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的智謀比韓信和蕭何還大,為何沒有劉邦沒殺掉張良以絕後患?能夠“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確實有想要殺掉的理由,張良擁有的智謀所產生的危害甚至比韓信和蕭何的更大。
可是,最終殺貶功臣的劉邦卻沒有殺張良,包括權術高明的呂后也沒有出手,反而多次倚重張良,解決了呂后最為致命的太子爭立的問題。為什麼沒有動手?
張良的智謀比韓信和蕭何還大,為何沒有劉邦沒殺掉張良以絕後患?
一提及張良首先想到的是,運籌帷幄且體弱多病。在劉邦統治的末期,為了躲避劉邦呂后的“兔死狗烹”的做法,以修道辟穀為名避禍在家,過著半隱居的生活,來躲避劉邦呂后的猜忌,進而引發的殺心。那麼,張良是如何看透了劉邦和呂后的想法呢?實際上,這一切起源於劉邦和張良進行過一次隱形的政治交鋒。
張良與劉邦相識,完全是偶遇。此時兩人志向不同。出身貴族的張良,為了替已經被秦國所滅的韓國復仇,張良不厚葬兄弟,破家換金苦求力士刺殺秦始皇。失敗後,張良隱姓埋名逃往下邳避禍。後受到了黃石公幾經考驗,得到了《太公兵法》。張良藏身下邳攻讀十年,學業有成。又逢秦二世和趙高禍國,起義軍四起,繼而六國之後崛起,懷揣興復韓國的夢想的張良,聚集百餘人起兵投奔楚假王景駒,在路上與劉邦相遇於留這個地方,因目的大致相同而結伴相行。劉邦之所以與張良相遇,是因剛剛自稱為沛公的劉邦接連在背叛自己的雍齒戰於豐邑而落敗,這對僅有豐沛兩地為寄身之所且軍中子弟多為豐沛人氏的劉邦來說,既惱恨還懼怕,投奔楚假王完全是為了求援。
劉邦張良二人一番交談後,劉邦被張良稱為了“殆天授”。二人,一個“不讀書”,一個苦讀十年。張良卻稱讚劉邦,實際上是張良在劉邦這裡獲得了認同,包括價值觀的認同。劉邦雖然“口無遮攔”,卻是獲得有過豪俠行徑的張良的好感。要知道,劉邦是比較反感長袍大袖繁文縟節的儒生,叔孫通為了能見到已經是漢王的劉邦,不惜改扮成楚國人的裝扮。也就是說,張良和劉邦在相識之初,是彼此欣賞的,而且是沒有摻雜任何的功利目的,僅僅就是天然的欣賞。之後,張良在藉助項梁的支持之下,選定韓國後裔韓王成復建了韓國。劉邦借到五千人馬殺回了豐邑,大敗雍齒,重新佔據了豐邑。
兩人在各自的目標繼續前行。韓國復建後,卻沒有受到原韓地百姓的擁戴和歡迎,秦軍進行鎮壓,韓國立刻瓦解,張良沒有放棄初衷盤桓在韓地,繼續嘗試再建韓國。劉邦在攻下豐邑後,完全歸屬於項梁帳下,聽命於楚懷王,開始四處征戰。期間項梁被章邯殺死在定陶,劉邦和項羽大驚,不約而同收縮至彭城。章邯掉頭北上圍攻趙王歇,趙王歇求救於楚懷王。楚懷王命項羽宋義領項羽范增救趙國,劉邦西取咸陽,牽制秦軍,劉邦因此得以進入韓地,也就是被秦始皇化國為郡的潁川郡。得到消息的張良率軍加入,劉邦幫助張良韓王成再次復國,作為一種回報,張良跟隨劉邦繼續出征,韓王成留下治理國家。
張良的加入,劉邦是如魚得水。輔佐劉邦破關中而滅秦國,鴻門宴之上鬥智鬥勇,一封書信安穩項羽而陳倉暗度還定三秦,力勸劉邦不立六國之後,腳踩劉邦安定齊王韓信,一語圈定長安為都興盛漢室210年。期間,可以明確看出張良和劉邦的心思以及眼光在不斷變化。初衷為復興韓國的張良在經歷了韓王成因自己而復國,又因自己失國喪命,劉邦雖再次復建韓國,立韓王信為王。緊接著,酈食其因項羽勢大提出立六國之後,張良卻是出聲阻止了劉邦的舉動。這一點引發了劉邦的震驚和吃驚,因張良的初衷是復建韓國,此時張良卻提出反對。第二個是立六國的危害。
這些都不是劉邦能夠考慮詳盡的,而張良卻一反常態給予反對,讓劉邦深以為戒。此時的張良已從欣賞轉變為了佩服,進而明白了再立六國已經不是如今的天下大勢,轉而一心一意輔佐劉邦,助劉邦建立了漢朝。劉邦也從往日無賴小民,成長為了精通用人且有一統天下的一地之王,見慣了擁兵自重不聽號令,暗自打小算盤,哪邊強勢哪邊倒的牆頭草等等之類的人。漢五年劉邦稱帝。漢六年劉邦大封二十位功臣。也就在此時,劉邦和張良進行了一次政治交鋒。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齊國,在當時與關中齊名。田肯這樣評價齊地。
夫齊,東有琅邪、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萬,縣隔千里之外,齊得十二焉。故此東西秦也。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矣。張良的回答是,“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雖然,田肯的解說是在劉邦張良兩人對話之後的七個月之後,卻是楚王韓信被人告發謀反的時候,劉邦採用了陳平的“偽遊雲夢”的計策,擒住了韓信,並削掉韓信的王爵改為了侯爵。而在垓下大戰之前,張良和陳平同時踩了劉邦一腳,勸說劉邦順從韓信的要挾,立為假齊王。
劉邦最終屈服。征戰多年的劉邦不可能不清楚地理對於軍事乃至政治的巨大影響力,此時故意提出封張良為齊地侯爵,其中深意耐人尋味。張良的應對之策是,故意提起往事,讓劉邦回憶起兩人在留地相識相知,相談甚歡的過往,同時引發張良自始到終聚兵反秦的初衷,復建韓國,別無他求。劉邦似乎也是回憶起往事,立即答應下來,封張良為留侯。隨之便發生了劉敬勸說劉邦遷都關中,劉邦猶豫洛陽和咸陽兩地的取捨,張良建議是關中。劉邦雖然痛惜洛陽居天下中,錢糧便於收繳,又四鄰代國、燕國、趙國、齊國、梁國、淮南國,便於鎮撫,最終仍然定都關中。
到了關中,張良便宣佈因體弱多病,需要藉助辟穀養病,杜門不出歲餘。而這一年的時間裡,先是臧荼謀反,而後是韓信被人告發,韓王信被迫從兩次遷都,先遷至晉陽,後主動上疏遷至馬邑,最後也是因謀反逃入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