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唐太宗,奪寶不輕鬆。
只要巧施計,終會入囊中。
呵呵-呵呵……
去過西安的人一定想像得到,當年的大唐王朝有多博大壯闊,海納百川,威震四方。大唐的繁華不僅體現在政治、經濟上、軍事上,還體現在文化上。在唐朝鼎盛時,甚至科舉選人都通過吟詩作對,比拼PK選拔人才。而且是上至皇上以身作則帶頭吟詩運筆。大唐皇帝唐太宗更是到了痴迷的地步。尤其喜愛收藏名家書畫大作。還帶頭鑽研書法,臨摹王羲之的書法。他把晉朝王義之的書法真跡幾乎都收集到手下,卻發現了王義之的最得意之作《蘭亭序》卻不在手下,著實遺憾。
經瞭解,據傳,《蘭亭序》真跡在一個叫智永的和尚手上,該和尚臨終前把《蘭亭序》交徒弟辨才保管,並再三囑咐不得與外人道。最終這“智永〞和尚沒能實現〝至永〞的願望,未能珍藏瑰寶至永遠,壞在了辨才這張破嘴上。起初,辨才為了保存師父留下的這份稀世之寶,想破了腦子,終於想出了絕妙藏寶之處,在臥室的大梁上鑿個洞,把《蘭亭序》藏在裡面。心想,我這妙計是鐵殼裡裝雞蛋,萬無一失了。然而唐太宗一紙聖旨宣辨才到宮中講經,意圖趁機套取寶物。
數月後,唐太宗打破天窗說亮話,反覆打聽《蘭亭序》的下落,然不管唐太宗如何軟磨硬泡,磨破嘴皮,辨才打死也不說,一口咬定《蘭亭序》已丟失。但後來唐太宗瞭解到《蘭亭序》未離開過寺廟,再次宣辨才進宮,辨才見推託不了,便說師傅在世時確實見過《蘭亭序》,但師博去世後就再也沒見過了,心想推給師傅死無對證,就萬事大吉了。唐太宗見辨才的“辯才〞了得,沒法撬開辨才的硬嘴,只好找眾大臣商議,〝我日思夜想得到《蘭亭序》真跡,誰能幫我實現這一願望?〞。終於,丞相房玄齡給他推薦了位足智多謀的監察御史蕭翼去完成這一重任。蕭翼向唐太宗要了幾件梁元帝和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字貼,打扮成文人的模樣就起程了。到了辨才的寺廟,蕭翼裝做來參觀寺廟欣賞起了牆上的壁畫,與辨才和尚暢談甚歡,辨才和尚拿出酒水相待,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從此你來我往,相交甚密,儼然已成知己。
一天,蕭翼故意讓辨才看梁元帝的草書,順便說起自己還有王羲之父子的貼子。辨才讓他第二天帶來觀賞。第二天辨才見到王羲之父子字貼後,誇讚這些貼子確實是王義之父子的真跡,確實是上品,但卻不是上上品,並神秘兮兮地說,我有一份稀世珍品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那才是真正的上上品。蕭翼表示不信,稱多年戰亂《蘭亭序》真跡早己散失,除非是膺品。於是辨才用梯子爬上大梁拿下《蘭亭序》,並說這是師傳臨終前交給我的。蕭翼怱悠辨才說這不可能為真品,辨才信以為真也放鬆了警惕,未將《蘭亭序》放回梁洞。
幾天後,蕭翼趁辨才外出訪友之機進入寺廟,支開徒弟拿走了《蘭亭序》等字貼直奔驛站,稱自己奉聖旨來此,要求都督立馬來見。於是都督派人找來辨才,辨才見欽差大人竟然就是蕭翼,嚇個半死。蕭翼卻笑道:〝我奉旨來取《蘭亭序》,今已拿到,特來道別〞。唐太宗雖然對老和尚對皇上不誠很生氣,但念老和尚年事已高不忍處罰,還賞他不少布匹和糧食。對於老和尚來說,皇上的這點賞賜相比《蘭亭序》真跡這無價之寶的失去那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更難堪的是,老和尚在堂堂的大唐皇帝面前成了失信不誠之小人,心理陰影久久揮之不去,從此天天悶悶不樂,第二年就患重病去世了。正所謂,“辨才卻不會變財,打爛了一副好牌,早早地進了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