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引言

遼朝時期,贈官的核心任務是什麼?對金初的影響又有多大?——首先,要說明,遼朝的贈官模式以單贈為主,雙贈的數量較少。總起而言,金朝的贈官模式與遼朝類似,仍以單贈、雙贈為主。

在贈官制度完善的過程中,完顏氏因襲唐、宋的中原漢法,將多贈模式應用其中。金初以單贈文、武階官和爵位為主,受贈群體為宗室和疏族功臣,另有些許歿於王事的女真將領被單贈以遙鎮節度使,而卒於“平州之變”的四位原遼漢相分別被單贈三師和三省官。

金太祖、太宗時期無獲雙贈者,熙宗建立封爵制度後,多以“文階官+爵”贈與宗室和疏族功臣,另有女真族首領獲贈“猛安+謀克”的特色官職。總體上,金初受遼朝的影響較大,其贈官模式以單贈為主,雙贈的比例較低。

一、贈官機構

金初多沿遼制,女真人以“因俗而治”的方針統治新佔的漢地,樞密院應時而生,天輔七年(1123),“燕山既下,循遼制立樞密院於廣寧府,以總漢軍”,金初樞密院“尚踵遼南院之舊”,劉彥宗為知樞密院事時,金太宗“詔彥宗凡燕京一品以下官皆承製注授,遂進兵伐宋。”據張喜豐考證,“在劉彥宗主政樞密院時期,是樞密院職能與作用最盛時期。”

是時總領漢軍的樞密院應為主管漢人的贈官機構。金亡北宋後,金太宗詔元帥府曰:“將帥士卒立功者,第其功之高下遷賞之。其殞身行陣,沒於王事者,厚恤其家,賜贈官爵務從優厚。”樞密院職能弱化的同時,都元帥府全權負責各色人等的贈官事宜。

在尚書省吏部設立後,漸收選官權於中央,《金史》雲:“(吏部)郎中掌文武選、流外遷用、官吏差使、行止名簿、封爵制誥。一員掌勳級酬賞、承襲用蔭、循遷、致仕、考課、議諡之事。”金因襲唐、宋法設尚書省吏部,但未置司封司,吏部諸司機構的職掌被合併,“天眷官制”頒行後,吏部郎中為具體負責贈官的官員,中央尚書省吏部為贈官的主管機構。

總起而言,金初參用遼制,主管漢人的贈官機構當為樞密院。滅亡北宋後,都元帥府主管所有官員、將士的贈官。尚書省吏部設立後,吏部郎中為具體負責贈官的官員。

二、父祖贈官

在父祖贈官方面,金初亦吸收和借鑑遼制。檢閱《金史》和相關墓誌文,發現金代的官員父祖贈官最早見於《時立愛墓誌銘》,其文曰:“祖巒,因公貴,累贈鎮東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娶趙氏,追封歧國夫人。父承諫,亦以公貴,贈鎮東軍節度使兼侍中,娶趙氏、張氏、王氏皆追封豐國太夫人。”

時立愛於天會十五年(1137)“加開府儀同三司、鎮東軍節度使兼中書令,進封鄭國公致仕”,則其父祖獲得贈典的時間當與時立愛加官致仕的時間一致。據志文可知,“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或“節度使+侍中”組成的使相銜為金初官員父祖贈官的主要內容。但此類做法於遼朝中後期已實行,金初因襲之。按《賈師訓墓誌》記載:“王父至顯州觀察判官。以公貴,贈彰國軍節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父諱,贈昭義軍節度、兼侍中。”

梁穎的父祖也得到道宗的推恩贈官,“祖諱謙,贈昭義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父諱世雄,贈安國軍節度使兼侍中。”熙宗天眷官制改革後,帶有遼制色彩的使相銜被文武散官取代,散官成為贈官的重要內容。要之,遼朝主要從贈官的類別、模式、機構和父祖贈官內容等發麵影響著金初的贈官制度。

在類別上,遼制的三省長官、東宮官、使相、遙領節鎮官、爵位等對金初影響較大,在模式上,以單贈為主,雙贈的比例較低,在機構上,金初因襲遼制,主管漢人的贈官機構當為樞密院。滅亡北宋後,都元帥府主管所有官員、將士的贈官,在父祖贈官上,金初採用遼法,以使相銜為官員父祖贈官的核心內容。

三、遼朝贈官的意義

總的來說,在政治層面上,贈官具有鞏固統治、密切邦交的意義,在經濟層面上,遼朝中後期的贈官同賻贈掛鉤,為官員家屬帶來了實際的經濟利益,在社會層面上,贈官具有激勵人心、弘揚孝道的意義。

四、政治意義

契丹族建立政權後,統治階層為鞏固統治,逐步吸收中原漢制,完善贈官體系,以薰陶官民恪守儒家的忠君觀念。此外,贈官可以加強同外藩的聯繫,維護邊疆的穩定,其具有密切邦交的政治意義。

鞏固統治遼朝贈官具有鞏固統治的政治意義,可以從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其一,遼朝皇帝通過追贈官爵的方式來提升官員的身後待遇,以此激勵職官精忠盡職,即所謂的“臣盡死力以與君市,君垂爵祿以與臣市”。

遼太宗至景宗時期正值開疆拓土、深化中央集權的變革期,應用中原漢制的“贈官”,褒獎功勞卓著的漢官群體,以吸引漢族士人參與政權建設,遼聖宗、興宗時期正值遼宋對峙、封建化加深的時期,皇帝通過贈官、錄用子孫等方式褒獎死節,以強化官民的“忠君”思想。如韓瑜對宋戰歿後,聖宗“以階爵未峻,賵贈有加,殊錫恩輝,載超倫等。追贈太尉,所以旌忠孝也。”

興宗時期爆發了兩次遼夏戰爭,遼朝損兵折將,興宗在戰後錄功,追贈蕭慈氏奴、蕭普達相銜官,追加其宰相的身份,以示褒崇,道宗、天祚時期正值國力衰弱、內憂外患的時期,為鞏固遼王朝的統治,皇帝不吝惜官爵,進行大規模地集體追贈。總得來說,贈官對維護君臣關係、鞏固政局具有積極的意義。

其二,遼朝贈官體現了對皇族、後族的特殊禮遇。《遼史》雲:“遼史耶律、蕭氏十居八九,宗室、外戚,勢分力敵,相為唇齒,以翰邦家,是或一道。”齊王罨撒葛、秦晉國王隆慶分別被追贈具有儲君象徵的“皇太叔”和“皇太弟”,秦越國王阿璉被追封為秦魏國王。

皇族耶律氏為遼朝統治的中流砥柱,其身後待遇格外優厚。近支皇族的贈官內容以國王爵為主,一般皇族的贈官內容以郡王爵、相銜官為主。此外,后妃的父祖贈官至晚在景宗時期業已出現。

景宗睿智皇后的祖、伯、父均獲贈顯官,如胡母裡贈韓王,蕭思溫贈楚國王,聖宗欽哀皇后攝政之初,便追封先代三世,其兄弟、子侄卒後享受諸多哀榮,如蕭孝穆贈大丞相、晉國王,蕭孝惠贈楚國王,蕭孝誠贈忠簡王,蕭阿剌贈大丞相、守太師。

後族是遼朝統治的重要倚靠勢力,尊貴的後族官員可以得到王爵、三師、三公的榮譽。總起而言,遼朝皇帝通過贈官的手段團結宗室和外戚,以維護契丹貴族內部的穩定,鞏固遼朝的政局。

其三,遼朝吸收、完善漢制的贈官,以籠絡漢官群體參政,擴大統治基礎。在中國古代傳統的官僚社會中,官員的身後待遇關乎個人的榮譽及家族的興衰。贈官是漢族士大夫重點關注的卒歿哀榮。

在《遼史》等有關遼朝史事的典籍中最早見到的獲贈官員即漢族官員趙思溫,此外遼初贈官的對象以漢官為主,契丹貴族得贈者較少,這充分說明遼朝實行贈官的最初目的便是提升漢官的卒葬待遇,吸引漢人士族歸附遼政權。

遼朝中後期,大批科舉出身的漢族士人躋身遼朝的中樞機構,其中官至宰相、使相、地方節鎮者不在少數。遼朝皇帝意圖通過完善贈官的體系以體現浩蕩皇恩,加強贈官、贈諡、賻贈間的聯繫以維護漢官家族的實際利益。

總而言之,漢官集團是契丹貴族重要的拉攏對象,漢人世家大族的向心力對遼王朝尤為重要。無論對卒歿官員,抑或在世官員而言,贈官在一定程度上均具有褒崇、激勵的意義。

五、密切邦交

遼朝贈官具有密切邦交的政治意義。契丹統治者在吸收和借鑑漢制“贈官”的過程中,對身故的外藩政權的首領也追贈官爵,有利於強化遼朝與外藩的政治聯繫。遼與西夏乃是“甥舅之國”,統和四年,李繼遷叛宋來降,統和七年,“以王子帳耶律襄之女封義成公主,下嫁李繼遷。”李繼遷成為遼朝的駙馬,和親政策密切了遼夏關係。

統和二十一年六月詔“贈繼遷尚書令,遣西上閣門使丁振弔慰。”李繼遷卒後,遼聖宗給予了高度重視,遣使節弔喪,並贈與“尚書令”的榮譽職銜。遼朝通過追贈李繼遷和冊封李德明,達到了鞏固遼夏聯盟、維護邊疆穩定的政治目的。因而,贈官具有密切邦交的重要意義。

結語

總的來說,遼朝部分卒歿官員可同時獲得贈官和賻贈的優遇,贈官可能會相應的提升賻贈等級。賻贈指的是以財物助喪儀。官員身後的物質待遇,可以幫助逝者家屬處理喪葬事宜,也可以滿足家庭成員的日常生活需要。贈官與賻贈間存在的關聯,使其具有一定的經濟意義。

8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融資約束如何對併購績效造成影響?基於4因素,分析其機理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