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在當上皇帝以後,還是非常喜愛帶著一起造反的老兄弟們喝酒,《史記》裡說,某次皇帝喝得得意了,問群臣:你們看,我為啥能戰勝項羽當皇帝呢?
皇帝既然這麼問,臣子們肯定是馬屁如雲,說啥的都有,最後劉邦推翻了大家的話,來了個結案呈詞:
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緊接著下一年,韓信就因為謀反被抓,從諸侯王變成了淮陰侯,憋屈的被圈在了京城裡。
所以我們站在上帝的角度來思考一下,為何當時劉邦要說出這種話?
廢掉韓信,這應該是皇帝早早兒動了的心思,韓信手中的兵,在滅掉項羽以後第一時間被收到了手中。
我們再看這三傑,張良等於是高級顧問,只對劉邦負責,而且身體很差,又非常懂得人情世故,屢次通過關係幫了劉邦的大忙,但從不居功。
在封賞功臣的時候,劉邦第一個指名封張良三萬戶,張良第一時間推辭了,最後一番謙讓,選了跟劉邦相遇的留地當做自己的食邑,意在言外,就差沒直接說:我張良沒有皇帝的成全,怎麼可能有今天的位置呢?皇帝對我太慷慨了!
看看這態度,三傑名單裡,劉邦把他提到第一名,這是榜樣帶頭作用;
藉著是我們的老幹部蕭何,蕭何等於是漢軍的CFO,保障大後方的供應,但你以為漢王的地盤裡蕭何一個人說了算?
劉邦的大舅子呂澤才是真正大後方的守候著,劉邦每次被項羽打得落荒而逃,除了到韓信那裡去硬奪兵源,就是呂澤訓練出來的二隊人馬過來補充。
後來呂后被放出來以後,鎮守大後方的任務就是呂后的事,這在《史記》和《漢書》裡都有記載,驕兵悍將哪怕如彭越,都跟老呂家關係匪淺,所以對呂后發號施令,也是習慣性服從。
所以蕭何等於是在呂家的領導下,做一份CFO的工作,重要嗎?當然重要,但絕對是服服帖帖的好同志。
以上兩位文臣,在打團的時候,就是輔助位,法師位,被劉邦的系統評定為第一、第二名。
第三名輸出是韓信。
其實韓信跟曹參是組團的,曹參等於是韓信的政委,其實作用非常大,劉邦屢次搞突然襲擊,過來奪韓信的兵權,一手練出來的精兵,說帶走就帶走了,連個反對意見都沒有,這說明曹參政委工作做得非常到位,既保證了韓信的穩定輸出,又牢牢控制住了核心團隊的向心力——一心效忠漢王。
我們看漢初三傑的排名,張良和蕭何是完全依附於組織之上,而且都是典型的文臣,懂得恭謙有禮的為臣之道,相對是比較令人放心的。
但是韓信等於是企業裡的銷冠,如果一家企業,某個人的銷售業績佔了公司裡的一半以上,要麼企業要完蛋,要麼這位銷冠要走人!
但凡有點閱歷的人,都知道,一家企業,哪怕是大客戶太過於單一都很危險,何況是員工的銷售業績太單一?這種員工最後只好自立門戶當老闆,否則,沒法弄下去了。
劉邦是天生的管理天才,怎麼可能沒點憂患意識?
後來項羽死了,劉邦第一時間發通緝令,追捕項羽舊部,韓信就敢收留,而且楚地的軍隊很短時間裡,軍力眼看就要超過劉邦的直屬部隊,如果沒有吃項羽的政治遺產,能有這等規模嗎?
可見,韓信自己是有取死之道的。
我們回到劉邦說這話的時候,那時候天下初定,大夥都覺得自己功勞很高,平時一聚會撒酒瘋,爭功的事經常有,那時候叔孫通還沒幫劉邦制定我皇漢的禮儀呢。
劉邦是個話術高手,拿出三傑來懟功臣們,懟得大家無話可說。
張良是老闆第一心腹,沒有人反對吧!
蕭何是CFO,管了那麼多年的財務,你說你見了公司的財務總監能不客氣三分?
至於韓信,那就更厲害了,銷冠,在座的各位,誰有本事過來PK業績?
於是三傑一拉出來,立刻爭功的人閉嘴了,無話可說。
等到韓信被劉邦抓了以後,這才叫殺雞駭猴,銷冠不聽話,隨時都能被老闆擼了,在座的渣渣們,你們要是以為自己功勞高可以翹尾巴,那就等著被收拾吧。
這是大棒呢!
當然,胡蘿蔔也是有的,第一次封侯,曹參拿了最高的侯者封賞。
群臣們都表示服氣,其實論漢初三傑,正兒八經的應該是劉邦的沛縣小吏三人組:劉邦、蕭何和曹參。
沒有這核心鐵三角在,漢王的團隊只怕就跟那些一時興旺的草頭王們一樣,早早的被打散夥了。
至於呂家人,那又是另一故事了。
如果經常看漢代宮廷故事,就會發現,漢代的皇太后非常有權勢,動不動就是太后垂簾,兩漢其實都是亡在外戚手中。
西漢的王莽,東漢的何進或者曹操。
漢承秦制,太后是可以分君權的,所以有呂后在,呂與劉合作打天下,這是功臣集團們認可的。
劉邦政治手腕很高,沛吏三人小組配合默契,穩壓了老呂家一頭,等到熬死了最有能力的呂澤,呂家人威脅就大大降低了。
可見核心團隊確定了以後,怎麼運用外部勢力,只不過是選擇和取捨的問題,怕就怕沒有核心團隊。
可憐的項羽在跟劉邦競爭的時候,連個核心團隊都沒有,誰都沒辦法信任,啥都只有自己親自上,最後活活把自己作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