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1991年的ATF先進戰術戰鬥機專案在航空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次選型在戰鬥機發展史上首次將機動性置於比較次要的位置。獲勝的F-22沒有贏得多少讚譽,而輸掉了這場里程碑式的競爭的YF-23成了眾多航迷心中的王者,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YF-23超前衛的氣動設計實在太漂亮了,所以突發一個奇想,中國能仿製一架F23隱形戰鬥機嗎?,這個問題如何是在八九十年代的話,是個很白痴的問題,答案肯定不行,但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吳下阿蒙,那這個問題就要從專業角度探討一下了

想製造一架有百萬零件組成的戰鬥機,你首先要有全面的工業體系,包括幾十家航空研究機構(從高速風洞到軟體設計),幾百家原料廠家(從玻璃到冶金),幾千家總成工廠(從雷達到發動機),幾萬家配套工廠(從大型水壓機到螺絲廠),更重要的是要有無數的工程師和熟練技工,

說到中國的工業體系,那世界最完整的,就以殲20戰鬥機為例,從晶片到柳釘,全部都可以在國內解決,也就是說中國可以生產出一架戰鬥機上任何部件,無論是起落架還是飛行軟體。

擁有這麼全面的工業體系的國家只有中美俄三家,至於英法只能靠歐盟合作,印度瑞典日本的工業體系只能做出一架戰鬥機的某一部分零件,無法全面製造,就根本就沒這個資格了,

F23隱形戰鬥機的材料是什麼,基本分為5部分,艙蓋,機身,隱身材料,航電,機載裝置,這些東西中國造得出來嗎?

與F-22採用的整片式無框座艙罩相比,YF-23的座艙罩是常見的兩片式座艙罩,艙蓋由外、中、內三層組成,最外層為3毫米厚的熱鋼化玻璃,主要作用是抵禦異物撞擊,中層、內層則是各8毫米厚的強化玻璃,在外層風擋玻璃和中層風擋玻璃之間,還存在一個7.1毫米厚的聚碳酸酯夾層,

當發生異物撞擊事件時,外層玻璃和聚碳酸酯夾層將共同對內層玻璃起到保護作用,飛機艙蓋的作用是承受機艙內外巨大壓力差,這不算什麼高科技,

兩片式座艙罩很多國家都能生產,大不了厚幾毫米,也沒見哪個國家生產的艙蓋會飛著飛著被氣壓壓爆吧?所以生產一個F23的艙蓋不是什麼難以登天的事。

F23隱形戰鬥機的機身材料,鋁合金佔的比例最大,主要是2124T--8151高強度硬鋁合金和7050T--7451超高強度變形鋁合金,採用了真空電子束(EB)焊接的製造工藝拼接。

這兩種鋁合金20世紀40年代末期就開始生產,配方是鋅和鎂,加少量的銅和鉻,全世界的鋁合金生產廠都能生產,廣泛用於飛機結構和各種結構件。很多轎車的輪轂也是2124T--8151高強度硬鋁合金製造的

F23隱形戰鬥機的機身材料中有35%是Ti-6Al--4V鈦合金,主要成分:Al:5.5%-6.75%,V:3.5%-4.5%,餘量為Ti,這種材料強度高而密度小,韌性和抗蝕效能非常好,但切削加工困難,

鈦合金主翼與翼肋是通過8組U形夾來與機身拴接,其中主樑是利用計算機控制的3軸銑床直接將鈦合金塊加工成需要的整根形狀,Ti-6Al--4V鈦合金產量差不多佔全球各種鈦合金的一半,應用非常最廣泛,從飛機到單車,甚至展示櫃,所以也不是什麼稀罕東西,

F23隱形戰鬥機有25%的材料是雙馬來醯亞按( Bismaleimides)碳一碳複合材料,主要是蒙皮,兩個發動機上蓋在內的整個後機身上表面蒙皮,就是由複合材料製成的一整片10英尺×15英尺曲面蒙皮結構,雙馬來醯亞類似於環氧樹脂,

利用大型的壓力鍋將蒙皮與加固的縱、框取與連線配件黏接成型,無需使用機械扣件,便能造出輕量且格外堅固的複雜結構形狀。這種技術目前來說已經很普通,因為用途很多,中國很多廠家都能生產,合成方法有乙酸酐脫水法、熱脫水閉環法和共沸蒸餾脫水法三種。

F23隱形戰鬥機隱身材料有兩種,一種是座艙透明件鍍制金(Au)鍍膜,屬第一代座艙鍍膜,鍍制一層滿足電磁遮蔽和光學效能要求的Au膜後透光率約為75%,對雷達波的垂直反射率應大於等於-1dB左右,即約80%的入射雷達波能量被反射掉而不進入座艙體。膜層面電阻在20~309/m2之間,

這種看上去金光閃閃的Au膜很落後了,現在基本是用透光率達85%左右氧化錫膜(mTO),滿足電磁遮蔽要求且透光率更高的要求,不會生產氧化錫膜都不好意思叫會生產隱形戰鬥機了。

另一種是機身吸波材料,吸波材料可分為表面塗敷型吸波材料和結構型吸波材料。塗敷型吸波材料層覆蓋在目標的金屬表面部分,不參與結構受力;而結構型吸波材料則既具有吸波效能又具有一定的力學效能,

飛機前後緣(包括升降副翼、方向舵和翼尖)採用了結構型吸波材料,機體表面則採用吸波塗層。塗層吸收劑採用導電炭黑或石墨,所以早期的隱身飛機都是黑乎乎的,而新一代的吸波塗層採用鐵氧體或羰基鐵和混合物,飛機就變得銀光閃閃,這東西我們會生產嗎?看一下殲20就知道了,

磁吸收型塗層耐環境(溫度、介質等)效能和力學效能取決於基底樹脂以及吸收顆粒介面與樹脂的結合狀態。常用的樹脂體系有環氧樹脂、有機矽樹脂等。使用溫度一般不超過150℃,可採用噴塗和刷塗的方式施工。

由於吸收劑固體粒子比重大,在重力作用下易沉底,因此在噴塗或刷塗施工時應注意攪拌,確保塗層面密度均勻。由於塗層厚度直接影響其電磁性質,為了保證飛行器外表面這種外形複雜且面積大的表面塗層厚度均勻性,可採用機器人噴塗工藝。

F23隱形戰鬥機的航電系統很多都不是新研製的,座艙儀表元件大多是直接把F-15E戰鬥機的拆下來裝上去的,包括2具5英寸x5英寸多用途彩色顯示器與1具廣角抬頭顯示器,飛控計算機和V-22“魚鷹”運輸機是同一型號,

電氣系統是F-20戰鬥機上拆下來裝上去的,交流電機是由兩臺發動機分別帶動的兩臺輸出電壓為115~200伏的8/10千瓦、320~180赫芝三相交流發電機提供。直流電源是一個24伏11安培小時的蓄電瓶和兩個23安的變壓整流器,,

緊急發電機一樣是直接把F-16戰鬥機的拆下來裝上去的,3套液壓系統用的4000p81液壓泵是FA-18戰鬥機的拆下來裝上去的,還有更多航電系統甚至是幾十年前T-37教練機上的,基本來說這些東西只要是飛機就有,能生產飛機的國家都可以生產,

起落架也是F-16和F/A-18的,前輪規格為18×6,5-8型(即外徑為18時,寬度為6,5時,簾線為8層的輪胎),胎壓為4.2~12.6公斤/釐米2。主輪規格為22×8,5-11型的無內胎輪胎,胎壓為6~15公斤/釐米,

起落架支柱為油、氣緩衝型支柱,前支柱的充氣壓力為98,5公斤/釐米2,主支柱的充氣壓カ為130公斤/釐米,前、主輪的限制速度為401公里/小時。主要材料是高強度鋼,這個也是能生產飛機的國家都可以生產,

F-23安裝了2具普惠提供的YF119-PW-100發動機,YF119-PW-100是傳統的低旁通比渦扇發動機,含有3級風扇、6級壓縮機、1級高壓渦輪與1級低壓渦輪,旁通比為0.25,搭配普惠的第4代雙餘度 FADEC控制系統。最大後燃推力等級達到30000磅,

這東西就不是哪個國家都能生產的了,全世界也只有英法俄美中才能生產,美國現在還處於領先,中國渦扇10推力不比YF119-PW-100低,耐用可能還差點,不過別忘美國當年也是自己造不出好發動機後來買英國發動機起家,技術發展沒有永遠領先者,就象5G通訊一樣

當然了,能生產出一架戰鬥機上任何部件不代表就能仿製岀一架原汁原味的F23隱形戰鬥機,那還需用設計圖紙,設計圖紙是什麼?很多人以為設計圖紙只是一些物品的樣式,你只能照著樣子仿其形狀,其實不是,

一整套戰鬥機設計圖紙除了機身結構的總設計圖,還有各種各樣分部件的設計圖,細分到每一個螺絲的零部件結構、形狀、尺寸的設計圖,每一份設計圖除了標明尺寸之外,還標明了所用材料的生產工藝和材料的技術標準,

這些分類圖紙會下發到各總成工廠,總成工廠再下發到配套工廠,配套工廠下發到原料廠,原料廠根據圖紙的材料配比生產出原材料,再一層層上交,理論上只要擁有圖紙,又有足夠的工業體系的話,外星飛碟都可以生產出來,

綜合以上所有,準備以上原材料按圖紙製造機身,從殲十是扒下座艙儀表元件,從殲11扒下起落架,裝上渦扇10,一架F23隱形戰鬥機就完工了,不過真正難度F一23A在設計上減少了操縱面和相應的控制機構,即使在常規條件下的機動,其操縱面的偏轉控制也是相當複雜的,

一物多用的設計加大飛控系統的複雜程度。如果超常規飛行的話,飛控系統的設計難度可想而知。飛控軟體的編制是飛控系統設計難點之一。大多數電傳戰機都在電傳飛控系統上栽過跟頭。

這個需要先用大型高速風洞進行氣動佈局吹風試驗,高速風洞可不是什麼國家都有的國之重器,單是每天耗電等於一箇中等城市就讓很多國家望而生畏了,

用殲十,殲11的零部件拼湊出美國F23隱形戰鬥機理論上沒問題,但仿製這東西幹什麼呢?,當然這純粹只是本人根據手上掌握的這一套F23的設計圖紙從專業角度來寫的娛樂文章,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無人爭議的最強戰機,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