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伴君如伴虎,自古以來,陪伴君王的人皆要小心翼翼,一方面自己獲得了很大的權力,但卻也伴隨著極大的危險,揣摩君王的心意,卻又不能太過耀眼,以免招來殺身之禍。
楊修便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一路晉升的楊修
三國時期,群雄逐鹿。曹魏、蜀漢、東吳三國鼎立,在此之前不同政黨暗流湧動,在華夏大陸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戰爭。
這段時期的故事更是隨著《三國演義》的描寫達到了高潮。
每每閱讀完《三國演義》,人們都要對曹操評價一番,褒貶不一,不過更多地稱其為“一代梟雄”或者是“奸雄”,而非“英雄”。
僅靠一人之力,是不能將天下收於囊中的,這需要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群策群力,方能開疆擴土,稱霸天下。
曹操亦是如此,他的身邊也有智囊團,而楊修便是其中之一。
楊修出身名門弘農楊氏,世代簪纓之家,家中幾代人皆坐上了太尉的位置,家庭背景相當雄厚。
但楊修並未驕傲自大,在良好家風的薰陶下,他恭敬好學、博學多才。
“是金子總會發光”,更何況是在那個以讀書為出路的時代,不少優秀的讀書人皆受到重用。
楊修憑藉自己的才華,多次升遷,後來擔任曹操的主簿,開始了為曹操獻計謀策的人生。
剛開始楊修做事情還是頗合曹操之意的,曹操對他也是多為關注,但是後來“一步錯步步錯”,最終被曹操結束了生命。
楊修之死
楊修博學多才,善解字謎。當時曹操與楊修從曹娥碑下路過,看見碑的背面寫道“黃絹幼婦,外孫糜臼”,曹操看後問楊修是否知道其意思,楊修思考後表示知道。
曹操這時肯定不會想知道答案,想要自己先思考一下,結果曹操走了三十里路才思考出個所以然。
他讓楊修將自己的理解寫下來,沒想到二人的答案皆是“絕妙好辭”。
曹操看到楊修如此快的將答案想出來,便誇讚楊修道“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楊修與曹操之間的故事還不止如此,相信很多人都讀過“一合酥”的故事。
當時曹操在塞北送來的吃食上面寫道“一合酥”,眾人看到後不明所以。
但是楊修看到後立馬跟大家說,“主公是讓我們一人一口吃掉”,曹操聽到後笑著,但是心裡卻是十分不舒服。
要知道,如果有一個人非常瞭解你的心思,還老是把你的心思公之於眾,那心裡多多少少都會不舒服。
何況楊修的上司還是以奸詐狡猾,生性多疑著稱的曹操。
僅憑這些小事,曹操自然是不能殺了他。
興許是楊修覺得自己十分聰明,能夠揣摩主公心思,於是變得恃才傲物,毫不收斂,以至於最後栽在了自己手上。
皇位之爭,歷來都是皇家的重頭戲,皇帝對於這些事都是非常敏感的。
一方面自己設計考驗孩子們,另一方面也是看看哪些人值得留下性命,為自己的王朝繼續效力。
《三國志》中寫道“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後回來更是“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
可以看出楊修還是非常搶手的,就連魏太子也想拉攏他。
當時朝中分為兩派,分別是曹植和曹丕兩派,這裡要先說說曹植與曹丕二人。
要說這曹植,可以說是最像曹操的人了。曹植非常聰明,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非常有文學才華。
後人更是將曹植與李白、蘇軾二人並稱“仙才”。
曹操本人也擅長詩歌文章,對於很有才華的曹植也是非常偏愛,更是想讓他成為自己的繼承人。
只可惜,曹植文人風氣太重,相較於哥哥曹丕,缺少了政治和軍事管理的才能。
當時楊修站隊曹植,多次在背後為他出謀劃策,應對了好幾次曹操對兒子們的考驗。
沒想到,後來曹操得知是楊修在背後出謀劃策,涉足皇位之爭,更是大為憤怒。
再加上曹植後來任性而為,喝酒誤事,難當大任,曹操對其實在是失望,便不再重用曹植。
不過對於楊修這人,曹操還是記恨在心的。
曹操曾寫信給楊修父親楊彪,信中寫道“祖霞仙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顧頗恨恨”。
其實這個時候就已經有些苗頭了,可惜楊修不知收斂,最後與建安二十年秋天,被曹操以“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的罪名被殺死。
千古名句誕生
楊彪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有一天白髮人送黑髮人,本以為曹操會因為官職地位不敢動他父子倆,沒想到最終兒子落了這麼個下場。
曹操在下令殺死楊修不久後,就宴請了楊彪。
當時的楊彪心情悲痛,身體消瘦,曹操看到後不僅沒有安慰,還在人家傷口上撒鹽,問道“楊公怎麼瘦了?”
這操作妥妥的殺人誅心,但是楊彪畢竟是當了幾年的官,這裡面的門道他還是懂的。
兩人在政治立場上本就不同,一個尊崇儒家,一個尊崇法家,自己要是沒給曹操一個滿意的回答,說不定將會面臨滅頂之災。
楊彪強忍悲痛之情,回答道“愧無金日磾先見之明,尤懷老牛舔犢之愛”,曹操一聽這回答,心中瞭然,頓時覺得於心有愧。
楊彪說的這句話其實涉及一個故事,故事主人公是金日磾,一天他發現自己的兒子居然在調戲宮女,金日磾看到後怒火中燒,於是就把兒子給殺了。
而後漢武帝質問其原因,金日磾一一說出,漢武帝瞭然,也正是因此,後來對金日磾尤為看重。
其實楊彪也是在是告訴曹操自己沒有先見之明,沒有及時告誡自己的孩子,導致發生這樣的事情。
也正是由於這句話,平息了曹操對楊家的怒氣,也保全了楊家人的性命。
楊彪的這句話更是成為千古名句,為後人稱讚。
針對楊修之死,人們猜測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但是陪伴君側,光靠才華還不夠,需要揣摩君心,也要適時而止,得有足夠的眼力見。
歷朝歷代,因功高蓋主而丟失性命的臣子不在少數。莫要“聰明反被聰明誤”,不小心把自己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