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我都知道,《三國演義》極大地美化了諸葛亮。而很多外國人認為,中國人的思想很奇怪,塑造的角色要麼很聰明,要麼愚蠢到極致,要麼漂亮,什麼都好,要麼醜陋,什麼都不好。為什麼這麼兩極分化?

他們認為中國不喜歡崇拜英雄,很少有人會對某人特別的信服,所以在中國很難出名。在過去的兩千年裡,只有一個孔子。孔子之後真的沒有人比他更強嗎?不一定,但人們不相信,不讓他成為一個典範。諸葛亮本身可能沒有那麼厲害。後代不斷地把他的智慧加在他身上,使他變的非常聰明且強大。

諸葛亮是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和漢獻帝同年出生,同年死亡。漢獻帝一輩子都孤苦無為,一直希望諸葛亮這樣的人能幫助他,或者說拯救他。諸葛亮一生都以匡扶漢室為目標,但最終還是沒能實現,導致出師未捷身先死。從這個角度來看,諸葛亮最終還是失敗了。

諸葛亮終年54歲, 27歲之前,有兩個特點:第一,身處亂世;在戰爭中,他經歷過乾旱和洪水。沒有經受過人間疾苦的人最好不要成為領導者,因為他們不知道民間苦痛,也不知道如何做好事。諸葛亮從小就受苦。他的母親很小就死了。他的父親娶了繼室。不久,他的父親也死了。

第二,他知道自己不能當皇帝。當時很多人都在努力當皇帝,老百姓都很窮。三國時期社會動亂,人口急劇下降。諸葛亮知道,如果他也想當皇帝,會有更多的人死去。

一個人知道他這輩子想做什麼是很厲害的,諸葛亮知道他想成為一名好丞相。世上只有明君是不夠的,如果沒有一個優秀的丞相的幫助,明君也會感到困惑。因為他想成為一個好丞相,所以他的學習目標鎖定了兩個人:一個是樂毅,一個就是管仲。

諸葛亮從小就有著堅實的基礎,因為他很早熟。大多數在那個動盪的時代受到過磨練的人,看問題會比較深入,思想也會變的更成熟。

諸葛亮很聰明。他的讀書不同於普通人。普通人的讀書主要是為了應對考試。諸葛亮對讀書有他的一套。一般來說,他會抓住要點,然後在去解析。他認為,一個人知道多少並不重要,在不斷變化的實際應用中做出合理的決策是最重要的。

當時的人們都很看重道德,諸葛亮的父親新娶繼室後不久後就去世了,長兄諸葛瑾扛起了全家的重擔。兩兄弟一個在東吳,一個在襄陽,因為諸葛瑾要侍奉繼母,後來去東吳當官。諸葛亮和弟弟諸葛均跟隨叔叔諸葛玄去劉表。但是劉表不是做大事的人,有地盤有能力,卻不知道如何的做大事。諸葛亮看到叔叔在劉表那裡什麼也做不到,就沒有為劉表工作,只是在隆中耕地,做一個普通的農民。這樣進可攻,退可守。

人是環境的產物,環境造就了一個人。隆中山不高,而優雅,水不深,但澄清,土地不寬廣,但好在平坦,森林不大,但樹木生長茂盛,而且還靠近荊州。荊州是軍事要地,消息靈通。隆中相當於都市旁的農村小鄉鎮,一如熱鬧中的安靜之地,所以諸葛亮對當時所有的政治變化、軍事演變都非常瞭解,對當時的政治事務瞭如指掌。他和徐庶、石廣元、崔州平、孟公威、水鏡先生關係很好。

諸葛亮躬耕讀書,自給自足,不問世界,但關心世界,隨時為出山作準備。諸葛亮的心態是遇到合適的明主才出山,否則寧願不出山。因為在那個講究門閥次第的時代,他一個農村農民既沒有士大夫的身份,也沒有門第。他年輕,資歷淺,甚至沒有背景。然而,即使是像劉備這樣有經驗的人也能發自內心地欽佩他。因為他的準備工作很到位,基本功也很紮實。

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一直在充實自己,做好充分的準備,明確自己的目標,準確定位。諸葛亮在27歲時遇到了劉備。後來,他盡了最大努力,感謝劉備為他提供了一個實現目標的平臺;如果他沒有遇到劉備,他就是一名農民或者普通人。相信現在每個人都知道,當有人想提拔你,或者突然為你漲薪水時加工資時,你會更努力地工作。諸葛亮就是這樣,沒有一個好老闆,沒有一個好的平臺,他寧願一輩子躬耕南陽。

6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1998年克林頓偷腥萊溫斯基,希拉里以牙還牙:助理稱她私生活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