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學語文課上學到陶淵明的這句詩時,就覺得心中曠然。“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更覺世間怎會有如此豁達之人。如果說穿越回古代,只能與一位詩人把酒夜談的話,我一定會選陶淵明,沉浮官場數餘載,心繫百姓,卻依然能心思洞明,見山水明心智,採菊種豆於南山下。
這本《陶淵明傳論》詳實講述了陶淵明的一生,從他的政治態度到仕途之路,從他的思想態度到傳世詩作。作者李長之先生,文學評論家、文史家、翻譯家,他的傳記式文學視野開闊,並且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耐讀、有興味、具有抒情性,最重要的是通俗易懂,把學術性和通俗性有效地結合起來、雅俗共賞、老少皆宜。這本《陶淵明傳論》讀起來讓人愛不釋手,讓讀者一邊讀,一邊在心中勾勒出一個立體的陶淵明形象。
陶淵明勤儉、能勞動、倔強,這些品格的養成與陶侃是分不開的,陶侃可以說是陶淵明的人生偶像,陶侃也是一位非常勵志的大人物,出身微寒、以捕魚為業卻驍勇善戰,他身上自強不息與反對浮惰的精神一直激勵著陶淵明。甚至於這種勤儉、自強不息、鼓勵稼穡、反對浮華遊惰的習慣,可視為陶氏的家教。受外祖父孟嘉貴族氣質的影響,我們在陶淵明身上也能看出高貴和鎮靜,所以才有了流傳後世的這樣一位充滿多重魅力的政治家和詩人。
李長之老師的傳記作品,能夠把傳主的生平事蹟、學術成就、後世影響,不僅置於當代的背景,而且置於中國的文學長河中審視,尤能放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考察,給人以透徹明瞭的說明。之前讀陶淵明的詩作,只覺得他的悠然生活令人敬佩,讀了本書後結合陶淵明所處的時代背景,更能理解他為什麼選擇這種“採菊東籬下”的悠然生活。
陶淵明的時代,就是一個士族沒落,而軍閥代起的時代。士族沒落了,他也就有一種沒落的感覺,他老是懷想古代,另謀出路——躬耕,他想靠自己的勞動,維持一個小天地,保留他自己的沒落的情調,以及自己的思想體系。
由於他對當時不滿,他的作品裡有著反映和批判的成分;由於他自己經過了窮困和勞動,他的作品裡也有對於勞動人民的生活的體會和同情;他雖然是不得已而勞動的,但既經勞動之後,也多少變革了自己——所以他的人格和作品終於有著很大的光輝。
作者李長之老師從史料和陶淵明的詩作入手進行分析,向讀者們呈現出了陶淵明的一生及其政治仕途和思想詩作。對一些比較能反映其人生轉折的詩作甚至在書中做了詳細的解讀,他的詩作就像日記一樣,不僅反映出自己的身世處境、政治思想變化,更能體現出當時政局的變革。
陶淵明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時代:二十九歲以前是一個時代,大概是過種田和讀書的生活,那時候謝安和王羲之的文人之風對他影響很淡;二十九歲到四十一歲是一個時代,他做了好幾次小官吏,也時常出門,多半是由於職務,所以我們在他的詩作中也能看出他的政治思想;四十二歲到死,就是六十三歲,是一個時代,這時他眼見政局動盪,詩人的陶淵明隱退起來,為了保持自由去躬耕,慢慢地把自己的生活理想化,遂有了我們見到的這個具有獨特面目的思想的詩人。
瞭解一個詩人的詩作不能脫離他所處的政治時代,我們讀陶淵明的詩作,不能忽略他的生平,這本《陶淵明傳論》中聽李長之老師娓娓道來,講述陶淵明這個孤獨的隱士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