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郭子儀生於唐武后萬歲通天元年(696年),死於德宗建中二年(781年),享年八十有五。歷事玄、肅、代、德四朝,是唐中期重要的軍事政治人物。

他疆場征戰,武功卓著,是平息“安史之亂”的主要將帥;他忠心護主,反對分裂,是維護統一的不貳之臣;他襟懷坦白,不計榮辱,是安邦定國的傑出人物。唐朝“安史之亂”的平定以及在這之後一個短期內所維持的安定統一局面,與郭子儀的業績是分不開的。

郭子儀出生在今陝西華縣,祖上有人做過太守一類的官。他身長七尺有餘。成年後躋身行伍,是一位武藝出眾的戰將。

唐朝武則天當政的時期,設立了武舉制度,為選拔武官提供了重要渠道。當時考試的科目有長垛、馬槍、步射、穿割、翹關、負重、身材、言語等,其中只要有五個項目及格就可以錄取並被安排一定的職務。

天寶八載(749年),郭子儀參加了這樣的考試,“以武舉高等”邊防軍的中級軍官;也是在這一年,經過頻繁調動後,他又兼了九原郡(今內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其以北一帶)太守。

那時節,唐朝的殷富達到開國以來未有的高峰。史書說開元末年,西京(長安)、東都(洛陽)米價一石不到二百錢,布帛價也很低廉,海內安富,行人走萬里遠路,用不著帶武器。又說天寶年間,中國強盛,自西京安遠門(西門)直到西域,沿路村落相望,田野開闢,隴右富饒,天下聞名。

全國各州縣的倉庫裡都堆滿粟帛。唐玄宗李隆基面對這種歌舞昇平的太平景象,躊躇滿志,驕和侈這兩個惡性東西愈來愈嚴重地表現出來,驕是行言莫予違,侈是貪立邊功、輕易用武。

他說出的話不許臣下有不同意見,“尚直”的韓休、張九齡相繼罷相,而奸佞的李林甫則獨秉國鈞。邊疆上,王忠嗣等功臣宿將橫遭斥逐,而安祿山之類野心家則幾次擢用,自東北至西北的邊境六個重鎮中,安祿山得范陽(今北京市城區西南)、平盧(今遼寧朝陽市)、河東(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晉源鎮)三鎮,統兵近二十萬之眾,而當時唐朝中央禁軍才不過十二萬。

當另一邊鎮重將哥舒翰入朝中風後,安祿山成了惟一掌握重兵的邊帥。就在這一年冬季(天寶十四載,755年)蓄謀將近十年的安祿山,公然向唐王朝造反了。

當朝皇上李隆基開始還以為安祿山起兵是為了討伐楊國忠,不會反叛自己,待得知他一路攻城陷地濫殺守官,才相信他確實造反,倉促間佈置防禦:調安西節度使封常清為范陽、平盧節度使,到東都洛陽募兵;調朔方節度使安思順為戶部尚書,並把在安思順帳下為官的郭子儀提拔為朔方節度使,要他即日率本部東討安祿山。

郭子儀所任的朔方節度使,是開元元年(713年)為防禦突厥而置,治所在靈州(今寧夏靈武縣西南),擁兵六萬四千多人。

郭子儀受命於危難之際,立即出兵,在振武軍鎮(今山西朔縣)打敗了安祿山的部將高秀巖,並收復了靜邊軍鎮(今山西右玉縣)。

其後,安祿山又派部將薛忠義攻靜邊軍,郭子儀派李光弼、高浚、僕固懷恩、渾釋之迎擊,大破薛忠義軍。接著,又收復雲中(今山西大同)、馬邑(今山西朔縣一帶),並把因高秀巖進犯而閉鎖的東陘關隘予以開通。郭子儀旗開得勝,李隆基把他的職級由正四品的郡太守提升到正三品御史大夫。

6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案例:56歲寡婦愛上村裡的“共享丈夫”,被兒子發現釀慘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