五個新城在規劃中體現空間特色和個性的魅力
Q
解放日報:五個新城規劃建設要避免“千城一面”的現象,接下來我們怎麼在規劃中體現空間特色和個性的魅力?
A
許健:在體現新城空間特色方面我們有三方面的考慮。一是構建優於中心城的藍綠交織、開放貫通的“大生態”格局。透過夯實生態基礎,加強新城內部的河道水系、公園綠地等藍綠空間與新城周邊山水林地的融合,將新城融入自然,將自然引入新城,打造“看得見、進得去、可體驗”的生態生活空間,促進綠地空間與體育文化功能的融合。
二是塑造尺度宜人、疏密有致的整體空間格局。透過合理控制新城的基準高度,構建整體舒緩的空間基底,同時由地標建築和周邊烘托建築共同構成高層簇群,構建視景豐富、視廊通透的眺望系統,推動新城形成整體有序、尺度宜人的城市空間。
最後還是要突出歷史保護,彰顯文化特色。既要充分挖掘新城歷史文化風貌內涵,延續歷史文脈,注重新城內現有的歷史建築和傳統街區的保護,加強整體風貌管控,促進歷史建築的功能活化。又要主動培育策劃打造新城新的文化品牌,舉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活動,進一步打造新城具有個性的城市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