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科舉制度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特有的人才選拔制度。不可否認,它對古代社會的發展起到了強大的推動作用。但近年來仍有一些言論,如人生起跑線仍分369分,憤怒聲討科舉制度不公。

回望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科舉制度剛剛有了重大突破,提出“賢者能言,諫也”,“兵家之計,志在當將軍”。很多窮人真的考上了科舉,得了官名,所以出人頭地。當時其實有個不成文的規定。與眾所周知的狀元“狀元”相比,“探花”這個名字其實是大家爭搶的“香餑餑”。為什麼要說這個?

科舉制度被後人譽為封建時代所能採用的最公平、最公正的人才選拔制度,甚至對今生仍有“寒窗苦讀十年”、“一考定終身”等影響。唐朝和漢朝一樣,君主家族不再壟斷國家權力,真正的政治家參與管理和統治。這樣的“社會流動性”無疑讓社會充滿了活力。

南北朝時期首次提出科舉制度,史學界的統一意見在於唐代,直到它真正成型並蓬勃發展。與以前隋朝由皇帝隨便舉辦,官員推薦相比,大大限制了普通人參加考試進入官場的機會。只是到了唐代才建立起嚴密的制度,保證了科舉制度的形成,讓社會上的人才為國家和君主服務。

但“狀元”的稱號從一開始就有,而“探花”卻是唐代科舉制度發展後才形成的稱號。而且一開始並不是進士第三名,而是一個職位。據說當時朝廷需要舉行盛大的慶典來慶祝這批人才加入朝廷,而最喜慶的部分就是在杏園舉行探花宴。

這個宴會不只是為皇帝,而是為大眾。可以比喻成現在才藝展示的樣子,告訴社會這批人才通過了皇帝和朝廷的考核,選出了一兩三個人。在同榜的學者中,最年輕最帥的兩位被選為“探花大使”。“花卉探險家”需要參觀著名的花園,採摘最豔麗的花朵,並在瓊袁林寫詩,以迎接冠軍。一開始這樣的習俗只是襯托出狀元的樣子,後來就變成了別樣的選舉。

但《探花郎》的選舉並沒有具體指向進士第三名。很多知名的“探花”,比如晚唐詩人翁成贊,其實排在第四位。他的詩《三花探》廣為流傳,詩中所寫的,充滿了他入選《花探》時的喜悅:“洪雅寄花探。”有300朵深紫香花,明朝為我開了一陣。”“探花時,節氣長,寧靜的春風意味著忙碌。每天晚上,當我喝醉的時候,我的衣服讓牡丹聞起來很香。"

唐朝的這種習俗直到宋代才形成。由於“探花”一詞在科舉制度中頻繁出現,最終在北宋確立了科舉制度。皇帝親自面試進士確定最終排名,第三名設為“探花”。

在時代,黃是第三位中進士。無獨有偶,參考他家六兄弟,三兄弟考上了同一個進士榜。宋徽宗筆墨大方,曾寫詩道:“黃河幾度清,天下無人見此榮。千朱其迎五馬,一黃榜佔三地。魁星昨晚面對金闕,藻蓋現在面對玉京。就像中了一等獎和二等獎,探花是兄弟姐妹。”詩中用了“探花”這樣的典故。

可見皇室對“探花”這樣的稱號是認可的。在中央集權下,朝廷上下行動,迅速將此詞傳播普及到大江南北。但對“探花”的喜愛,其實始於唐代的《探花》。說到才華,其實能達到最終進士榜的一兩三個人應該不會差太遠。但是,顏值也成為了面對大量權貴的重要因素。為了保護家人的面子,自然要選擇符合“宮廷審美”的人。

《探花使者》相當於進士隊裡的選美比賽。如果能評價《探花使者》,那你一定是一個被朝廷所有官員看重,被普通人追求的帥哥。所以“探花”這個稱號,其實是這些青年學者爭相取的一個名字。畢竟如果是名門望族的女婿,以後的路就是升官發財,在朝廷會有更大的發展。

其實,對“探花”的喜愛程度高於“狀元”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狀元”的名聲有水分。在古代,宮廷考試是由皇帝寫的,他“面試”通過各種考試選出的三名人才。皇帝自然懶得去想給三難的問題,最後就“欽點”成了大臣。

除去一些在朝廷有關係的考生,其餘的往往是按照歷次考試的優異成績來排名的。但是,這裡面還是有玄機的。皇帝往往很照顧老百姓的情緒,讓出身不好的讀書人考“狀元”,這樣可以讓大眾更加均衡,科舉制度得到支持和提升,實現“天下英才為我所用”。至於其他富家子弟,雖然不是名義上的“狀元”,但只要努力玩就會有回報,會有更大的發展。

白居易在談到科舉制度時,用非常簡潔的八個字概括了科舉的精神:“唯尊公,思作抉擇。”毋庸置疑,科舉制度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進步。與傳統的指派皇室成員負責管理的方法相比,將權力交給真正有才能的人是更好的管理方法。

目前科舉是公認的有效方式,甚至有人說科舉制度可以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它的公平性在批判中得到了提高,卻調動了全社會的積極因素。有了統一公正的考試,權力還是在國家手裡。“應試者無私,失望者無怨”,對社會穩定、政治環境清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雖然對科舉制度的批評從未停止,但“八股文選考”卻讓人懷疑其競爭的有效性。朝廷“代聖賢言”的規定,把考生的想法全部禁錮在史書典籍中,鮮有新意。所以在科舉制度盛行的時期,有很多人試圖改革,把人從脫離實際和生產的“死書”里拉出來,讓他們迴歸現實生活。

然而,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完善的選拔制度,更不用說幾千年前的科舉制度了。不否認有糟粕,但就像本文提到的“探花”“狀元”等有趣的故事一樣,也為人們的社會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生命感悟,催生了有用的詩詞典故。為什麼不做呢?時至今日,科舉制度已經遠離我們100多年,被廢除的封建科舉制度已經逝去,而“狀元”、“狀元”、“探花”等稱號在現代漢語語境中依然經久不衰,不失為古人留下的瑰寶。

7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為緩解僵局,中印第16次會談,提出新方案的印度,結局是否有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