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前言

公元 518 年阿納斯塔修斯皇帝駕崩,禁衛軍統領查士丁(Justin I, 518-527 年在位)繼位,其外甥查士丁尼(Justinian I, 527-565 年在位)與舅父共掌朝政,拜占庭帝國遂迎來古代晚期最輝煌著名的查士丁尼時代。

查士丁尼時期拜占庭帝國與薩珊帝國戰爭頻發,而且雙方的戰爭和外交活動範圍開始明顯表現出由近東向歐亞草原和印度洋區域擴展的態勢。這一時期歐亞大陸中西段正式形成了以西亞和東地中海地區為核心,外高加索、南俄、中亞、紅海和印度洋多點多線交叉聯動的複雜政治軍事體系、經濟貿易網絡和宗教族群複合鑲嵌式的國際關係結構。

而拜占庭帝國與薩珊帝國可以說是推動古代晚期歐亞大陸國際體系內部發生激烈碰撞併產生區域內和跨區域連鎖政治效應的核心動力源。對於查士丁尼一世和庫斯洛一世這樣雄才大略的君主而言,頻繁的對外戰爭和穿梭制衡外交是其對外政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必然導致歐亞草原遊牧勢力和阿拉伯人更加深度地捲入羅馬與波斯的西亞博弈之中。

在這兩位君主在位時期,羅馬波斯兩大帝國之間在戰爭中加深了對彼此政治體系、軍事戰略和宗教文化的認知,但雙方之間的不信任感和對對方的戰略警惕已經成為制約兩國恢復長期和平局面的最大障礙。

在查士丁尼一世與庫斯洛一世統治時期,羅馬波斯戰爭在南高加索、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和阿拉伯沙漠北側同時進行,而西地中海的東哥特王國和中亞草原的(西)突厥汗國都在不同程度上利用羅馬波斯衝突關係為各自政權的生存發展創造契機,並直接或間接影響著羅馬波斯兩大帝國之間的戰和關係。

這一時期拜占庭帝國與薩珊帝國也面臨各自國內的教派和族群衝突,但在羅馬和波斯普世帝國內部,各族群和教派的跨界交往和多元認同尚未對兩大帝國的統治和對外戰略形成結構性威脅。另外,公元 542 年爆發並在之後二百年間反覆爆發的查士丁尼瘟疫對拜占庭帝國和整個東地中海世界造成重創,而薩珊帝國和西歐日耳曼諸國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此次瘟疫的波及和洗禮。

可以說,頻繁的瘟疫、地震和漫長的戰爭互為因果,並構成 6-7 世紀近東世界“天啟氛圍”的舞臺佈景。公元 562 年,羅馬與波斯在長期懸而未決的戰爭後再次達成 50 年和平協議,但阿瓦爾汗國在南俄草原的崛起、波斯亞美尼亞人對薩珊帝國統治的陽奉陰違、中亞西突厥汗國拓展粟特商業網絡的戰略以及漢志阿拉伯人與也門阿克蘇姆政權的衝突都為羅馬波斯戰爭的再次爆發準備了一觸即燃並燒及全身的導火索。

考察查士丁尼與庫斯洛一世時期的羅馬波斯戰爭,有助於我們理清兩大帝國盛世武功背後導致帝國衰落的深層結構和國際體系背景,並反過來闡釋羅馬波斯戰爭在 7 世紀滑向全面失控態勢併產生災難性後果的根本原因。

公元 506 年和平協定結束阿納斯塔修斯戰爭之後,羅馬和波斯兩大帝國的關係在查士丁一世和卡瓦德一世統治末期再次惡化,並由於庫斯洛王儲收養談判的破產和伊比利亞王國反叛波斯而再次爆發戰爭。根據普羅科比的記載,公元 518 年查士丁皇帝(即查士丁一世)繼位後,萊赫米阿拉伯人於公元 519-520 年間再次入寇奧斯羅恩行省,拜占庭將軍提莫斯特拉圖斯和約翰被萊赫米國王孟迪爾俘虜。

公元 524 年,查士丁皇帝派牧師亞伯拉罕前往薩珊帝國贖回被俘拜占庭將官。在這一年 2 月,拜占庭波斯兩國使節和阿拉伯各部落酋長齊聚萊赫米王國首都希拉城,史稱“拉姆拉會議”。儘管查士丁皇帝在拜占庭帝國境內迫害一性派基督徒,亞伯拉罕仍然大力支持與會的薩珊帝國一性派基督教領袖人物——來自貝特·阿爾沙姆的西蒙。

更值得注意的是,來自南阿拉伯希木葉爾王國信仰猶太教的優素福·祖·努瓦斯也派使節參加了拉姆拉大會。優素福國王於公元 523年發起的對也門北部納季蘭地區基督徒的大規模迫害和屠殺引起了拜占庭帝國和薩珊帝國的高度關注,在整個基督教世界引起軒然大波。

不僅如此,希木葉爾使節甚至在會議上慫恿薩珊波斯人和萊赫米人加入對基督徒的迫害。但由於東方教會在薩珊帝國和萊赫米王國的強大影響力,優素福的提議沒有得到波斯人和萊赫米人的支持而不了了之。但以基督教普世皇帝自居的查士丁一世和幕後掌權的查士丁尼對也門基督徒的悲慘遭遇無法置之不理,遂修書同樣信仰基督教的阿克蘇姆國王卡勒布,希望後者出兵懲罰希木葉爾人。

現代學者一般認為,普羅科比記載的出兵希木葉爾王國的埃塞俄比亞國王赫勒塞伊烏斯就是卡勒布。公元 525 年,阿克蘇姆軍隊在拜占庭海軍的幫助下渡過曼德海峽入侵也門,成功擊敗希木葉爾國王優素福,後者在戰敗後騎馬蹈海自盡。此次拜占庭—阿克蘇姆聯合入侵一舉結束了希木葉爾王國對也門的統治。

根據普羅科比的記載,埃塞俄比亞人佔領也門之後,查士丁尼便派尤里安為使節出訪紅海兩岸,穿梭於阿克蘇姆和也門之間,並勸說阿克蘇姆國王赫勒塞伊烏斯和留守也門的阿克蘇姆將領埃斯米法伊烏斯與拜占庭帝國聯手壟斷印度洋的絲綢貿易,從而打破薩珊帝國波斯商人對印度洋海上貿易的控制。查士丁尼甚至計劃扶植阿拉伯馬德尼部落和也門部落首領凱蘇斯集結人馬,準備從阿拉伯半島方向入侵薩珊帝國。

但是駐守也門的阿克蘇姆將領阿布萊海發動叛亂,殺死埃斯米法伊烏斯,又兩次擊退卡勒布國王派來的討伐軍,從而自立為王。儘管阿布萊海隨後仍向阿克蘇姆王國稱臣,但卻對查士丁尼提出的“阿拉伯半島聯盟”戰略態度冷淡。普羅科比也指出了查士丁尼壟斷印度洋絲綢貿易並從南方建立薩珊帝國包圍網的戰略難以實施,因為“對於埃塞俄比亞人來說,要從波斯人手中搶生意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波斯人不僅控制了所有印度商船停靠的港口,而且每次都將貨物全部買下,根本不給其他人染指的機會。而希木葉爾人更不願意穿越沙漠去討伐實力強大的波斯人。”

結語

拜占庭史家普羅科比將查士丁尼皇帝遣使阿克蘇姆和也門的時間置於公元531年卡里尼庫姆戰役之後,顯然不夠準確。而現代學界傾向於將阿克蘇姆出兵也門的時間比定為公元 518-525 年之間。不僅如此,普羅科比的觀察也誇大了當時波斯人對印度洋貿易的壟斷能力。但在古代晚期波斯灣至印度西海岸的貿易路線相比紅海—印度洋貿易路線無疑具有更大優勢,而這一時期控制印度西北海岸的嚈噠汗國顯然更願意發展同薩珊帝國在印度洋北側沿海地區的貿易。而阿克蘇姆王國雖然能夠維持拜占庭帝國通過埃及和紅海前往印度洋的貿易,但要壟斷整個印度洋地區的商業網絡顯然超出了阿克蘇姆王國的政治軍事實力。

7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外交部警告:若美國允許佩洛西訪臺,中方必將堅決反制,說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