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水平的快速提升是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內生因素,但粗放型城鎮化推進模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經走到了瓶頸期,亟待新型城鎮化模式的創新來規避傳統模式的弊端並引領新一輪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通過新型城鎮化“去槓桿”操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入新的內容,為探索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路徑提供了可能。本文綜述了新型城鎮化去槓桿的相關文獻,認為:(1)可以從巨集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上界定新型城鎮化下如何更好地去槓桿;(2)摒棄“粗放型城鎮化”,調整巨集觀“去槓桿”的著力點;(3)中觀上以繼續推動基礎設施建設與化解政府債務風險為雙重目標推動地方政府部門去槓桿;(4)微觀上從推動個人“市民化”的角度考慮居民槓桿率與城鎮化發展住房問題。通過綜述三個方面的內容,有助於我們整體把握新時代推動新型城鎮化與去槓桿之間的關係,為二者的研究找尋一個新思路。
關鍵詞: 新型城鎮化 政府部門去槓桿 居民部門去槓桿 綠色城鎮化
文章思維導圖
城鎮化發展中資源能源的耗用:綠色槓桿與汙染槓桿精彩內容摘編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迎來了城市型社會為主體的城市時代。一方面,城鎮居民更加強調生活品質,注重改善城鎮人居環境;另一方面,中國的城鎮化發展面臨著一系列的嚴峻挑戰,過去高消耗、高排放、高擴張又低效的粗放外延型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亟需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城鎮空間的生態建設、科學發展,全面提高城鎮品質與品質,構建綠色城鎮化發展模式。放眼國際,對城鎮化程序中資源能源環境問題的探討由來已久。早在1898年,英國學者埃比尼澤·霍華德(Ebenezer Howard)著有《明日:一條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form)(後1902年第二版改名為《明日的田園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就提出了為了避免城市無限擴張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建設田園城市形態的設想,在一定程度上被視為“綠色城鎮化”思想的開端。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基於此,筆者認為將城鎮化建設中對能源、資源、環境等的過度消耗視為一種負債經營城市的行為,在巨集觀上將這種“粗放型城市建設”定義為城鎮化建設中的“加汙染槓桿”,將中國城鎮化綠色轉型的過程定義為城鎮化中“加綠色槓桿”過程,從而將其整合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去槓桿研究中。
縱觀中國的城鎮化發展過程,“汙染槓桿”的加槓桿過程來源於中國城鎮化的根本特點。中國的城鎮化是在工業化程序中被動式推進實現的,這種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發展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城市鄉村巨大收入差帶來的勞動力流動,廉價勞動力的大量需求使得中西部鄉村勞動力大量且快速向沿海城鎮積聚;二是工業化伴隨著強勁的工業用地需求,城鎮化建設佔用了大量的土地。2008至2017年,中國城市建設用地從3.91萬平方公里擴張到5.52萬平方公里,年均增長率為3.91%,高於城鎮人口占比年增長率2.98%,土地城鎮化快於人口城鎮化,土地資源高度緊張,耕地減少過多①;三是傳統工業製造業採用粗放型發展模式,工業快速發展的背後伴隨著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與環境的破壞。中國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擴張為特徵的粗放型城鎮化發展模式,加大了資源供需壓力和生態環境壓力,加劇了資源與環境的雙重約束,不利於城鎮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②。例如近幾年以京津冀地區為代表的城市霧霾帶來的嚴重空氣汙染便是對中國城市發展敲響的警鐘。未充分考慮城市生態的承受能力盲目的“粗放型”發展方式造成的不僅是資源能源的浪費,同時也對城市生態圈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過度資源耗用與生態破壞無疑是以加“汙染槓桿”的模式經營城市,與綠色發展理念相悖。如何在城鎮化過程中去“汙染槓桿”,加“綠色槓桿”,是當下學者們討論的重點。
王祥榮(2004)在中外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方面,對他們的共性、特點、差異進行比較分析,最終得出中國生態規劃、設計和發展的具體方案。他還涉及了幾個國傢俱體的生態城市的策劃、設計、經驗和教訓,列舉了中國不同省份的實際問題,通過例項分析和對比研究,不斷挖掘生態城市的發展方向。吳志強、宋雯珺(2008)通過對歐洲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案例研究,指出一個生態城市的建設必須具備什麼樣的特點,這對於中國綠色城鎮化建設有著借鑑意義。鍾小敏(2000)指出為了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城市化中的環境問題,應該把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制定中國城市化戰略總的指導原則,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實施可持續的城市化戰略。在目前情況下,任何一個國家要增強本國的綜合國力,都無法迴避科技、經濟、資源、生態環境同社會的協調與整合。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一個總體方案,需要詳細考察上述要素在綜合國力系統中的功能行為及相互適應機制,進而為國家制訂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決策提供理論支撐。魏後凱、袁曉勐等(2012)從八個方面全方位探討了促進城市綠色繁榮的戰略思路和措施:一是要樹立綠色繁榮理念;二是從綠色交通、環保設施建設、城市綠色空間建設、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四個方面創造良好城市綠色環境;三是生產服務上,建立完善現代綠色產業體系,發展綠色製造業、服務業,發展迴圈經濟產業園和生態產業區,加強在資源能源消耗以及環保標準上差別化的產業進入與退出機制;四是積極倡導微觀主體綠色消費方式:增強綠色消費意識、健全綠色消費制度、加強消費市場監管;五是從城市管理方面,提出要依靠建立綠色管理標準推動城市管理全過程、全領域的綠化,形成全民協管的長效管理機制,提高城市御災能力,推動數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設,同時也認為應縮小城鄉綠管差距;六是政府方面應實現綠色轉型:建立綠色規劃體系、擴大政府綠色採購、實行綠色政績考核;七是統籌城市綠色發展示範體系:加快推進生態建設國家試點示範專案,積極開展城市示範活動;最後是完善支援綠色發展的財金政策:加快構建綠色稅制體系、強化政府的綠色財政職能、發展綠色信貸①。如何在快速發展的城鎮化中尋求生態友好的發展模式是當下的客觀要求,但也不能操之過急,不僅需要充分借鑑國外成功經驗,也要充分認識到中國各個區域發展的優勢差異性,尋找效率與生態友好相結合的城市發展模式。還要意識到的是,“綠色槓桿”的加槓桿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需要個人、企業、政府等各個部門與生態環境保護深度融合:要全面樹立綠色繁榮的理念;構建綠色產業體系,推廣綠色低碳技術;需要強化其中的管理、考核支撐體系,進一步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