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書《技術陷阱》卡爾·貝內迪克特·弗雷
本書作者將帶領讀者們遍覽各個時代技術進步對人們工作形態的影響,揭示不同時代“打工人”的處境,並最終將目光轉向未來,試圖分析當前的AI革命將對我們的工作造成何種影響,以及我們該如何做出應對。作者力圖說明,技術進步對收入造成何種影響,將決定人們對它的態度。
精彩摘錄:
在19世紀初,隨著工業和農業領域的機械化進程加快,人們對所謂的機械問題的關注變得更強烈了。在經濟學家群體中大衛李嘉圖認為:“勞動階級接受的觀點是,使用機器經常會損害他們的利益。這不是基於偏見和錯誤,反而符合政治經濟學的正確原則。”他在著名篇章《論機器》( On Machinery)中宣稱,機器降低了對無差別勞動的需求,導致了技術性失業;他還提出了一些理論方法證明這種失業只是短期問題。然而如果說對機器的恐懼有了什麼變化的話,那也只是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間有所回升。査爾斯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和伊麗莎白蓋斯凱爾( Elizabeth Gaskell)等維多利亞時代小說家的作品抓住了當時人們的關切點,頻繁呼應了勞動者們對機器的看法。蓋斯凱爾的《瑪麗巴頓》( Mary Barton)書將背景設定在了1839-1842年的曼徹斯特,書中一個角色在倫敦的場議會聽證會上評論道:“嗯,說到底你在點子上。上帝保佑你,小夥子,一定要讓他們破壞更多的機器。自打珍妮紡紗機出現以來,我們就沒有過過好日子了。機器毀掉了窮苦人的生活。”當時的人們也擔心機器會影響工人的工資、尊嚴、道德獨立以及社會地位。1839年狄更斯參觀了曼徹斯特的幾座工廠,雖然他自己也經歷過貧窮和苦難,但他仍對工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感到震驚。他的小說《艱難時世》( Hard Times)就是根據這些印象寫成的。馬克思認為,“工人利用工具,在工廠中,是工人服侍機器”。狄更斯則虛構了焦煤鎮( Coketown)這樣一個工業城市,在這裡“蒸汽機的活塞單調地上上下下,就像大象陷人了憂鬱的瘋狂”。二人都強調了工廠工作的重複性,將工人描繪成了工廠機械力量的奴隸。
引自 第五章 工業革命及其引發的不滿
卡爾·貝內迪克特·弗雷(Carl Benedikt Frey),牛津馬丁花旗會士,牛津新經濟思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在牛津大學馬丁學院主持有關工作之前景的項目。他是一位知名的經濟學家和經濟史學家,同時擔任二十國集團、經合組織、聯合國、歐盟以及多家大企業的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