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導讀:《龍嶺迷窟》中,有一段十分精彩的盜墓戲,鷓鴣哨與了塵大師聯手進入黑水城尋找雮塵珠,期間險象環生,好不刺激。這黃金遍地的黑水城,到底是哪裡呢?其實,黑水城就是西夏國的"額濟納城",其遺址現位於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達來呼布鎮東南約35公里、納林河東岸荒漠中,這是唯一一座現存的、以党項語命名的城市。不過,我們今天講的不是黑水城,而是西夏,這個位於河西走廊,和遼(金)、宋三國鼎立的國家。

一黨項族的起源

在瞭解西夏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西夏的主人--党項族。

我們知道,西夏是由党項人建立的,而党項人的祖先其實是羌人。說起來,羌人和漢人也算是兄弟了,據說,羌人的祖先是黃帝,不過也有說是炎帝的,不管怎麼說,羌人和漢人同出炎黃一脈。

不過,經過幾千年的分化與融合,這兩兄弟早已經變成了對方不認識的樣子。漢人倒是沒什麼大變化,一直牢牢的佔據著中原地區,而羌人分裂出“西羌”、“氐羌”等多個部族,其中各個部族又在內部分化,光是西羌就分化出上百個族群,比如甘肅、青海地區的有先零羌、燒當羌、鍾羌等,西域則有西夜、蒲犁、依賴等,西藏有發羌、唐犛,內蒙古有南山羌,等等,多如牛毛,數不勝數。

党項族就是由漢朝時期西羌的一支發展起來的,所以又叫“党項羌”。東漢時期,党項羌大量內遷至青海及甘肅一帶,他們沒有文字,沒有記載,過著原始遊牧部落的生活。党項族以姓氏劃分部落,最後逐漸形成了八個大部落,這就是著名的党項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為強盛。

"党項羌……漢西羌之別種也。魏、晉之後,西羌微弱,或臣中國,或竄山野。自周氏滅宕昌、鄧至後,党項始強。”--《舊唐書》

二党項族的崛起

唐朝時期,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王朝崛起,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党項羌,為了抵抗強大的吐蕃侵襲,同處於青海、甘肅一帶的小國吐谷渾結成同盟以求自保。不料,吐谷渾在與吐蕃的戰爭中被吐蕃徹底擊敗,失去了盟友的党項羌,向唐朝發出內附的請求,大唐也仁義,將党項羌大量安置於四川松州 ,使他們遠離了戰火。

這時,生活在青海、甘肅一帶的党項羌鬧情緒了,也吵著要搬走,躲開四處燒殺搶虐的吐蕃人,於是大唐再一次展示了大國風範,將這些党項羌遷到了甘肅東面的慶州 。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怕這些異族趁機起來鬧事,於是將慶州拓跋部的党項羌再次遷到銀州以北和夏州以東地區, 這一地區即是南北朝時匈奴人赫連勃勃的"大夏國"舊地,當時稱為平夏,所以這部分黨項羌就成為平夏部,這也是日後西夏國名的來源。

對於党項人,唐王朝是以羈縻的形式管理的,任命有功的党項部落酋長為州刺史或其它官職來維持党項的穩定,比如其中拓跋部的首領拓跋思恭就被任命為宥州刺史。

唐朝末期黃巢起義時,唐僖宗發佈檄文號召各地兵馬勤王,拓跋思恭出兵協助官軍攻打叛軍,被唐僖宗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叛亂平定後,拓跋思恭後被封為夏國公,賜姓李,拓跋氏由此變成了李氏。至此,党項拓跋氏集團終於有了自己的領地,轄境包括夏、銀(今陝西榆林東南)、綏(今綏德)、宥(今靖邊東)、靜(今米脂東)等五州之地,握有兵權,成為名副其實的藩鎮。

三野心家李繼遷的反叛

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大地一片戰火,政權更迭如走馬燈似的頻繁,但是處於西北一隅的李氏家族卻始終穩如磐石,其中秘訣只有八個字“俯首稱臣,左右逢源”。無論中原是何人當權,李氏的第一件事就是上表稱臣,這種做法不僅換來了中原政權對李氏在河西統治的認可,而且還獲得了大量的賞賜。靠著這套做法,李氏始終得心應手的處理著與後唐、後晉、後漢,甚至遼、北宋的關係。

當然,左右逢源的基礎是你要有一定的實力,如果你被別人輕而易舉的像一隻蒼蠅一樣拍死了,你還那什麼去“逢源”呢?党項李氏就有這種實力。

前面說過,党項李氏被唐朝遷到了平夏地區,由於李氏的鴕鳥政策,使得這塊地區在兩百多年的時間裡沒有遭到戰爭,發展為一塊富饒之地,党項族也從純粹的遊牧民族,演變為農、牧二元化的民族。

以鄂爾多斯南部地斤澤地區為核心的肥美牧場為党項提供了大量的牛羊馬,而以夏宋交界的七里平為代表的農業區則提供了大量的糧食,同時鄂爾多斯還盛上好的青鹽,每年產量可達15000斛左右,這種高品質的青鹽在當時是可以直接當做貨幣來流通的。有兵有馬有糧有錢,天時地利人和均佔,平夏党項的勢力逐步膨脹起來。

不過,雖然實力逐漸強大起來,但是李氏依然奉行這先輩一貫的政策,北宋建立後,李氏例行向宋王朝俯首稱臣,宋太祖趙匡胤對李氏一族也算得上仁義,繼續任命其為夏州節度使,世襲罔替。這一情況直到李繼捧上臺後發生了變化。

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後,察覺到党項李氏將會是一個隱患,於是下了一道詔令,把李氏親族一鍋端到京城,準備根除西北這一大盤踞勢力。李繼捧的堂弟李繼遷是個狠角色,此人志向不凡,他知道朝廷此舉是要將李氏一族連根拔起,於是拒不從命,藉故逃離,遁入茫茫草原,朝廷並沒有對此太過重視,認為只不過是一夥逃跑的小股匪幫,沒什麼能耐,折騰不起來。誰曾想,李繼遷頗有政治頭腦,靠著聯姻與結盟等手段,聯合了不少當地豪強,慢慢發展成一支不可小視的勢力。

壯大後的李繼遷大鬧河西走廊,雍熙二年(985年),誘殺宋將曹光實,佔據銀州,接著攻破會州(甘肅靖遠),與宋朝徹底翻臉。為了避免兩面樹敵,李繼遷向遼國"請降",被遼國封為夏國王。有了遼國撐腰,李繼遷更加肆無忌憚,截奪宋軍糧草四十萬,又出大軍包圍靈武城。此舉惹的宋太宗大怒,派大軍分五路圍剿西夏,但都失敗,終太宗一朝,都被李繼遷搞得焦頭爛額,精疲力盡,耗費大量國力。宋真宗繼位後,為了息事寧人,同意割讓夏、綏、銀、宥(陝西靖邊)、靜(陝西米脂)五洲給李繼遷,這等於事實上承認了西夏的獨立地位。

四 李元昊立國

李繼遷死後,其子李德明繼位,他繼續延續李繼遷的獨立方針,南擊吐蕃,西攻回鶻,獲得了大片土地。公元1019年,李德明選定懷遠鎮為都城,改名興州,此時西夏雖然對外仍向宋、遼稱臣,但已經儼然是一個獨立王國了。

公元1038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夏國公位 ,這是個比他父輩更狠的角色,繼位後,便立即宣佈稱帝,建立了大夏國,也就是西夏。為了擺脫中原王朝的影響,他連姓氏都改了,放棄李氏,自稱嵬名氏,並建宮殿,制定立文武班,規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軍名,創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

李元昊稱帝后,宋朝震怒,雙方關係徹底破裂。之後宋、夏雙方爆發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處於上升期的西夏軍隊戰力十分強悍,宋軍損失西北精銳數萬人。公元1044年,同樣對元昊稱帝震怒不已的遼興宗,親率10萬精銳御駕親征,但是在河曲之戰中被西夏擊敗,自此,遼、宋兩國都無力遏制西夏的崛起,遼、宋、夏形成三國鼎立之勢,西夏也由此開始了其一百八十九年的國祚,最後被蒙古鐵騎滅亡。

五 西夏能夠建國的原因

西夏從一個割據藩鎮起家,一步一步發展壯大,最後僅憑河西走廊一隅之地,建立了西夏國,並且在長達將近200年的時間內,維持著和北邊的遼(金)、南面的宋形成的三國鼎立的局勢,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上層的銳意進取

從李繼遷開始,西夏李氏便萌生出了獨立之心,當然,在大宋看來,這是一種叛亂行為,但是從西夏內部來看,這無疑是一種進取之心。此後,繼位的李德明,李元昊等人,都堅定不移的實行這一策略,這是通過三代人的努力,西夏才得以建國。

審時度勢的外交政策

在大國環伺的夾縫中生存,必須要有高超的政治手段。西夏在脫離大宋的過程中,就一直和遼國維持著較好的關係,避免兩面樹敵,一步一步發展壯大。

強大的軍事力量

西夏國最鼎盛的時期,人口才300萬,但是卻長年維持了一支50萬規模的龐大軍隊,為了維持這麼龐大的軍隊,西夏實行的是一種全民皆兵的體制,士兵平時不脫離生產,戰時參加戰鬥,這種兵制類似於後來滿族的八旗制,這也是西夏能和遼、宋對抗的資本。

7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中方發出警告,佩洛西竄訪臺灣計劃又將落空?臺:未收到到訪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