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選任方式。詞臣具有“居切問之地,司誕告之言”的重要職責。中書舍人作為具有代表性的詞臣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中書舍人的入仕和選任方式十分嚴苛。五代十國時期,中書舍人的選任方式有四種,一是科舉,二是幕府闢署制度,三是門蔭,四是薦舉。其中,科舉和闢署是這一時期中書舍人入仕的主要途徑。

科舉制度自確立以來,便是中國古代人才臻選的主要方式,雖然晚唐五代時期,科舉稍有廢弛,但仍然是大部分寒門子弟步入仕途的最優選擇。

所以,這一時期中書舍人以科舉入仕者最多。其次是闢署制,由於五代十國時期藩鎮林立,各藩鎮亟需補充人才,以及藩鎮對於文士的待遇較為優厚,因此無論是從藩鎮方面還是文士方面,藩鎮闢署制都有發揮的空間,藩鎮闢署製成為這一時期中書舍人入仕的第二大途徑。此外,部分中書舍人由舉薦或門蔭入仕,但就總體而言,舉薦和門蔭並非五代十國時期中書舍人入仕的主要途徑。

一、科舉。大業二年(606年),隋煬帝創設進士科,是為科舉制的萌芽。武德元年(618年)確立進士科以後,科舉制逐漸發展完善,成為中國古代選官的重要途徑之一。“五代時雖王朝更迭頻繁,但以科舉籠絡文人仍然是當時統治者選官的主要方式,並以此發掘了大量人才。”

由科舉入仕的中書舍人,一般都以校書郎解褐。《唐六典》載:“校書郎八人,正九品,掌讎校典籍、刊正文字。”校書郎雖然僅負責校讎、刊正等工作。但是“隋唐以後,秘書省、著作局以及宏文館等機構均設校書郎。”校書郎雖然品級不高,卻供職於秘書省、門下省等中央核心機構。

因此,校書郎在當時是諸多仕進文人眼中的美官,多數文人都以校書郎起家。《全唐文新編》有載“(元振)十八擢進士第,其年判入高等,時輩皆以校書正字為榮。”由此可見,校書郎在唐代為人推崇至此,五代十國時期,其重要性並不遜於唐代,因此,五代十國時期經科舉入仕的中書舍人的起家官大都是校書郎。除校書郎之外,秘書郎也是中書舍人的主要起家官之一。

二、幕府闢署。“幕府”一詞最早出現於《史記》,史載“自西漢始置幕府,得闢專士。”因此大多數人認為幕府制度起源於漢代,根據石雲濤的研究:“幕府制度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直到清末都並行不廢。”

幕府制度經歷前代的發展演變,至唐五代時期,已經非常成熟,晚唐五代,由於科舉仕進艱難,很多有志之士進入幕府供職,後官至中央要職。因此,藩鎮闢署制度便成了五代十國時期中書舍人仕進的另一途徑。

(一)闢請“未有出身者”入幕。自藩鎮闢署制度確立以來,各藩鎮為了網羅人才、壯大自身勢力,在人才任用方面不拘一格,不以及第與否為限,因此許多有志之士進入幕府供職,成為幕府僚佐。在五代十國時期出身可考的中書舍人中,未有出身者進入幕府供職者共有13人,佔總人數的12.8%。

劉昫、馮道、徐鉉、遊簡言、馮延己、趙鳳、馮玉、薛融、賈緯、王仁裕、杜曉、徐善、候翮等人皆為幕府所闢,轉入幕府供職。其中,馮道、劉昫、趙鳳、杜曉等人官至宰相。而馮道更是仕四姓十君,以致“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馮道為元老”。

劉守光兵敗,馮道逃入太原,監軍使張承業“重其文章履行,甚見待遇,”闢馮道為巡官,後張承業又薦為霸府從事,俄署太原掌書記,至此,馮道的仕宦之路開始走上正途,馮道任太原掌書記之時,恰逢莊宗並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以此為契機,莊宗即位之後,馮道升任省郎,充翰林學士,官服由綠到紫,直至後漢,授太師。

馮道在位居高官之後,不忘藩鎮幕府對自己的提攜,在其《長樂老自敘》中言:“又念自賓佐至王佐及領藩鎮時,或有微益於國之事節,皆形於公籍。”雖然馮道是在鼓吹他在任藩鎮僚屬時期的功績,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正是由劉守光及張承業的詔闢,馮道方能進入仕途,官至宰相。

此外,五代十國時期,經由闢署入仕的中書舍人,並非一旦被署為幕職就能逐漸升遷,很可能需要供職於多個幕府,這與五代十國的背景密不可分。五代十國時期,藩鎮林立,藩鎮闢署制下的文人,藩鎮成為其最大的依靠,而五代十國時期藩鎮之間的各種戰爭幾乎從不間斷,因此,如果藩鎮倒臺,供職於該藩鎮的文人也只能另尋出路,而依附其他藩鎮成為了這些文士的首選。

其次是幕府內部情況。這一時期的文人隨著藩鎮的興衰輾轉,具有較強的流動性。如前引馮道的例子,馮道最初是被劉守光署為幽州掾,後因劉守光敗而遁走太原,又被張承業闢為巡官。劉昫為王都所署,因王都篡其父王處直位,且幕下賓客和少微覬覦,所以只能越境至浮陽,而後被李存審闢為從事。

(二)闢請“進士出身者”入幕。“文宗之前,常有進士進入節度使府供職,文宗大和九年(835),唐廷開始限制進士入幕充職。”隨著唐末中央政府式微,藩鎮不斷坐大,朝廷頒發的各項詔令對藩鎮的約束力逐漸減小,“藩鎮在政治地位和經濟待遇上對文士又有不少優越條件。”

五代十國時期,部分藩鎮武職將帥很崇視文士,《九國志·黃晟傳》載:“晟好禮,尚文士,江東儒學之流多任之。闢前進士陳鼎、羊紹素以為賓介,頗加優待,築居於城中,謂之‘措大營’。”既然藩鎮對於文士有諸多優越條件,並且喜愛文士,故自唐末以來,藩鎮闢進士出身者入幕便成為常事。

五代十國的中書舍人中,中進士第,且被藩鎮所闢的共有11人,佔可考人數的6.9%。高越、孫忌、李濤、殷鵬、王易簡、和凝、崔梲等皆為進士出身,其中和凝為進士、明經出身,這些人為藩鎮闢入幕府供職。和凝與賀瑰在危難之時沒有背信棄義,而是互相考慮,由此,藩鎮將帥與當時文士之間的關係可見一斑。

又有陸氏《南唐書·高越傳》載:高越字衝遠,幽州人。精詞賦,有名燕、趙間。盧文進鎮上黨,具禮幣致之,初以客從,及文進徙安州,越又從之,遂為其掌書記。……久之,乃徙廣陵令,還判吏部,歷侍御史知雜,元帥府掌書記,起居郎,中書舍人。

陸氏《南唐書》不載高越舉進士第的情況,但馬氏《南唐書》載:“高越,燕人也,少舉進士,清醒有才思,文價藹於北土。”據此可知,高越是進士出身,先是為盧文進帳下賓客,後文進徙安州,闢高越為掌書記,後官至中書舍人。

此外,高越為盧文進賓客之時,文進“俱禮幣致之”,由此可見,當時文士在藩鎮受到的禮遇較高。因此,對於當時的文士而言,進入幕府供職是很好的選擇。

三、舉薦。舉薦是自古以來一直存在的一項人才任用的制度,很多有才能的人都是通過他人舉薦的方式步入仕途,中書舍人自不例外。“唐代很多著名的中書舍人都是受人推薦而受到重用,並在任職期間大有作為。如岑文本、蘇頲皆由他人推薦才得入仕,官至中書舍人。”

五代十國時期,由薦舉入仕的中書舍人共計6員,即王延、陶谷、陳義、趙上交、潘佑與查文徽,佔總比5.9%。由於各個朝代在建立之後亟需籠絡人才,下令州縣舉薦各種人才,後梁太祖屢次發佈求賢詔或求賢制,以“一才拔俗,並令招聘”。

至後唐,《五代會要·舉人自代》載:後唐天成二年六月,戶部尚書李鏻奏:“應升朝官四品以上,各許薦令、錄兩人;五六品官,各許薦簿、尉兩人。”據此,後唐時期,六品以上的官員可以舉薦他人為官。

王延仕後唐明宗朝為中書舍人,《舊五代史·王延傳》載:王延,字世美,……嘗以所為歌賦謁梁相李琪,琪覽之,欣然曰:“此道近難其人王生升我堂矣。”繇是人士稱之。尋薦為即墨縣令……長興初,拜中書舍人。因仕進無門,遂以所作歌賦謁李琪,后王延被李琪舉薦為即墨縣令,至後唐長興初,以水部員外郎知制誥,正拜中書舍人。

後晉朝,雖沒有官方下令提倡舉薦的相關記載,但舉薦的情況仍然存在。趙上交仕後晉為中書舍人,“(上交)美風儀,善談論,負才任氣,為鄉里所推。”又有陶谷,同為後晉時期中書舍人,曾為宰相和凝“奏為著作佐郎,集賢校理。”

比至後周,舉薦相關的各項規定更加明確,《五代會要·舉人自代》載:周顯德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御札:“一應在朝文資官,翰林學士兩省官內,有曾歷藩郡賓職,州縣官者,宜各舉堪為令、錄者一人,務在強明清慎,公平勤恪,其中有已曾任令、錄,亦許稱舉,並當擢用,不拘選限資序,雖姻祖近親,亦無妨嫌,只需舉狀內具言。

同一時期,南方諸政權的中書舍人也有經舉薦入仕的情況。南唐朝中書舍人潘佑,經陳喬、韓熙載等人舉薦,方才步入仕途。

根據以上諸例可以看出,五代十國時期,舉薦也是中書舍人選任的途徑之一。舉薦人既有宰相或者臺省官員,又有州縣官員,如陶谷受宰相和凝舉薦,王延受宰相李琪舉薦,趙上交之為鄉里所推。但是,舉薦並非這一時期中書舍人入仕的主要途徑。

四、門蔭。門蔭制度始自先秦,隨著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產生和確立,門蔭制度逐漸衰落。五代十國時期中書舍人自門蔭出仕的共計2員,佔總人數的1.9%。

關於嚴續擔任中書舍人的事實,馬氏《南唐書》與陸氏《南唐書》嚴續傳皆無嚴續擔任中書舍人的記載,但是馬氏《南唐書》卷三《嗣主書》載:“(保大七年)二月,以中書舍人嚴續為奉化軍節度使”,據此可以推斷,嚴續在保大年間曾經擔任中書舍人一職。陸氏《南唐書·嚴續傳》載:

嚴續字興宗,馮翊人。……父可求,為吳武王謀臣,及景王、宣王嗣立,又皆有功。宣王建國,可求為尚書左僕射、同平章事。續十餘歲,以父蔭補千牛備身,遷秘書郎,尚烈祖女。

結語

由上文所引內容可知,嚴續以其父嚴可求為先代功臣,十餘歲時蔭補千牛備身,起家官為秘書郎,後官至中書舍人。雖然五代十國時期中書舍人有自門蔭入仕者,但是由於這一時期科舉制和幕府闢署制的發展,由門蔭入仕的中書舍人不佔主要地位。

8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歐元區部分國家已陷超級通脹漩渦 歐盟經濟寒意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