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引 言

在專訪中,姚先生對資本的積極作用做了樂觀的分析和展望。

但是,姚先生對“按要素分配”的理解,我認為是值得商榷的。

姚先生說:

——“以前我們講按勞分配時沒有講按要素分配,這其實是對按勞分配的片面理解。按勞分配其實是按要素分配的一部分,因為勞動也只是生產活動的要素投入之一,只是勞動不是一般的要素。其實資本也是過去勞動積累的產物,所以當資本再參與勞動並創造價值時就應該獲得報酬。”

姚先生的觀點,引起了我的思考。

姚洋說:“以前我們講按勞分配時沒有講按要素分配”。

那麼,什麼是“按要素分配”呢?

所謂“按要素分配”,是一種解釋“分配關係”的理論。按照通行的解釋,“按要素分配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的使用者根據各種生產要素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揮的貢獻大小,按照一定比例,對生產要素的所有者支付相應的報酬的一種分配方式。”

其中有哪些生產要素呢?過去的說法是“三要素”(土地、資本、勞動),現在的說法是“N要素”,除了“三要素”之外,還有“按技術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信息要素分配”,等等。

姚洋斷言“以前我們講按勞分配時沒有講按要素分配”,我覺得這個說法有些主觀。

如果姚先生的“沒有講”是指過去實踐中“沒有實行”的話,那麼姚先生的指責就有些“強人所難”了。生產方式決定分配方式,在公有制計劃經濟的生產方式下,怎麼可能去踐行“按要素分配”呢?

如果姚先生的“沒有講”是指過去理論上“沒有宣講”的話,那麼姚先生的指責未必客觀。經歷過的人都知道,在過去計劃經濟時期,雖然分配原則遵循的是“按勞分配”而非“按要素分配”,但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有關“分配方式”的教學和宣傳中,恰恰是把“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對比起來進行的。

公允地講,對於缺乏馬政經知識訓練的人來說,“按要素分配”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不信你可以去做一個“民調”,我估計,90%以上的人會認可“按要素分配”理論。

從實證的角度看,“按要素分配”也不是胡編亂造出來的,它非常符合人們的經驗觀察。

問題是,但凡符合人們經驗觀察的理論,它就一定是正確的嗎?未必!

我舉一個例子,在近代科學沒有產生之前,人類對地球的認知是“天圓地方”,即“大地是平的”。“天圓地方”非常符合人們的經驗觀察。

甚至進入20世紀之後,中國的老太太依然會質疑:“你說大地是圓的,那住在我們腳下那一頭的人為啥不掉下去呢?”

所以,不能因為“按要素分配”理論符合人們的經驗觀察,有當下的實證檢驗作為依據,它就一定是科學理論。

“按要素分配”理論,可以追溯到法國庸俗經濟學家薩伊的“生產三要素理論”,即: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動、資本和土地這三個生產要素共協同創造的。

以“生產三要素論”為基礎,薩伊提出了“三位一體”的分配公式。

薩伊說,既然生產三要素都是創造價值的源泉,那麼各生產要素的所有者,根據各自提供的貢獻,理所當然地取得各自的收入:

——工人得到工資;

——資本家得到利息(薩伊認為利潤分解成兩部分:資本的利息和企業家本人的工資);

——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

對於薩依的要素分配理論,馬克思早就做過深刻的批判,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常識,不贅述。

姚洋說:“按勞分配其實是按要素分配的一部分”。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按勞分配”?

“按勞分配”是分配個人消費品的社會主義原則,其理論和實踐的基本含義是: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條件下,企業或單位在對“社會總產品”作了各項必要的社會扣除之後,根據個人提供給社會的勞動的數量和質量,分配個人消費品。

請大家對比一下“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這兩種不同的分配方式,二者之間的關係能是“從屬關係”或“包含關係”嗎?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常識告訴我們:“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是兩種不同的分配理論,二者所依據的生產方式、生產關係、制度基礎完全不同,怎麼能混為一談呢?

姚洋說:以前對“按勞分配”存在“片面理解”。

所謂“片面理解”的意思是說,過去沒有將“按勞分配”納入“按要素分配”的旗下,或者說,以前的“按勞分配”沒有尊奉“按要素分配”為龍頭老大。

那麼,是誰在過去“片面理解”了呢?

雖然姚先生並沒有把話挑明,我還是比較佩服他的直言不諱。

凡是瞭解“按勞分配”理論的人都明白,姚洋先生所說的“片面理解”的源頭,就是馬克思。

馬克思在批判“按要素分配”理論的基礎上,發現並提出了“按勞分配”理論。在馬克思看來,“片面理解”分配關係的,並不是社會主義的“按勞分配”理論,而恰恰是資本主義的“按要素分配”理論。

對於姚先生直言不諱地質疑“按勞分配”為什麼沒有成為“按要素分配”的跟班,我並不以為然。因為,姚先生的直言不諱就如同質疑“地球是圓的”那位老太太一樣,都是在現象上兜圈子罷了:

——老太太在二維空間上兜圈子,所以看見地球是平的;姚先生在分配表象上兜圈子,所以認定“按要素分配”的依據不是“要素所有權”,而是“要素貢獻”。

一個有趣的問題是,為什麼“按要素分配”理論就像一隻皮球上的螞蟻,無休止地兜著圈子而從不自覺呢?

如果從“實然”的角度來看,“按要素分配”其實也並沒有胡編亂造——難道市場經濟的分配現實,不就是按照“生產要素”來分配的嗎?

須知,“按要素分配”理論的錯誤,並不在於它對分配關係的現象描述是錯誤的,而是在於它對分配關係的內在聯繫的把握是錯誤的。

要發現“按要素分配”的錯誤所在,僅僅依靠個人對現象層面的經驗觀察不行,僅僅依靠西方經濟學的數學模型和計量分析也不行。

要發現並揭示“按要素分配”的錯誤究竟何在,就必須藉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顯微鏡和望遠鏡,這樣你才能“看”到隱藏在分配現象背後的真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顯微鏡和望遠鏡主要有兩個:

(1)勞動價值論——它能讓你看見“是誰創造了價值”。

(2)剩餘價值論——它能讓你看見分配依據到底是“要素貢獻”,還是“要素所有權”。

最後,我提出幾個“為什麼”:

(1)既然價值創造的原理是“勞動創造價值”,那麼是不是就意味著價值分配的原則也一定是“按勞分配”呢?為什麼?

(2)在“按要素分配”的現實中,“勞動要素”獲得的報酬究竟是“勞動”的報酬呢,還是“勞動力”的報酬?為什麼?

(3)市場經濟“按要素分配”的依據究竟是“要素貢獻”,還是“要素所有權”?

(4)如果說“要素所有權”才是“按要素分配”的真正依據,那麼“要素所有權”又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

這幾個“為什麼“,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已經作出了科學的回答。

5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後繼無人只能政治聯姻?愛子公主會犧牲自己和舊宮家的孩子結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