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引言

宋代慶節相關禮儀都有哪些,用學術理論來解釋,應該怎麼理解?——首先要說明,宴饗是古代祭祀、慶賀等禮儀活動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我們通過宴饗設置的目的、意義、地點、排場、儀仗設置、參加人員、座次、和宴饗儀程、用樂、契丹使臣參加等這些內容,就可以看出這項看似與禮儀無關的活動的確又是禮儀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宋代聖節的官方宴饗

這些細節都在《宋史》113卷中有非常詳實的記載,我們大致梳理了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說明:從目的上來說是“宴饗之設,所以訓恭儉、示惠慈也。”在時間安排上這樣記載:“宋制,嘗以春秋之季仲及聖節、郊祀、籍田禮畢,巡幸還京。”

此外,關於宴饗參加人員的資格、範圍及其座次更是有嚴格規定:宰相、使相、樞密使、知樞密院、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同知樞密院、宣徽使、三師、三公、僕射、尚書丞郎、學士、直學士、御史大夫、中丞、三司使、給、諫、舍人、節度使、兩使留後、觀察、團練使、待制、宗室、遙郡團練使、刺史、上將軍、統軍、軍廂指揮使坐於殿上,文武四品以上、知雜御史、郎中、郎將、禁軍都虞候坐於朵殿,自餘升朝官、諸軍副都頭以上、諸蕃進奉使、諸道進奉軍將以上分於兩廡。宴饗中官員用物級別分明。

宴饗各個環節也銜接緊密:樞密使以下先起居訖,當侍立者升殿。宰相率百官入,宣徽、閣門通唱,致辭訖,宰相升殿進酒,各就坐,酒九行。每上舉酒,群臣立侍,次宰相、次百官舉酒,或傳旨命酹,即搢笏起飲,再拜。(曲宴多令不拜。)或上壽朝會,止令滿酌,不勸。中飲更衣,賜花有差。宴訖,蹈舞拜謝而退。

建隆元年,大宴於廣德殿,酒九行而罷……其宴契丹使亦於崇德殿,但近臣及刺史、郎中而上預焉。綜上所述,我們看到宋代皇帝壽辰的確是舉國同慶的大事,在整個活動過程中,不僅皇恩得以充分彰顯,而且在舉行宴饗禮儀的過程及官員座次順序等安排方面,我們也明顯感受到了儒家尊卑等級思想的充分滲透。

至於禮儀制度的規範性,由於中間經過“五代十國”多半個世紀的忽視,也難免有一些大臣因不熟悉禮儀而有失恭敬,大臣陳靖和李昌齡向皇帝提出大宴饗中出現的問題集中在“至尊舉爵,群臣起立,先後不整,俯仰失節”等環節,大臣們不能恭敬嚴謹的執行宴饗禮節,失去了皇帝宴饗大臣的意義,“伏望並申嚴制”,即希望嚴格懲治,並得到皇帝的同意。這足以說明宴饗不僅僅只是吃吃喝喝,宴饗的終極目的是為了確定君臣名分。

綜上,我們看到皇家通過宴饗活動顯示他對官員愛之有加的心意。所以,通過宴饗活動的確起到融洽君臣關係,天下百姓和樂安康的作用。

宴饗期間還有舞蹈,尤其是宴饗貴賓如外國使臣的音樂歌詞由專門的機構撰寫,天禧元年十二月十四日,翰林學士錢惟演上言:“請自今賜外國使宴,其樂人詞語,教坊即令舍人院撰,京府、衙前,令館閣官撰”。此外,聖節宴饗的菜品種類較為豐富,宋真宗年間,為了表明自己崇尚節儉,在東封泰山之年的聖節宴饗中採用了全素食。

到南宋時聖節菜品就同時包含“爆肉……瓜果、環餅”等物。有一些皇帝則因受到佛教的影響,在生辰之日會全素食。聖節宴饗禮儀發展到宋徽宗一朝,被納入了禮法典制《政和五禮新儀》當中,所以經過了一百多年的發展,宴饗儀式更加規範,如大宴開始後,行酒共九盞,前五盞,後四盞,中間歇息期間更衣簪花。

除去正宴,皇帝次日還要大宴群臣。若有外國使臣前來為皇帝祝壽,則又會另加賜宴。如元祐元年秋七月戊午,“以遼蕭德崇等賀坤成節,曲宴垂拱殿,始用樂”。

針對不同國家使節,宋朝會在飲食風格方面適當加以照顧,如《東京夢華錄》記載“惟大遼加之豬羊雞鵝兔連骨熟肉為看盤,皆以小繩束之”。南宋時期的聖節大宴禮制大體仿照北宋而行。

二、宋代慶節的禮節儀式

由於慶節是從真宗時候開始設立,所以下文也就從真宗時代開始論述。

宋真宗時期的慶節和相關禮儀

宋真宗趙恆(968-1022),是宋太宗第三子,他於997年即位。在位後期由於以王欽若、丁謂為相,此二人常以天書符瑞說,熒惑朝野。

景德元年(1004年)宋遼開戰,宋軍大敗,後與遼簽訂了每年向遼進貢大量“歲幣”的澶淵之盟。為了掩蓋軍事上的失敗,特以“天書”來降轉移注意力,並於大中祥符元年正月(1008年)設立了“天慶節”,後世也將這一慶節稱作“天書初降日”。

此後又分別於大中祥符二年、五年設立了天貺節和先天節、降聖節,天禧元年設置了天琪節,理由均大同小異。天慶節,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詔以正月三日天書降日為天慶節,二年四月二十六日詔太常禮院詳定諸州天慶節道場、齋醮儀式頒下,五月八日,詔六月六日天書降泰山日,今兗州長吏前七日詣天祝殿,建道場,設醮永為定式。

三年四月十五日詔每歲天慶節及天書再降日,令袞州會真宮建道場三晝夜。天禧元年正月二十三日詔曰,大中祥符元年四月一日,天書再降內中功德閣,其建為天禎節。乾興元年二月,禮儀院上言,四月一日詔以天祺節為名。大中祥符元年六月六日,天書降袞州泰山醴泉廳。

二年八月詔曰:其六月六日天書降泰山日,宜令設醮。四年正月詔:六月六日為天祝節,在京禁屠宰,九月詔諸路並禁。大中祥符五年閏十月八日,詔以七月一日聖祖下降日為先天節,十月二十四日降延恩殿為降聖節。

六年六月十一日詔:先天節、降聖節日,除休假、齋醮,斷屠宰,禁刑法,一依定式,今天下以延壽帶、續命縷、保生酒更相贈遺,著於令式。

通過分析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先天節和降聖節的設立是因為真宗感召到了聖祖臨世,並對自己進行了讚揚和鼓勵。但事實上真宗在位後期時,耽於封禪,朝政不舉,社會矛盾突出,所以通過“聖祖”託夢的方式來粉飾太平而已。所以宋真宗主政以“澶淵之盟”作前後劃分,前期主要政治任務是對抗遼國,而後期的主要政治任務則從“攘外”變成了“安內”。

根據文獻記載,宋代慶節活動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慶節前後官員有五天的節假日,第二,慶節之時朝廷建立道場七天,並由重要官員依照時段進行輪值,最後一天所有官員都應集中在道場處並舉行宴饗,第三,天慶節當天的晚上京城張燈結綵,營造歡樂氣氛,第四,天慶節前後各五天之內,禁止行刑和宰殺動物。(後改為前後各七天),第五,各級地方政府應效仿朝廷建立道場三天,並舉辦宴饗。

《宋史·禮志》記載了宋真宗時期各慶節的相關情況,為我們全面瞭解慶節時的盛況提供了必要參考:兩京諸路州、府、軍、監早在七天前就“建道場設醮”,同時“斷屠宰”。

節日當天普天同慶,進行“宴樂”,京師開封燃燈。天貺節時京師同樣也要禁止屠宰行為,百官還要到上清宮“行香”。其餘如先天節、降聖節“休假、宴樂並如天慶節”。此外慶節也和聖節一樣,幾乎重要官員都要參加,中書、親王、節度、樞密、三司以下到駙馬督尉這些皇帝身邊的重要人物,須“詣長春殿進金縷延壽帶、金絲續命縷,上保生酒”,有時也會在崇德殿舉行。

作為禮遇,節前一日,賞給前來祝賀的百官以各種綬帶、續命縷,慶節當日須“戴以入”,行禮完畢,“賜百官飲”,君臣共同飲宴慶賀。此後“天慶節”、“先天節”和“降聖節”被稱為宋代“三大慶節”。

從上述慶節的設定和節日慶賀流程安排可以看出,通過休假、恩蔭、賞賜、禁屠、輟刑等手段對官員和百姓廣泛釋放聖意,並通過宴樂、燃燈等慶賀手段,營造政通人和,天下太平的氛圍。這樣不僅緩和了內部矛盾,甚至這一制度化的舉措,對北方几個遊牧民族政權也產生了影響。

三、宋徽宗時期的慶節和相關禮儀

宋徽宗執政之初繼承了前任國君的政治成果。但他執政中後期耽於酒色財氣,書畫園林,奸臣當道,靡費浩巨民不聊生,怨民皆反。宋江、方臘之輩嘯聚山林,廊廟蠹朽。社會矛盾日益激化,基於此,宋徽宗擬建立一系列基於道教的慶節,以期掩蓋社會矛盾。

首先宋徽宗效仿宋真宗以“天神下降”、“神明訓誡”等理由建立了六個慶節,具體的建立緣由、建立時間和節日時間與宋真宗時期的慶節高度趨同,並且為了緩解社會矛盾宋徽宗增加了大赦內容。政和三年十一月五日,以修祀事,天真示見,詔為天應節。

又以五月十二日祭方丘日為寧貺節,既又以二月十五日太上混元上德皇帝降聖日為真元節,八月九日青華帝君生辰為元成節,正月四日有太祖神御之州府宮殿行香為開基節,十月二十五日為天符節,皆如天慶節,著為令。看得出宋徽宗設立的慶節基本複製了對宋真宗時期的慶節,在活動內容上也是如此。

細微差別有:宋徽宗設立慶節在道場設置和朝拜禮儀上主要效仿宋真宗時期的天慶節,在官員休假制度上效仿了宋真宗時期的天祺節和天貺節,在赦免罪行和不殺生上效仿了宋真宗時期的天慶節。所以後世往往將宋真宗設立的慶節視作慶節產生的雛形。

結語

總的來說,以開基節為例,昭示了宋徽宗繼承並發展了宋真宗以國家為基礎建立節日,並以年份為週期慶祝的建節意識。雖然宋徽宗所設慶節是基於政治層面的考量,在當時也並未得到廣泛的關注,但為慶節的建立與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這一貢獻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其一為節日數量增多,其二為建節意識強烈。

9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太平公主歷經四朝,對唐前期政治有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