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最近全國各地持續高溫,人們飽受炎熱之苦。在這炎炎夏日,大家最愛做的事就是躲在空調房裡吃冷飲。

有人會問,現代人在高溫天氣可以吹空調,那麼古人是如何度過炎炎夏日的呢?

太遙遠得古代因為缺乏實物和文獻記載我們無從得知,不過距離我們最近清朝因為有大量的實物和豐富的文獻記載,所以我們對清朝人是如何過消暑的卻知道的十分清楚。

本文就說說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是如何度過炎炎夏日的。

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地處內蒙古高原與華北平原的交界地帶,屬溫帶大陸性季風型山地氣候,四季分明。

由於群山環繞,樹木蔥翠,雨量集中,在加上眾多的河流湖泊,所以這裡夏季涼爽,基本上無炎熱期。

編輯

康熙四十年(1701年),康熙帝出喜峰口赴木蘭圍場行圍,回京途中在喀喇河屯行宮附近的武烈河河谷發現一處風景“蔚然深秀”且“舊無人居墓廬”的地區,決定在此建立新的行宮,即後來的避暑山莊。

避暑山莊從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開始建造,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已初具規模。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帝賜名為“避暑山莊”,並題寫其匾額。後又歷經雍正和乾隆兩代,費時89年(1703年到1792年)才基本完工。

乾隆時期避暑山莊曾進行過大規模的擴建,山莊內軒廊環繞,山池錯落,河泉潺潺,密林幽靜,如人間仙境一般,是清代皇帝絕佳的避暑場所。

編輯

避暑山莊修成之後,成為清朝皇帝的夏宮。每當夏日來臨,北京酷暑難耐的時候,清朝前期的幾位皇帝幾乎每年夏天都要來此住上幾個月。避暑山莊成了北京以外第二個政治中心。

隨行的有大批官員、官兵、侍衛等,有的攜帶家屬。避暑山莊行宮外建立了許多集市,酒樓、旅店等,逐漸形成一個城市。雍正元年(1723年)設熱河廳,雍正十一年(1733年)設承德州(取“承受先祖德澤”之義),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承德府。

北京的行宮:暢春園、圓明園、西苑和南苑等。

滿洲人入關後,非常不適應關內的夏季。

因為滿洲人生活在東北,所以每到夏季無不熱的叫苦連天。

清朝皇帝在夏季除了前往承德避暑山莊去消夏之外,在北京周圍也建立了幾個小行宮來避暑。

相對於紫禁城,清朝皇帝在夏季更喜歡在居住在林泉茂盛之地居住,如北京西苑(中南海和北海公園)和南苑。

康熙帝即位後多次南巡,對江南景緻十分懷念,所以在北京西郊修建了江南風格的園林式行宮暢春園和澄心園。

暢春園建成之後,康熙帝每年有一半的時間在園內居住。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駕崩於園內清溪書屋。

編輯

雍正即位後,他長期在圓明園居住。圓明園位於北京西北,在古代為水泊密佈,草木繁盛之地,氣候比紫禁城涼爽的多。

圓明園是清朝的大型皇家園林,供清帝盛夏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與長春園,綺春園合稱為“圓明三園”,有“萬園之園”的盛譽。

編輯

乾隆夏天也不喜歡居住在紫禁城。

他曾寫詩:“視朝雖常例,有如愛禮羊。避熱而弗行,是即怠之方。

怠則吾豈敢,長年益自蘉。都城煙火多,紫禁圍紅牆。

固皆足致炎,未若園居良。園居且為愧,暫熱賡何傷?

薰風來殿閣,亦自生微涼。近政撫蘭亭,即景玩詞芳。”

他認為紫禁城的紅色圍牆是導致紫禁城炎熱的原因之一。

這種說法很有道理,因為紅色屬於深色,非常吸熱,而且人看到紅色會感到興奮甚至心煩意亂,讓心情靜不下來。

清朝入主中原後定都北京,相繼在北京周邊建立行宮,其中就有南苑。

南苑地處古永定河流域,地勢低窪,河流密佈,植被茂盛,成為北京最大的獵場。

明朝在這裡有兩處提督衙門,清朝將其改建為行宮(舊衙門行宮、新衙門行宮)並繼續擴建。

南苑一部分作為操兵練武之所,清帝多次在此校閱八旗軍隊。 苑內多獐子、野兔、麋麂(四不象),並圈養老虎,作為狩獵之用。

《帝京景物略》記載:“城南二十里有囿。曰南海子,方一百六十里。”“四達為門,庶類蕃殖,鹿、獐、雉、兔,禁民無取設海戶千人守視。”

編輯

各種降溫設備

除了以上說的那些避暑的行宮之外,清朝的皇宮或者行宮之中還有許多避暑的設備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降溫作用。

1. 堂簾

堂簾是廊簷每間按面積尺寸製作的大竹簾。

北京的天氣在夏季,早晨和夜晚比較涼爽,所以皇宮裡的屋子在早晨九點左右就把堂簾放下來,阻擋外面的熱氣,讓屋內保持涼爽。

到了下午六點鐘太陽西下之後,再把堂簾捲起來,讓涼風吹進屋子裡。

2. 冰桶

冰桶最外面是木製,裡面是錫制,並有銅箍箍住桶身,桶高一尺五寸,有二尺見方,最下面還有一尺高的木座,上面還有帶著透空錢式的木蓋。

明清時期,在皇城內北海東牆外有“御用監”冰窖,冬天存儲冰塊。夏天時,從冰窖中取出冰塊放到冰桶中,移入室內,可以起到降溫的作用。

編輯

3. 風扇

是的,清朝皇帝避暑會用到風扇。

當然,這種風扇不是電風扇,而是手轉和拉繩的兩種風扇,也有使用發條的。在故宮藏品中就有這種風扇,上弦後開始自動旋轉扇風。但當時這種風扇風力不大,聊勝於無。

編輯

據清代內務府檔案載:“雍正二年(1724)五月二十五日,郎中保德奉旨:著做風扇一座,欽此。於五月二十九日做得楠木架鐵信風扇一架,上安小羽扇六把。郎中保德呈進訖。

奉旨:再做一份,架子矮著些,安大些的羽扇。再將葵黃紗風扇,做一份。欽此。於六月初六日做得紫檀木架、瑪尼頂(瑪尼是能轉動的圓形佛教法器)大羽毛扇一份、葵黃紗扇一份。郎中保德呈進訖。

奉旨:葵黃紗扇做的好,照樣再做二份。將藍色綾風扇亦做二份。欽此。於六月十七日、十九日做得。呈進訖。六月初九日,總管太監張起麟、奏事太監劉玉。

奉旨:爾等做的風扇甚好,朕想人在屋內推扇,天氣暑熱,氣味不好。不如將後簷牆拆開,繩子從床下透出牆外轉動做一架,照牆洞大小做木板一塊,以備天冷堵塞。俟保德收拾東暖閣(指的是養心殿東暖閣)之日再拆牆磚。再做一架放在西暖閣門北邊,繩子從槅斷門內透出。欽此。於七月初五做得拉繩風扇二架,總管張起麟進呈訖。”

4.防暑藥

炎炎夏日,即使在各種避暑勝地和採取了各種避暑措施之外,也難免會中暑,所以清朝皇宮之中會提前預備一些防暑藥。

在每年端午節前,造辦處“錠子藥作”照例製造一批防暑的錠子藥,主要有:紫金錠、蟾酥錠、離宮錠、鹽水錠、避暑香珠、大黃扇器等等。

到了夏季,可以將這些避暑藥放到隨身攜帶的荷包或者香袋之中,以備不時之需。

除了避暑藥外,還有一些避暑香珠。它是一串經過藝術加工的手串,不放在荷包中,而是掛在衣衫上。

大黃扇器是經過藝術加工的扇墜,掛在扇柄下面的。

這類避暑不僅在宮中用,皇帝也經常將這些避暑藥賞賜給文武官員,眾人都以能得到此項賞賜為榮。

9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蘇軾在西湖寫下人生第一首詞,開場即是巔峰,詞作唯美讀來很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