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年,93歲的蘇麻喇姑病逝,51歲的康熙,為了她千里迢迢趕回宮,還以“妃嬪”的規格為她治喪。沒想到,百年之後,蘇麻喇姑墓穴被保護性挖掘,一口大缸出現在世人面前,揭露了帝王的百年謊言。
作為孝莊太后的陪嫁侍女,蘇麻喇姑與孝莊情同姐妹,一生相伴,以至於孝莊撒手人寰之時,蘇茉兒痛不欲生。
孝莊去世的第18個年頭,九旬高齡的蘇麻喇姑突然病倒,這次病情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嚴重。
在康熙的前半生中,有兩個特殊的女人對他至關重要,一位是皇祖母孝莊太皇太后,另一位就是啟蒙老師蘇麻喇姑了。
可偏偏康熙還在塞外秋巡,蘇麻喇姑的病,牽動著康熙的心,他焦急萬分,只好先派皇子們服侍於塌前。
說起來,蘇麻喇姑還是個怪人,有兩個奇怪的癖好,一是不洗澡,二是不吃藥。
她一年只洗一次澡,只在除夕那天,取少量的水,簡單擦拭一下,洗完還要將洗澡水喝掉。
她一輩子不服藥,即便生命危在旦夕,也堅決不肯吃藥,這可難倒一眾皇子了,他們趕緊向塞外的康熙發急奏並報此事。
康熙得知後,當即下旨:將草藥混入雞湯中,悄悄給蘇麻喇姑服下!
此外,康熙還特地強調,讓蘇麻喇姑留在原來的住處療養。
實際上,按照清宮規定,但凡是宮女太監,或者地位不高的嬪妃,患了重病後都要移居別處,以免傳染給宮內其他人。
可康熙為了蘇麻喇姑甘願破例,還費心讓她服藥,由此可見,蘇麻喇姑在康熙心中地位之重。
不過,蘇麻喇姑一點不糊塗,她堅持不喝放了草藥的雞湯,最終還是沒能經受住病痛的折磨,與世長辭,享年93歲。
康熙得知蘇麻喇姑的死訊時,悲痛不已,為了趕回宮送蘇麻喇姑最後一程,特地下令將她的靈柩停放14天。
康熙回京後,還下令以“嬪禮”為她辦理喪事,幾乎所有皇子都參加了出殯儀式。
作為一位宮女,蘇麻喇姑死後能得到這種超常待遇,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
上至文武百官,下到平民百姓,無一不稱頌康熙情深義重。
按理說,康熙給蘇麻喇姑辦的葬禮這麼隆重,隨葬品應該也差不到哪裡去,畢竟皇家出手,非富即貴,何況康熙與蘇麻喇姑之間的感情這麼深。
然而,幾百年後,考古學家們對蘇麻喇姑墓室進行保護性挖掘,墓室之簡陋,令人瞠目結舌。
墓口十分狹窄,僅夠一人通過,專家們進入古墓時,需要彎著腰,才能勉強進入,進去後無法正常行走,甚至不能直立,墓室內壁也非常粗糙。
除了正中央放著一缸骨灰,墓室裡面別無他物,這不僅與史書中所記載的“厚葬”大相徑庭,更與蘇麻喇姑在康熙心目中備受敬重的地位毫不相符。
一時間,流言四起,眾說紛紜。
最誇張的一種說法是,康熙帝為了顏面,騙了世人,做的只是表面功夫而已。
儘管康熙對蘇麻喇姑很孝順,但是他真正在意的,還是清朝的等級制度,侍女就是侍女,康熙從來沒有厚葬過她。
那麼,康熙真的撒了一個百年大謊嗎?其實這種說法站不住腳的。
實際上,蘇麻喇姑去世後,棺槨一直停放在康熙當年為孝莊太后所建的“暫安奉殿”中,康熙的用意是,讓她與孝莊太后繼續作伴。
當初孝莊臨終前,特地囑咐康熙,不要將自己葬入皇太極的清昭陵,可這明顯違背滿清祖制,若是將孝莊太后葬入順治的孝陵,似乎又不太合適。
所以,左右為難的康熙,一直到自己駕崩前,都沒有想好如何安葬孝莊太后。
1725年(雍正三年),雍正終於排除疑慮,將原來的“暫安奉殿”擴建成昭西陵,而後孝莊才下葬地宮。
那麼可想而知,在“暫安奉殿”陪伴主子的蘇麻喇姑,不可能先於孝莊下葬。
而且蘇麻喇姑最終葬於昭西陵東南方1.5公里的地方,所以蘇麻喇姑墓不會是康熙在位時所建,極有可能是孝莊下葬昭西陵後,雍正才下令為蘇麻喇姑建造的。
在雍正看來,蘇麻喇姑畢竟是宮女,皇室再怎麼敬重她,也改變不了她的身份,所以墓室不夠氣派,也是能夠理解的。
說到底,雍正對蘇麻喇姑的感情,自然是沒法和康熙比的。
康熙為了給年邁的蘇麻喇姑排憂解悶,特地將皇子交由她撫養,她亡故後,又以“嬪禮”為她治喪。
康熙不僅沒有虧待她,而且已經做到一個帝王的極致了。
蘇麻喇姑雖為侍女,卻與大清結下不解之緣,離開人世時,整個皇室為其哀痛。
蘇麻喇姑到底何德何能,能夠得到康熙乃至整個皇室的敬重呢?
蘇麻喇姑原名蘇茉兒,是科爾沁貧苦牧民的女兒,10歲左右被科爾沁貝勒府挑中,成了貝勒寨桑的二女兒布木布泰(孝莊)的貼身侍女。
後來,孝莊與蘇茉兒雖是主僕關係,卻很親近,所以孝莊遠嫁後金皇太極之時,也一併將蘇茉兒帶到了盛京。
由此,蘇茉兒真正開始了她不平凡的一生。
因為聰慧好學,她學會了滿語和漢語,在孝莊的調教下,又寫得一手漂亮的好字。
此外,從小在草原長大的蘇茉兒,騎術了得,常常騎馬出宮為孝莊辦事,深得孝莊的信任。只要孝莊交待的事情,她沒有辦不好的。
後來皇太極稱帝,需要設計清朝冠服,孝莊第一個推薦的便是擅長女紅的蘇茉兒。
蘇茉兒潛心研究滿、漢服裝,又融合蒙古元素,取長補短,同時又不拘泥於傳統,敢於大膽創新,最後設計出來的冠服,連皇太極都讚不絕口。
據清代筆記《嘯亭雜錄》記載:“國初衣冠飾樣,皆蘇麻喇姑手製。”
蘇茉兒設計的大清服裝,後來一直沿用了下去,直到清朝結束。由此可見,蘇茉兒在服裝設計方面頗有造詣。
多才多藝的蘇茉兒,在孝莊心目中,已經不僅僅是陪嫁侍女那麼簡單,兩人情同姐妹。
自從孝莊的親姐姐海蘭珠嫁給皇太極後,皇太極便獨寵海蘭珠,孝莊備受冷落,心情一落千丈,是蘇茉兒日夜開導與陪伴,才讓她慢慢從痛苦中走了出來。
1643年,皇太極追隨愛妃海蘭珠而去,猝死於盛京,年僅31歲的孝莊一夜之間成了寡婦,又是蘇茉兒陪她熬過了最難受的時光。
由於皇太極生前沒有定下皇位繼承人,一時間,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為帝位爭得面紅耳赤,兩方勢力劍拔弩張。
擁有非凡政治謀略的孝莊,意識到這是一個絕佳的時機,她想出了一個權宜之計:由6歲的兒子福臨繼承皇位,多爾袞輔政。
但是孝莊礙於身份,不便親自與多爾袞談論此事,就派聰慧機敏的蘇茉兒前去溝通,多爾袞一想,這不失為以退為進的好辦法,最終與孝莊達成一致。
後來,孝莊6歲的兒子福臨(順治)登上帝位,攝政王多爾袞為了將軍政大權緊握手中,防止孝莊輔助福臨,每月只允許他們母子二人見一次面。
蘇茉兒作為孝莊的貼身侍女,多次為孝莊與福臨傳話,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孝莊思子之苦。
此外,由於蘇茉兒文化造詣很深,而且基本算是自學成才,私下裡,孝莊便派蘇茉兒悄悄教授順治滿漢文化。
順治親政之後,因為偏愛董鄂妃,經常與孝莊有衝突, 又是蘇茉兒在孝莊身邊苦心相勸,母子之間的矛盾才日趨緩和。
蘇茉兒給予孝莊的,不僅是一種精神的陪伴,也是一種情感的寄託。
對於孝莊而言,蘇茉兒如此優秀,若是才能不得已施展,那就太可惜了。
據史料記載,順治帝的皇三子玄燁(康熙)年幼時,京城流行天花,玄燁就被抱去城外的福佑寺避痘。
孝莊想念孫子,便派蘇茉兒去看玄燁,同時充當他的啟蒙老師,教他學習滿文。
後來玄燁不幸染上天花,又是蘇茉兒往返於宮內宮外,悉心照顧,玄燁才奇蹟般地痊癒了。也正因為得過天花,順治駕崩後,8歲的玄燁才能夠幸運地當上皇帝。
然而,登上皇位僅僅只是開始,等待康熙的,是如何與權傾朝野的鰲拜斗智鬥勇,是如何將皇權奪回自己手中。
孝莊作為皇祖母,為此殫精竭慮,蘇麻喇姑也幫著出謀劃策,最終康熙不僅成功產出了鰲拜,還將大清推向了嶄新的盛世。
在康熙心裡,最重要的長輩除了皇祖母孝莊,便是看著自己長大,教授自己知識的蘇麻喇姑了,康熙一般會親切地稱呼她“額涅”(意為母親)。
雖然蘇麻喇姑和孝莊年齡上相差無幾,對康熙的感情,更像是祖孫情,但是康熙如此稱呼她,足以見得兩人關係是多麼親近了。
對於康熙而言,蘇麻喇姑既是恩師,又是慈母。
從一個出生貧寒的侍女,到歷贏得孝莊的信任,康熙的敬重,蘇麻喇姑雖然起點很低,卻讓整個皇室肅然起敬,難忘她的恩情,真可謂是侍女的天花板了。
蘇麻喇姑終身未嫁,在宮中生活了70多年,為了孝莊,為了大清,她幾乎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那麼,孝莊太后去世之後,蘇麻喇姑到底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蘇麻喇姑歷經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四朝,見證了從後金到大清,再到國富民強的盛世,雖然她只是孝莊身邊的配角,但是她的一生同樣是不平凡的一生。
如果說孝莊為大清發展壯大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那麼蘇麻喇姑可以說是孝莊身邊最能幹的助手,功不可沒。
蘇麻喇姑一輩子與孝莊形影不離,她寧願終身不嫁,也要護孝莊周全,但是命運最終還將兩人分開了。
1688年,孝莊的生命走到了終點。蘇麻喇姑肝腸寸斷,每日以淚洗面,只恨不能隨孝莊而去,繼續服侍她陪伴她。
康熙不忍見蘇麻喇姑如此痛苦,再次破了宮中規矩,將皇十二子胤祹交給她撫育,好讓她往後的日子有個盼頭。
其實,按清朝祖制,後宮中只有嬪以上身份的女人,才有資格撫養皇子,而康熙卻將胤祹交由蘇麻喇姑養育,足以見得康熙對她的敬重。
蘇麻喇姑清楚康熙的良苦用心,為了報答皇恩,她竭盡全力撫養胤祹。
蘇麻喇姑見慣了宮中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因此,她教會胤祹的最重要的道理,便是“與世無爭”。
康熙晚年的時候,出現“九子奪嫡”的混亂局面,唯有受到蘇麻喇姑教誨的胤祹獨善其身。
後來雍正繼位後,與雍正爭奪過皇位的兄弟,都沒有好下場,胤祹卻因低調謙遜,被封為履郡王,後來還成了康熙所有兒子中,最長壽的一個。
可以說,胤祹的幸運,與蘇麻喇姑的一心栽培和悉心教導是分不開的。
而有了胤祹的陪伴,蘇麻喇姑也不再孤單寂寞,還平添了些許樂趣與慰藉。
除了養育皇子,蘇麻喇姑每日吃齋唸佛,祈求上天眷顧大清,保佑皇室子孫。
臥病在床後,康熙沒能及時趕回宮看望她,胤祹不忘她的撫育之恩,夜以繼日在塌前侍奉她,只希望她能多活幾日,再多活幾日。
在孝莊離開後的18年裡,蘇麻喇姑雖然時常掛念著孝莊,但是一直以來,有著康熙的關心和胤祹的照顧,日子也是相當舒心的。
或許,蘇麻喇姑臨終前,會想起在科爾沁草原上騎馬飛馳的暢快肆意,想起初到貝勒府與孝莊見面的緊張忐忑,想起陪著孝莊一步步接近大清權力中心的驚心動魄。
所有關於孝莊的記憶,都在自己離開世間的那一刻,永遠地封存了,但她也終於可以陪孝莊長眠於地下了。
這位九旬高齡的老人,離開的時候是安詳的,幸福的,放心的,一切也就圓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