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梁啟超寫《王安石傳》之前,王安石是個譭譽參半的人。他和宋神宗聯手搞的“熙寧變法”,在當時被說成是與民爭利,尤其是青苗法和市易法。司馬光是反對派的突出代表,不知為何,這個少年砸缸救人、頭腦靈光的司馬光,長大後卻把腦袋長的如此頑固不化。
司馬光是堅決反對變法的,他的觀點很鮮明:錢財是有定數的,不在政府就在民間,政府收多了錢,民間錢財就會少。這看似看不出破綻,但是經不起推敲。
事實上,王安石的做法是劫富濟貧,抑制本富人賺的高額利息;也是理順生產關係,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政府也能從中撈點好處,增加財政收入,富國強兵,有錢了才能強軍,好恢復漢唐舊僵,報祖宗之仇。
道理就是這麼簡單。但是宋神宗和王安石以君相堅如磐石之團結,推行變法還是困難重重。1085年,宋神宗死後,新法多數被高太后和回到朝廷的司馬光廢除。
王安石是個值得大家學習的人,他身上閃現的先進性足以光耀千古。司馬光是程朱理學的祖師爺,而王安石是陽明心學的先行者。王安石有四個顯著的優點:
1.有眼光。他心如明鏡,知道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心性已定,風格一以貫之。這一點很多人做不到,以至於有時聰明蓋世、有時一塌糊塗。他的變法看似脫離當時的現實,其實並沒有。什麼是青苗法和市易法?簡單做個對比,青苗法就像是現在的農村信用社,市易法好比是中儲糧。變法如果能堅持下去,北宋不會那麼快亡國,也可能率先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他的變法實際上是代表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有思想。王安石認為一件事對不對,不是看它符不符合祖宗之法,也不是看它符不符合封建綱常,而是要看它是否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這涉及到思想解放的問題了。是按條條框框做事,還是以人民為中心與時俱進做事?司馬光是按條條框框辦事的傑出代表,而王安石相反,他主張打破條條框框的束縛,解放思想、變法革新,這就是王安石區別於其他官員的最偉大之處,他的傑出,主要在於此,有了這條,就算是偉大的政治家了。
3.有毅力。司馬光送給王安石“三不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大意是說王安石一意孤行搞變法,對天象的變化不畏懼,對祖宗的規矩不一定效法,對人們的議論也不需要擔心。司馬光殺人誅心,因為古代官員最害怕的就是三件事:得罪上天、得罪祖宗、得罪他人。尤其是前兩條,簡直就是說王安石無法無天,說王安石破壞祖宗家法,得罪上天。不過,王安石對這些反對聲並不太在意,他寫詩調侃別人也安慰自己: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自己要做的是隻堅韌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4.有情懷。為了工作,可以忘卻一切,也可以不顧一切。把上班當成樂趣,他曾寫詩形容自己的工作狀態,“曉枕不容春夢到,夜燈唯許月華侵”,這是多忘我的境界呢?他的心思也不在貪財好色上,他的工資除了留一部分給家裡開支,其餘都拿給手下喝酒去了;有一次他的老婆未經允許給他買了個小妾,王安石回家發現後當即將人退回去,而買妾的錢不退。他的弟弟王安國勸他不要再搞變法了,搞變法得罪了這麼多人,將來王家會有滅門之禍。王安石不怕被滅門嗎?怕。但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是正確的,所以不必擔心會遭遇橫禍。
這“四有”是王安石最傑出的優點,明朝的王陽明也是這個風格。他是個心思縝密、做事有章法的人,也是值得信賴的人。他才華豎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論詩文的成就,肯定是頂級的。王安石的詩文風格和蘇軾不太一樣,蘇軾詩文的文學性更濃一些,而王安石詩文的思想政治屬性更濃厚,氣象更恢弘,格局更高、更遠大。
後世很多人嘲笑王安石。元朝人修《宋史》,將王安石的手下蔡確、章惇、呂惠卿三人列為奸臣。修《宋史》的都是司馬光的徒子徒孫,不過,這些小人膽子再大也不敢把王安石列為奸臣。明太祖朱元璋也嘲笑過王安石,他曾說:“神宗用王安石理財,小人競進,天下騷然。此可為戒。”朱元璋嘲笑王安石,結果付出了慘痛代價,因為他建立的明朝最後是窮死的,明末朱元璋的子孫遭受了農民起義軍和滿清的大規模屠殺。
好在,王安石早已回到了自己該有的位子,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世人的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