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澳大利亞是一個遠離歐洲、美洲和亞洲的獨立地區,澳大利亞沒有必要陷入歐美國家與亞洲國家的紛爭。

澳大利亞與中國往日無仇,近日無怨,又是互補型經濟,澳大利亞前些年與中國的經濟貿易合作開展得非常順利,在互惠互利中各取所得。

然而在美國發起對中國的遏制圍堵之後,澳大利亞為了政治正確,稀裡糊塗地跟著美國上了賊船,走上了頻繁挑釁中國的錯誤道路。

幾年來的實踐證明,澳大利亞在這條路上走得越快走得越遠,對中澳兩國關係的傷害越大,對自己造成的困難越多。而自己在配合美國打壓中國抹黑中國中,卻沒有得到一點好處,甚至連自己在中國丟掉的市場份額,也被美國輕鬆拿走了。

澳大利亞終於有人明白過來了,開始思考澳大利亞的對華B計劃。洛伊研究所澳大利亞安全與基於規則的秩序項目負責人本·斯科特,7月15日在《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網站發表題為《澳大利亞的對華B計劃是什麼?》的文章,提出了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思路。

簡單地說,A計劃就是美國“獲勝”。美國仍然是澳大利亞抵消中國的實力、避免出現一箇中國主導的地區的最大希望所在,這也是澳大利亞最理想的方案。

但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美國已經不是從前的美國,中國也不是當年的中國。如果A計劃不能順利推進,對澳大利亞來說,更佳的辦法就是把更多雞蛋放在別的籃子裡。

說好聽點,這是要實現戰略平衡,需要進行更加積極、甚至是左右逢源的外交活動。說不好聽點,就是要給自己留一條後路,不能因為美國的內外交困從而也將自己陷入進退維谷的絕境。

這個思路對澳大利亞來說,是清醒明智的,是審時度勢的,是自我保護的。可惜這只是澳大利亞學者的思路,還遠不是澳大利亞政府的認識。

其實早在上一屆政府的時候,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就給莫里森講過類似的道理,可惜莫里森聽不進去。

即使一些政客認識到這一層,能不能從認識層面變成政策層面,這條路也很漫長。

澳大利亞外長黃英賢前些天在與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會晤時溝通很到位,交流也不錯,她在新加坡發表演講時也把澳大利亞的目標重新定義為“戰略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這種看法。

只是澳大利亞內部的認識遠未統一,外部還有美國的壓力與破壞,即使澳大利亞有了政府更替這樣的契機,中國也及時伸出了橄欖枝,但出自美澳政客和媒體的雜音一直不斷,可見澳大利亞政策的轉向不會那麼簡單和迅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化解橫亙在中澳之間的這座冰山,需要中澳兩國的共同努力。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中澳關係的改善需要雙方相向而行,更需要一點一滴的共同努力。

不過,澳大利亞現在能夠認識到這些還不晚,只要不再像前一任政府那樣一條道走到黑,澳大利亞就能儘快走出死衚衕,就能一天一天地走上與中國互惠互利、成人達己的雙贏道路。

#澳媒:澳大利亞對華B計劃是什麼#

11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最安全護照:聖基茨和尼維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