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自然環境因素

1. 地少田瘠

績溪是個開門見山、地少田瘠且糧食不能自給的地區,位於黃山和天目山的交界地區,境內重巒疊嶂,績溪的地貌特徵是低山丘陵比重大,適宜於耕作的盆谷地區在績溪地貌中的比重卻很少,這種山地多、盆地少的地貌不利於農產品的種植和農業活動的展開。

績溪不僅可耕地少,而且有限的耕地的土壤肥力與質量欠佳。績溪的農作物畝產量達不到徽州的平均水平。

此外,水旱災害的頻繁發生對績溪當地的農業生產頗有影響,明代時,績溪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約6年一次,清代則不足5年就發生一次。農業生產所遭受的破壞很大。值得注意的是,績溪在入清以後,人口增長的速度有所加快。

人多、地不好、糧食不足,看起來是一個可持續性竭澤而漁的狀態的,能撐幾年算幾年。但危機中“危”已經說完了,就該“機”了。績溪本地的糧食生產量不足,就需要外來糧食的供應。績溪從外地運糧的需求比徽州其他地區更為強烈。績溪人在這樣的壓力之下,不得不走出大山,出外謀生。

2. 水運便利

績溪位於黃山與天目山的結合處,是長江水系與錢塘江水系的分水嶺,境內重巒疊嶂,陸路交通不便,但溪流縱橫,便於水路交通發展。徽州有新安江水系、閶江水系、水陽江水系、青弋江水系、秋浦河水系、黃盆河水系,其中水陽江和青弋江流經績溪,另有發源於績溪的荊州河和永來河流入浙江。

績溪的河流有揚之河、登源河、大源河、戈溪河、金沙河、荊州河、大障河等11條,主河道登源河長55公里,揚之河、大源河各長40餘里,三河的流域面積582.5公里,上述河流皆是外流河,其中屬於長江水系的經旌德注入青弋江;錢塘江水系的則經歙縣注入新安江。明清時期隨著人口的增加,生存壓力的加大,由此可見績溪雖處崇山峻嶺間,但水路相對便利,為其出外經商創造了條件。

3. 山產豐富

績溪縣糧食生產能力不足,生態環境則是山高、水涼、林密,為動植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山區的特產繁茂,為縣民的經商提供了可交換的產品;山高水清,特產的種類較多,便於交換,受到其他地區居民的喜愛。績溪的主要物產有:芙蓉布、龍鬚草、木棉、金銀、楓香、桐油、蜂蜜、漆扇、淘器、柿、麻、苧、漆等。

徽州山高林密,氣候溼潤,雲多霧重,適宜於茶業的生長,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鄰縣經營茶業者日多,績溪人開始重視茶樹栽培技術的創新,改進與完善製茶工藝,成為徽州旅外茶商中的重要力量。

經濟文化條件

1. 長途販運興起、貿易市場擴大

明代中後期,交通狀況得到改善,道路的通達使得大規模的販運商品成為可能。萬曆年間,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即規定賦稅折銀徵收,大額交易通用白銀,國家在進行財政收入與支出的計算中也以白銀作為衡量標準。白銀作為貨幣,具有不變質、易分割、價值高等優點,隨著白銀成為貨幣,商品支付與結算的方式發生變化,結算的效率有所提高。

商品生產的專業化趨勢逐步加強,其生產結構的變化也給貨物交易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桑蠶絲綢和棉花棉布在江南地區以區域化與專業化生產的方式進行。白銀的使用便捷了商品結算方式,區域化專業性的生產,交通運輸的便利,都使商品流通的範圍擴大,商人不再侷限於本土貿易,而是攜帶銀票,前往商品專門化生產的地區,以獲取地域差價所帶來的高額利潤。

明代中葉以來,商品經濟不斷髮展,農業與手工業產品逐步商業化,農民的日常生活與貿易市場的關係進一步密切,他們的生產與生活資料需要用錢購買,他們對貨幣的需求增加,這使得他們在農產品收穫後將其投入市場以換取貨幣,農產品由此成為商品;商品的產地和銷售地之間距離較遠,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需要商人參與其中,作為媒介。

明朝中後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以農村市場、小城鎮市場、中小城市市場、大城市市場的一系列多元化、層次分明的市場網絡。貿易市場的進一步擴大,使得市場交易的貨物種類與數量增加,大大促進了商品生產發展和商業都市興起。

比如:徽州地區山多田少,糧食產量少,但土特產品與特色商品數量多,且靠近江蘇、浙江等商品經濟發達,商業市鎮繁榮的地區。蘇浙地區的小生產者用剩餘的手工產品出售,獲取必需的生活品,徽州人正是利用這一點,將蘇、浙生產的棉布、絲綢等遠銷全國,再將糧食、棉花等帶回蘇、浙銷售。伴隨著商品流通範圍的擴大,更多的商人利用長途販運獲利頗豐。

2. 文化氛圍濃厚、經商風氣日盛

徽州地區發達的文化,對於商人的崛起有著促進作用。徽州是一個高移民地區,因北方戰亂而遷入的世家大族帶來的不僅有先進的農業技術,還有傳統的中原文化,這些家族分佈於徽州的各個地區,聚族而居,保持著重視誦讀,崇尚禮儀的習俗,並傳之於後世子孫,使得中原文化在徽州土地上生根發芽。

宋代理學興起,作為程朱理學的桑梓之地,徽州有“東南鄒魯”之名,績溪雖然邑小貧瘠,在一些理學名儒的倡導下,文教興起,徽商對於文教事業的支持,也是提升徽州文化氛圍的重要條件,他們助資建書院,興辦義學,資助宗族鄉族的貧寒子弟,購買土地600畝,修建了東山書院,建義倉、置辦院產,其中墨商汪近聖的後裔和胡餘德出資甚多。

績溪素有“人文昌盛,邑小士多”之稱,注重文教,使得商人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他們在經營中能夠審時度勢,運籌帷幄,根據相關家譜記載,績溪商人中棄儒從賈、經商致富者屢見不鮮。徽商崛起於明代成化、弘治年間,這時期以歙休商人為主體,隨著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徽商的經營範圍逐步擴大,經商路線不斷延長,“鹽、典、茶、木”四大行業日益興盛。

明末清初受到戰亂的影響,徽商一度受挫;康熙年間,隨著生產的恢復與發展,社會穩定,徽商進入了興盛階段,歙縣商人的財富更是因為鹽業的專營而激增,休寧的典業因資本雄厚,勢頭更盛。全國的大小商業都會,貿易市鎮中無不有徽州人的身影,他們在南京、景德鎮等地建立了徽商會館,設立碼頭,義學講堂等供弟子使用。

績溪作為徽州最北的一縣,與歙縣相鄰,徽屬六縣中,偏東者為郡城的附郭之歙縣及績溪而已;新安江的水路交通線,連水自績溪城而下,橫江自漁亭以下,通舟楫,東面則由歙之街口出境,區域與交通的因素使得績溪與歙縣之間的聯繫加強,隨著歙縣商幫勢力的不斷壯大,績溪人受其從商之風的影響,出外以賈謀生者日多。

績溪商幫的發展狀況

明清時期,中國自古以來就發達的商品流通日益繁榮,明後期以來的商品交換的全國性市場是在糧食、原料、手工業製品的地區性分工的基礎上形成的;政治相對穩定,交通環境得到改善,長途販運興起,徽州商幫正是在這種大環境下形成。

徽州商幫形成於明成化、弘治年間,此時徽人出外經商之風日盛,利用宗族與地域的優勢,結交封建勢力,以獲得某一行業的壟斷地位,以此與其他地區的商人競爭,形成經營優勢,獲得豐厚的財富。

徽商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分別是成化、弘治年間的商幫形成階段,萬曆後期到康熙年間因政治戰爭因素經營受挫時期,康熙中葉到嘉慶、道光年間的繁榮發展,道光中葉至清末的逐步衰落。徽商中率先奔走於四方,營商於各地的是歙休兩縣之人。

明代中葉以來徽商的勢力壯大多是在鹽商的刺激下,促進其他行業的發展,績溪地小人少,商業資本相對薄弱,缺少資本在鹽業中具有壟斷經營的優勢,徽商發展的前兩個階段中,績溪商人的身影不引人注目,明清鼎革之際,戰爭的破壞,帶來生產力下降,社會動盪,徽商經營受挫,而這對當時的績溪商人未產生大的影響。

績溪商人的興起成幫,則是在徽商發展的第三階段,即清康乾時期。隨著浙江、江蘇一帶商品經濟的繁榮和歙休鹽商、典商的勢力壯大,固守農業,鮮少從商的績溪人也開始奔營四方,貿易他鄉,以賈治生。

而績溪商人的資本的來源主要是原始的勞動資本,存在著共同資本與委託資本的形式,與徽商中較早崛起的歙休商幫相比,歙休商人因經營壟斷行業而能吸引到官僚資本,也在自身發展起來後給予族中貧困者以援助資本,為壯大經營勢力採用聯姻的方式獲取婚姻資本,績溪商人則是在小本經營的行業中起家,與歙休商人的資本來源存在區別。

績溪商人的資本積累中更多體現了勞動資本的重要性,也是因成幫較晚,績溪商人有更多的機會受僱於已經發展起來的歙休商人開設的店鋪中,不僅能夠積累資本,更能夠學習商業經驗,為以後的獨立經商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並在發展過程中逐步擴大影響,成為實力雄厚的商幫。

9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東漢時期,廉政制度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又有哪些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