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往今來,總不乏一些想要一飛沖天、建功立業的梟雄,有的是跟隨一代開國皇帝征戰沙場的英雄豪傑,或是在明主手下立下赫赫戰功,為自己的家人保駕護航。
這些人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支持他,支持他,輔佐他成為皇帝,然後論功行賞。而在乾隆得勢之後,對於那些幫他上位的人,也是極為慷慨,只是,那些追隨他的“四爺黨”的人,下場如何?
由於協助雍正上位的人都是類似的,“四爺黨”被分成了三個部分,分別給每個人都做了一個簡單的自我介紹。首先,十三皇子胤祥,十六皇子胤祿,十七皇子胤利,“四爺黨”的皇族。
這三位都是康熙時期,在所謂的“九子奪嫡”之亂中,一直追隨著那個看似默默無聞,實際上心思細膩的四阿哥。在這一場足以影響到自己數十年的政治大起大落中,他們一直在輔佐著胤礽,拉攏群雄,積累力量,最後輔佐胤礽登上了帝座。
所以,在繼承皇位之後,他第一時間就將自己的那些經歷過苦難的人,全部都封了起來。其中,以十三太子胤祥最為寵愛。
康熙即位後,冊立了胤祥為太子,輔佐他治理國家,不管是黃河洪水,還是西北之戰,又或者是皇陵的墳墓,都是胤祥一手操辦的。所以後來還被人取了個“常務副手”的綽號,可見乾隆對他的寵愛和看重。
這十三太子還真是一個“妙人”,他掌握了朝中的權力,並沒有因為自己的權力而看不起任何人,而是始終保持著一種彬彬有禮的態度,對所有人都很客氣。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更加得皇上寵愛,一個有能力、有才華的人,對你的忠誠、對你百依百順,與你一起經歷了無數次的磨難,你會不喜歡他?
只可惜,胤祥死得太快了,他的爵位和血脈都繼承了下來,可是他的皇子,並沒有像其他皇子一樣,每天都在工作。這是皇上相信他的本事,也是皇上對他的寵愛。
至於十六皇子和十七皇子,那就是中規中矩了。在雍正登基前,他們幫助自己拉攏了朝廷和宮廷裡的御林侍衛,為雍正登基打下了不可逆轉的局面。
康熙繼位後,這兩個人的地位也是水漲船高,十六王子,是滿洲八旗的一員,執掌兵法。十七王子胤禮身居六部要員,更是被封為宰相,兩人平平淡淡地過著幸福的生活。
除了皇親國戚,在這條通往皇位的道路上,也有著不少的文武百官的支持。雖然同為文武百官,但下場也不一樣,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朝堂上立下汗馬功勞卻自殺的官員,一種是朝堂上立下汗馬功勞的官員。
事實上,“四爺黨”之中,真正的自殺官員並不多,只有三個。首先就是眾所周知的,在雍正登上皇位的過程中,他功不可沒。
年羹堯是清王朝屈指可數的漢族官員,他的人生一帆風順,二十三歲考上了中舉,進入了翰林。康熙時期,他就是川陝的大總管,領疆。
之後,自己的親姐姐年氏與雍正成親,而自己和幾位皇子私下裡互相傳功,雖說在繼位之路上有著不容置疑的功勞,可是這份恩怨早就在他心裡生根發芽了。
所以在雍正即位之後,年羹堯以自己是皇上的小舅子,又是皇上的小舅子,所以趾高氣揚,目中無人,對皇上更是瞧不起。而這些事情,康熙都是知道的,也都記得清清楚楚,所以,他才會慢慢地除掉他的親信,剝奪他的權利,然後把他殺死。
其次就是隆科多了,傳說中《甄嬛傳》中與雍正母親私通的那個人,也是雍正坐上了皇帝寶座的關鍵人物。康熙時代,隆科多是負責京師和守備軍的大將軍,是他繼任大權的重要人選。
因為掌握了軍權,就等於掌握了天下百姓的生死,隆科多既然選擇了支持他,那就說明他身後有著軍方的力量,皇帝這個位置,可不是一句空話,而是一支強大的軍隊!
在支持雍正繼位之後,隆科多也得到了極大的賞識,被封為戶部尚書,以他的身份,負責天下文武的挑選,根本就沒有必要去稟告。但在權力面前,他卻是心高氣傲,被乾隆皇帝下令抄家,最終被軟禁致死。
還有戴鐸,他的名氣並不大,在乾隆皇帝即位的時候,他並沒有得到朝廷的嘉獎,也沒有在京城任職,反而被送到了年羹堯的身邊。後來,他又被康熙治了,可惜死了。
有一些人在繼承了皇位之後,就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自然也有很多人因為功成名就而功成名就。張廷玉,田文鏡,李衛,這三個人都是“四爺黨”的人。三人之中,張廷玉的地位最高。他在康熙時即被重視,但是在雍正繼位後,他的仕途達到了頂峰。
張廷玉是六部尚書中,真正掌握大權的六部尚書,比如戶部尚書,吏部尚書,到內務大臣,只有一個能享受到太廟的漢人,但是,沒有了雍正的大好機會,他的一生,也沒有今天這麼輝煌!
而田文鏡與李衛,則是在京中任職,之後又被調往各地,成為一郡之主,執掌一方,實打實的封疆大吏,深得皇上的信賴。田文鏡去世,李衛去世,與其他死去的冤魂相比,這兩個人的下場可以說是天衣無縫。
每當我們打開那些記載著前人生活的史書,特別是“四爺黨”那一幫人最後的下場,總是會有一些啟示。
他們各有各的不同,造成了無用的生活。只要你選對了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只要你一直保持著最初的信念,你就能得到一個美好的結果,年羹堯和隆科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