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和人民生活福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密集發力、加速跨越,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的重大變化,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一些前沿方向開始進入並行、領跑階段,科技實力正處於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我國大力推動人才強國戰略,堅持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強調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不斷改善人才發展環境、激發人才創造活力,大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為國家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重要引擎和動力。當前,中國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最重要的戰略資源都是人才。應牢固樹立國家戰略意識,勇於承擔使命,積極發揮人才稟賦優勢,高水平推進絲路國際人才交流港建設,為貫徹落實人才強國戰略提供有力支撐。

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人才強國戰略被寫入了“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域性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綱要以專門章節論述激發人才創新活力,要求“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方針,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充分發揮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是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保障。“一帶一路”需要一大批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和戰略思維、高質量專業技術技能、具備跨國文化交流能力和解決複雜實際問題能力的複合型人才參與其中,為其保駕護航。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國家部委的“人才行動”便緊跟其後: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務部聯合釋出《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擴大相互間留學生規模,每年向沿線國家提供1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深化沿線國家間人才交流合作;教育部發布《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實施絲綢之路留學推進計劃、合作辦學推進計劃、師資培訓推進計劃和人才聯合培養推進計劃,開展人才培養培訓合作;文化旅遊部提出到2020年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規模達到3萬人次,邀請800名著名智庫學者、漢學家、翻譯家來華交流、研修,培養150名國際青年文物修復和博物館管理人才;商務部加大資源投入、豐富課程設定、創新培訓方式,累計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養了各類人才10萬餘名。隨著“一帶一路”建設走深走實,“朋友圈”不斷擴大,“一帶一路”人才需求持續增長。

人才建設對於區域經濟發展同樣至關重要。人才是決定一個地區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人才的協同發展是關鍵。應實施有利於創新發展的人才戰略,吸引更多人才到中西部地區創業、興業。《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提出:建立東中西部開放平臺對接機制,共建專案孵化、人才培養、市場拓展等服務平臺,在西部地區打造若干產業轉移示範區。促進西部高校國際人才交流,相關人才引進平臺建設向西部地區傾斜。鼓勵支援部委屬高校和地方高校“訂單式”培養西部地區專業化人才。注重選拔符合西部地區需要的專業化人才,建立健全有利於吸引、激勵和留住人才的體制機制。擁有了人才,就擁有了未來。西部地區應緊抓共建“一帶一路”、新一輪西部大開發、自貿試驗區建設等戰略機遇,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著力夯實創新發展人才基礎,加快西部地區人才隊伍建設,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

聚焦科技資源優勢,西安打造絲路國際人才高地

西安是我國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之一,高等教育資源豐富,科技人才輩出。近年來,西安深入貫徹落實人才強國戰略,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新時代西部大開發、自貿試驗區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等國家戰略,不斷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推動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深度對接融合,形成人才引領產業、產業集聚人才的良性迴圈,涵養一流人才生態,全力打造絲路國際人才高地。

作為“硬科技”概念的策源地,西安擁有得天獨厚的人才和科研資源:63所高校,460多個科研機構,100萬專業技術人員,超過1.2萬項技術成果的科技資源加速平臺,近40項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標準。2020年新增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省級14家,新建院士工作站10個、博士後創新基地12個,全市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47.6件,淨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500餘家,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5.17%,位列副省級城市第一。西安入選2020年全球人工智慧最具創新力城市,在2020年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排名中進至全國第六。

西安充分發揮人才資源優勢,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推動科研人員的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取得了顯著成效。西安高新區技術經理人在整個技術產品化過程中,全程參與科技成果轉化。2020年,全市加快推進城校企協同創新發展平臺,共促成303項科技成果就地轉化。西安市2021年科技工作會議指出,加快打造專業化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全年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要突破1500億元,促成科技成果轉化專案350個以上,強化金融支援,全年服務科技企業貸款達到650家以上,科技貸款要達到30億元以上。

2020年以來,西安先後印發《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與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堅持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絲路科創中心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快建設先進製造業強市支援政策實施細則》等一系列檔案,構建人才引育、激勵、流動和服務的全方位政策體系,促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努力把西安打造成創新創業活躍、海內外人才嚮往匯聚的內陸改革開放人才高地和絲路科創中心。制定“西安英才計劃”,建立“人才+專案”評審機制,突出人才創新創業能力和實際貢獻,給予最高200萬元資助,計劃用3年時間引進培養各類高層次人才1500名以上。《西安高新區關於支援硬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措施》聚焦人才、金融、創業孵化等關鍵要素,力促人才、科技、產業、金融有機結合,全力支援硬科技創新。措施提出,每年設立1億元硬科技創新人才專項資金,對硬科技創新人才給予人才津貼,對硬科技創新人才(團隊)創業專案給予支援。

得益於有效的人才政策和精準有力的產業創新支援,西安在新一代資訊科技、高階裝備、航空航天、生命科學等硬科技產業領域形成了比較優勢,培育出上百家硬科技企業,形成了門類齊全的硬科技發展領域。尤其是數字經濟高位發展,衛星導航、人工智慧、虛擬成像、積體電路等技術水平已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以積體電路、軟體與資訊服務業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鏈正加快形成,產業體系逐步健全。數字經濟與智慧農業、先進製造業、地理資訊產業、文化旅遊產業等融合程度不斷加深,數字化治理水平全方位提升,推動數字中國、智慧社會建設向縱深發展,新型智慧城市和數字絲綢之路建設不斷提速,點亮“數字絲路明珠”。

提升城市能級,西安為創新人才提供成長沃土

一座城市的發展,人才是關鍵和基礎,而給人才以成長的沃土,更是體現這座城市軟實力的核心要素。西安在共建“一帶一路”、自貿試驗區建設等國家戰略中主動作為,承擔重要使命,贏得國家賦能,城市能級不斷提升,給各類創新人才提供了成長的沃土和展現才能的舞臺,釋放強勁“西引力”。

今年4月2日,陝西省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在西安召開,省長、領導小組組長趙一德強調,要深刻認識陝西在共建“一帶一路”中肩負的特殊使命和重大政治責任,準確把握“一帶一路”重要節點戰略定位,圍繞實現“五通”目標,充分發揮陝西區位優勢,以實施大專案為支撐,以構築大平臺強功能,以建設大通道擴開放,以推進數字化提效能,全面提升“五大中心”能級。要以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建設為重點,統籌港城港貿港產發展,著力構建亞歐陸海貿易大通道。

在全國開行中歐班列的城市中,西安走在前列。中歐班列“長安號”已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及歐洲開通執行15條幹線通道,覆蓋了歐亞大陸全境。2020年全年開行3720列,是上年的1.7倍,班列開行量、重箱率、貨運量等核心指標穩居全國第一。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納入國家示範工程,透過“干支結合”的方式構建“+西歐”集結體系,西安相繼開行了12條集結線路,輻射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等主要貨源地。推出“德國快線”、中歐班列公共班列等創新產品,西安國際港站日前正式掛牌執行,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建設邁出堅實的步伐。

中歐班列“長安號”以及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構築了西安對外貿易大通道,助推西安加速融入世界經濟貿易體系。西安港現已聚集外貿類企業360餘家、物流企業300餘家,東南沿海產業轉移企業加速聚集,累計引進電商企業超過1200家。京東全球購、沃爾沃整車進口、奧迪整車進口專案落戶西安港,招商局集團、華潤集團、中國中鐵等一批優秀企業競相落戶西安國際港務區,萬億元級商貿物流大產業叢集已經初具雛形。下一步,西安將以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建設為重點,發揮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國際物流樞紐輻射帶動作用,統籌港城、港貿、港產一體化發展,著力推進班列“+貿易”“+物流”“+產業”“+金融”“+城市”“+人文合作”發展模式,促進資源要素集聚、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快陝西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階,打造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前沿地帶。

未來已經清晰可見,高質量建設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給大量交通商貿物流人才尤其是中歐貿易人才搭建了平臺,提供了施展抱負和才華的天地。西安應重點打造一支高素質中歐班列人才隊伍,培養吸納精通跨境電商、現代物流、加工貿易、專案運營、市場營銷、財務金融、外語等全領域複合型人才隊伍,全力支援“一帶一路”五大中心建設,為西安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提供人才支撐。

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西安作為中華文明根脈城市不變的底色。建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文交流新模式,創新教育合作機制,是新時代賦予陝西自貿試驗區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4年來,西安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人文交流日益密切,不斷深化人文交流新模式,全力構建“一帶一路”人文交流重要門戶。科技教育合作不斷拓展,西安在以色列等國設立17家離岸創新中心、海外研發中心和科技服務站,推動全球創新創業資源統籌匹配。文旅交流日益增進,西安著力打造“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絲綢之路國際文化藝術節”“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等人文交流平臺,建設文化藝術品保稅展示中心、絲綢之路文化交流中心、絲綢之路文物考古中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文化交流中心,發起成立“絲路城市廣播電視協作體”,促進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文化溝通、貿易暢通、民心相通。西安當選世界城地組織聯合主席城市,國際友好城市達到37個,“絲路朋友圈”不斷拓展。醫療合作持續深化,西安交通大學與全球22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學、醫療機構達成共建“一帶一路”衛生健康共同體的意願。

“十四五”時期是西安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的關鍵5年。西安深化國際人文交流、創新“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需要更多具有人文交流理念、通曉相關國家語言、知識面廣、具有全球視野和專業技能的高層次複合型人才,在世界舞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展示好中國形象,不斷譜寫新時代中外人文交往新篇章。

服務“一帶一路”,絲路國際人才交流港助力西部人才建設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激發人才創造力和轉化力、實現人才引領發展,亟需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健全現代人才發展治理服務體系。西安市“十四五”規劃綱要特別強調,建設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打造一批“國家引才引智示範基地”。構建人才服務體系,加強人才安居、醫療、教育保障,高標準建設西安人才綜合服務港,全面提升人才公共服務能級。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關於充分發揮市場作用促進人才順暢有序流動的意見》、西安市“十四五”規劃綱要精神,提高西部地區人才資源配置效率,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促進國際人才順暢有序流動,服務共建“一帶一路”、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為人才強國戰略提供有力支撐,中國商業史學會、中外智庫國際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等機構聯合在西安共建“絲路國際人才交流港”。

絲路國際人才交流港聚焦科技創新、現代產業體系、外向型經濟等重點發展方向,提供專業化人才服務,服務“一帶一路”培養創新型、技能型、應用型人才,承接西部地區人才培養、交流和成果轉化,做大做強人才交流事業。積極配合西安市人民政府、西安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開展工作,圍繞政策對接、人才培養、人才引進、黨建研究、課題服務、成果轉化、品牌傳播、會議會展、專案投資等領域重點突破,助力西安將人才資源優勢轉化為人才資本優勢,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有機融合,促進“一帶一路”人才交流合作,打造絲路國際人才高地。

絲路國際人才交流港充分發揮平臺優勢,強化智庫、產業、高校、科研精準對接,探索實施更多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接軌的政策和措施。匯聚高階智力資源和創新要素,強化智慧財產權成果保護轉化,促進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依託絲路國際產業科技創新聯合體,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一帶一路”國際產業合作貢獻智慧與力量。

12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安全生產大排查大整治】利津縣全面提升危化品運輸安全監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