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一件至今看來都匪夷所思的事情。多爾袞在崇德五年(公元1640年)其28歲時,奉皇太極之命率軍攻打錦州,然而,誰也沒有想到,這趟出征竟然讓多爾袞險些喪命,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一向愛護多爾袞的皇太極因為一件小事突然對多爾袞大發雷霆,險些將其誅殺。這又是為何呢?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成為皇帝。多爾袞雖然年幼,但由於其出色的政治及軍事才能,因此被皇太極看中,年紀輕輕就被加封為睿親王,和另外幾位親王平起平坐,成為後金時期最為耀眼的政治人物。
從崇德元年到崇德五年的5年時間裡,皇太極率軍南下入關,與明軍大戰於松山、錦州等地,並且屢屢給明軍以重創。在又一次大敗明軍主力後,皇太極認為,徹底拿下錦州的時機已經成熟,因此,在這一年的二月,皇太極派多爾袞為大將軍,率領自己的長子肅親王豪格、代善的兒子碩託等人,南下圍困錦州。
戰鬥打的異常激烈。在經歷了數月戰鬥之後,清軍成功將明軍圍困在了錦州城內。對此,皇太極的策略是,堅持圍點打援,將錦州城內的明軍圍困致死;圍城的清軍要堅守陣地,不準擅自脫逃,以求得將明軍徹底困死的結果。
多爾袞遵從了皇太極的這一戰略,從三月到八月的五個月時間裡,清軍將錦州城圍的水洩不通。期間,雖然松山等地的明軍多次試圖救援,但都被豪格率軍擊退。
眼看錦州城內的明軍逐漸彈盡糧絕,皇太極對於圍城這一戰略的堅持就更為篤定。然而,由於皇太極沒有身處前線,看不到戰場的真實情況。彼時雖然明軍逐漸不支,但清軍同樣軍心開始渙散。由於此次出征準備並不充分,很多士兵並沒有過冬的衣服,戰鬥已經打響了半年多,很多士兵也開始思念家鄉;同時,戰馬的草料也逐漸變得不足。
身為一線指揮的多爾袞看到了這種局面。在與豪格等人商議之後,多爾袞作出了一個讓他日後險些喪命的決定:將圍城的清軍後撤三十里,轉移到牧草更為豐富的後方牧馬;同時,多爾袞還下令每個牛錄(相當於現在的小隊)每次可以由一名將領帶隊、率領5名士兵回鄉探親、修理軍械。
多爾袞此舉令清軍士兵士氣大振、歡欣鼓舞,也使得多爾袞在士兵們中的威望一下子提高了許多。
然而,得知此事的皇太極卻勃然大怒,皇太極認為,從戰略的角度出發,圍困錦州已經半年有餘,眼看就要獲得最後的勝利,然而,多爾袞卻在此時下令將圍城的軍隊後撤三十里,如果此時明軍突圍,豈不是前功盡棄?
從另一方面來說,皇太極認為,自己明令在先,命令圍城的士兵不得擅自後退、擅離職守,身為主帥的多爾袞明知自己的旨意,卻下令士兵後撤、甚至回鄉探親,這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的。
因此,在雷霆大怒之後,皇太極派鄭親王濟爾哈朗持自己的尚方寶劍,來到前方,代表自己詰問多爾袞為何抗旨不尊。皇太極在濟爾哈朗臨行前對其說,如果多爾袞仍然桀驁不遜,立刻持劍將其斬殺!
多爾袞顯然沒有想到自己的舉動會惹來皇太極的雷霆大怒,他想到了數年前的阿敏。當年的阿敏就是因為違反皇太極的命令、擅自放棄了永平四城,在返回瀋陽的路上,皇太極命莽古爾泰傳諭詰責,並在最後下令將阿敏幽禁致死。
在一瞬間的恍惚之後,多爾袞據實答道,圍困錦州已半年有餘,士兵軍心渙散、戰馬草料不足。我雖然下令士兵後撤,但已在途中佈置數道防線,可以抵禦敵軍;另外,後撤到牧草更為豐盛的地方,也可以讓戰馬草料得到補充。至於允許士兵回家探親,則是由於多數士兵軍械已經老舊,回去更換修理的同時回家探望一番,也是人之常情。
在濟爾哈朗問多爾袞該當何罪之時,與阿敏不同的是,多爾袞並沒有為自己開脫,而是選擇自己承擔罪責,多爾袞回答,違反皇上的旨意,皆是自己一人所為,按律當死。
皇太極得知多爾袞自言當死時,也是大吃一驚。然而,多爾袞畢竟不是阿敏,皇太極對於自己這個親弟弟,更多的還是愛護與培養。因此,皇太極將多爾袞重重拿起、又輕輕放下,只是下旨免去了多爾袞的親王爵位,象徵性的處罰了罰金一萬兩而已。
在多爾袞回到瀋陽之後,皇太極單獨召見多爾袞,對多爾袞說,我對你的感情超過一般的臣子、弟弟,所以平時對你的賞賜才這麼豐厚啊。多爾袞也感念皇太極的感情,因此更加效命,二人的關係也變得更為親密。
不久之後,皇太極下旨恢復多爾袞的親王爵位,多爾袞又重新回到了最高權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