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安史之亂是唐代玄宗、肅宗時期,一場邊鎮將領發起的反叛戰爭,延續近八年,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對後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對外關係的發展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因為叛亂髮起者以安祿山、史思明為主,故稱之為安史之亂。

社會背景

安史之亂的爆發不是偶然,而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體現。經濟上,開元年間雖稱盛世,但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併,均田制被破壞,百姓多遷徙流亡。反觀統治集團則日益腐化,楊貴妃姐妹幾人每年光是脂粉錢就達上百萬。統治階級和底層百姓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

政治上,統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宰相李林甫把持朝政達十九年之久,排斥異己,培植黨羽。繼他之後的楊國忠,更是妒賢忌能,驕縱跋扈。奸臣當道,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特別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

中央和地方軍閥之間的矛盾,則是促成安史之亂最重要的因素。由於均田制和府兵制的名存實亡,唐玄宗不得不實行募兵制。這些職業軍人更易受地方軍閥的收買籠絡。加之開元以後,唐朝在邊疆地區設立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兼管轄區內軍事、行政、財政大權,逐漸形成了節度使雄踞一方,尾大不掉的局面。到天寶元年,邊軍總兵力達到四十九萬人,而長安附近駐軍不足八萬。

安、史其人

安祿山原名軋犖山,營州柳城人。父親是西域康國人,早逝。其母阿史德氏為突厥巫師,後改嫁突厥將領安延偃,安祿山從此改為安姓。開元初年,逃離突厥的安祿山,憑藉精通六種少數民族語言,在幽州當了一名互市牙郎(買賣中間人)。開元二十年,安祿山偷羊被抓,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準備將其亂棍打死。他高聲喊道:“大夫難道不想消滅契丹和奚嗎?為什麼要殺壯士!”張守珪見他魁梧肥壯,言語豪邁,就將他收在麾下。

安祿山從軍後驍勇善戰,屢建功勳,又以厚禮結交權貴及往來官員,故人多譽之忠勇,贏得了唐玄宗的好感。擔任平盧節度使後,安祿山認楊貴妃為義母,進宮朝見玄宗都先拜貴妃,玄宗責問他原因,安祿山回答說:“臣是胡人,胡人先拜母、後拜父。”唐玄宗聽了非常高興,認為他“憨直忠厚”,更加寵信。憑藉長袖善舞的政治手段和“忠勇憨直”的精湛演技,安祿山一路平步青雲,身兼平盧、范陽(幽州)、河東三鎮節度使,統轄兵力十八萬。後又受封東平郡王,鎮撫東北地區。

史思明原名崒幹,突厥族人,其貌不揚,急躁詭狡。他和安祿山是同鄉,又是同年出生,自少時便是夥伴。開元二十四年,史思明因無力償還官府債款逃亡,路上被奚人發現。史思明詐稱是唐朝使者,騙奚王派帳下大將瑣高率三百人一起去“朝拜天子“。史思明暗中聯絡平盧駐軍,稱奚人想偷襲平盧。結果奚人盡數被坑殺,史思明因功被表為果毅都尉,與安祿山同為捉生將,多有功績。天寶元年,史思明官至將軍、知平盧軍事,多次擊敗契丹、奚族軍隊。入朝覲見時,唐玄宗對他的軍事才能大為賞識,提拔為大將軍、平盧兵馬使,又賜名“思明”。

范陽起兵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公元755年),安祿山完成準備,藉口奉密詔討伐楊國忠,在范陽(今北京)起兵,正規軍連同奚、契丹、室韋、突厥等胡族將士共計十五萬。當時天下承平日久,兵民皆不習戰,河北各地望風披靡。唐玄宗急派入朝覲見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趕赴洛陽迎戰。任命榮王李琬為討賊元帥,高仙芝為副元帥,隨後東征。由於精銳的西北邊軍來不及趕到,高仙芝、封常清只能分頭在長安、洛陽募兵,得新軍十七萬,都是未經訓練的市井子弟。叛軍一路攻入洛陽,封常清敗逃後匯合高仙芝,二人放棄陝州,退守潼關,以待援軍。叛軍攻潼關不克,隨即退兵。

唐軍監軍宦官邊令誠與高仙芝在安西時就是搭檔,素來不和。退到潼關後,他奏報高仙芝、封常清畏敵、失地及剋扣士兵糧餉之罪。唐玄宗命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斬高仙芝、封常清。邊令誠到潼關後先將封常清斬首,又要殺回營的高仙芝。高仙芝下馬說:“我退兵是有罪,但說我剋扣糧餉,是誣陷。”他對邊令誠說:“上有天、下有地,三軍都在此,你難道不知道?”高仙芝又回頭對部下說:“我招募你們,是想打敗叛軍,但叛軍力量正強,所以撤退到這,也是為了加強潼關的防守。我如果剋扣糧餉,你們可以說,如果沒罪,你們就喊冤枉。”全軍高呼冤枉,喊聲動地,但高仙芝仍被處死。

4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案例:已婚女教師意外產子,因孩子是丈夫密友的引發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