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時期,大清帝國的統治風雨飄搖,多災多難的晚清各種事件層出不窮。越南作為當時大清帝國的附屬國正在法國進攻,是否出兵越南,在大清國內部呈現出了不同意見。
以陳世杰為主的少壯派堅持認為應該出兵,以維護大清帝國作為宗主國的尊嚴,陳世杰認為,法國剛剛剛輸掉了德法戰爭,軍事實力本身就受到了打擊。另外法國人遠道而來,大清王朝佔據了地利的優勢。很顯然,陳世杰的觀點太過樂觀,當時的大清帝國本就已經自顧不暇,已經經不起戰爭的折騰了。
以恭親王奕訫和李鴻章為代表的議和派則主張用外交的手段來解決問題。老謀深算的恭親王奕訫和李鴻章顯然已經深知大清帝國目前的狀況。
慈禧最終的決定有點出乎大家的意料,慈禧雖然不同意對法宣戰,但卻堅持派兵援助越南。就在中法之戰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慈禧卻在北京城發動了“甲申易樞”,將以恭親王奕訫為首的軍機大臣全部罷免,理由是奕訫等人在中法戰爭中有重大失誤,導致清軍潰敗。這就樣慈禧利用中法戰爭剷除了自己政治的的一大威脅。
中法戰爭主要分為陸戰和海戰兩部分,陸戰主要是以廣西、越南邊境為主
,海戰主要發生了東南沿海。在海戰中,福建水師全軍覆沒,左宗棠的南洋水師也遭受了慘敗,可以說,經過中法之戰後,大清王朝的海軍力量被消除大半。
陸軍之戰給大清帝國帶來了久違的勝利,馮子材在鎮南關重創法軍,為清軍帶來了“鎮南關大捷”,這場勝利對清政府還說可以說是雪中送炭。面對壓力,法軍也不得不和大清帝國我收言和。
中法之戰中,大清帝國雖然略佔下風,但總體來說並沒有全面的失敗。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的《中法新約》中也沒有什麼特別喪權辱國的條約,但當時的李鴻章還是受到了民眾的譴責,民眾義憤填膺,可以說,李鴻章又一次成為了替罪羔羊。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