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孫子日:“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兵法·計篇》)”

戰爭是關係到國家與民眾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能不認真研究。同樣的道理,競爭也是關係到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大事,也必須認真研究。

那麼,該怎麼研究呢?

孫子日: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日道,二日天,三日得,四日將,五日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威。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日:主熟有道?將執有能?天地熟的?法令執行?兵眾熟強?士卒熟練?賞罰執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孫子兵法·計篇》)”

孫子提出,可以通過“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的分析方法,來研究戰爭的勝負。這裡的“經”和“校”是一個意思都是“比較”

而索其情”的“索”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知道,紙上淡兵和戰場上的戰鬥是存在差異的。在廟堂上的“經”和“校”都是 “紙上談兵” 無論多麼認真研究,都可能和實際交戰的情況存在差異(儘管在戰前的戰略分析也都是在實際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到執行的時候,還要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進行重新分析、調整,使分析結果和決策更切合實際。這就是孫子說的“索其情”有關索其情,後續再講。現在主要講“經校算”的分析方法。

孫子認為, “道、天、地、將、法”這五個戰略要素決定戰爭的勝負。經五事,就是比較戰爭雙方的五個戰略要素,分析雙方的優勢劣勢。自己這一方是否有優勢?有多少優勢?以此判斷能否取得勝利。

孫子提出, 如果比較戰爭雙方的五個戰略要素就能夠清晰地比較出雙方的軍事實力,也就是可以清楚地得出哪一方的勝算多,哪一方的勝算少, 則只需要比較這五事就可以了。

如果比較戰爭雙方的五個戰略要素還不能清楚地比較出雙方的軍事實力,那麼,孫子認為,可以進一步增加做比較的戰略要素,就是“校之以計” 。即: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強?土卒孰練?賞罰孰明?就是在“道、天、地、將、法”的基礎上再增加“兵眾,士卒、賞罰”三個戰略要索,構成“道、天、地、將、法、兵眾、土卒、賞罰”八個戰略要索。

如果在廟算時,戰略分析者想直接做精細化的戰略分析,那麼,也可以不做“經五事”,直接進行戰爭雙方的八個戰略要素的比較分析,這樣,根據《孫子兵法》的戰略分析思路,可以繪出“經五事校之以計”的“經校算”的競爭實力分析框架模型。

中國古代有敬天、敬祖宗的傳統。有關國家大事的決策必須在太廟中進行,此即 “廟算” 。孫子所謂的廟算也就是戰前的純淨評估,其內容即為依據五個或八個戰略要素分別評定雙方的得分。在常態下,分數多的就會勝利,分數少的就不能勝利。

經五事:五個戰略要素的競爭力分析

“ 經五事”,就是對戰爭或競爭雙方的五個戰略要素進行比較分析。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

1.“道”

什麼是“道”?孫子日:“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孫子兵法·計篇》)”孫子所說的“道”就是從政治上使民眾與君主的思想一致,使民眾能夠與君主同生死,共患難。對於企業來說,“道”是指公司凝聚力,在競氣與發展中,團結一心,為共同的理想和目標而奮鬥。

2.“天”

什麼是“天”?孫子日: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孫子兵法·計篇》)”孫子所說的“天”,是指天時、季節等氣候情況。對於企業來說,在相同的政治與經濟環境下的企業競爭,就是對市場的爭奪,就是對客戶的爭奪。所以,客戶就是企業的天,由此“ 天”就是“市場營銷能力”。

3. 地”

什麼是“地”?孫子日:“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孫子兵法·計篇》)” 指路程的遠近、地勢的險要與平坦、作戰地域的廣闊或狹窄、地形地貌是否有利於攻守進退,是死地還是生地等。

對於企業的競爭與發展來說, 地’是指什麼呢?從產業價值鏈來看,可理解為企業生存與發展的資源基礎。由此,對於企業而言,“地”就是“資源採購能力”或“資源獲取能力”

4.“將”

孫子日: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孫子兵法·計篇》)”孫子認為,獨立指揮隊作戰的將師必須具備“智、信、仁、勇、嚴”五個方面的素質。智是知識與智慧,信是信用與信譽,同時包括信心,仁是對國家的忠誠以及對士兵的關心與愛護,勇是要作戰勇敢、敢於承擔風險,嚴是嚴格管理。以這五個方面來衡量總經理、高級經理人的綜合素質為許多學者所認同。因此, “將” 就是指公司總經理在這五個方面的綜合能力。

5.“法”

什麼是“法”?孫子日: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孫子兵法·計篇》)”曲制是指軍隊組織建制,即組織結構與制度;官道是指各級將校職責,即崗位責任;主用是掌管物資費用,即崗位權力。 對於企業而言, “法”就是組織管理能力。

經五事,就是以這五個戰略要素進行戰爭實力或競爭力的比較分析。由於每個要素對戰爭實力或競爭力的重要程度是不完全等同的,因此,需要對每個要素分別賦予權重;在具體分析時,採取專家打分法,首先對五個戰略要素的權重進行評估,再對每個要素進行比較打分,最後計算戰爭或競爭雙方的加權得分及加權總分。

分析、計算出每一方的總計加權 得分,就是通過比較五個戰略要素後得出的綜合競爭實力,也就是孫子說的“算”(算籌,勝利條件)也就知道了雙方各自的“勝算”多少了。孫子日: “多算勝,少算不 勝,而況於無算乎?(《孫子兵法,計篇》)”

如果通過“五事”就能夠清楚地分析出競爭雙方的競爭實力,則 只做“五事”分析也就可以了。

如果通過“五事”分析還不能夠清楚地判斷競爭雙方的競爭力,就需要進一步細化或增加指標。因為“五事”中沒有包括武器裝備、士卒素質和激勵機制,而在戰爭或競爭中,武器裝備、士卒素質、激 勵機制也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要素,所以,如果需要更精確地分析,就 需要進行“校八計”分析。

校之以計:八個戰略要素的競爭力分析

孫子日:“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孫子兵法·計篇》)”

通常,人們把孫子說的七個要素謂之以“七計” 但這裡邊有個同題,孫子在“五事” (道、天、地、將、法)中,把“天” “地”各自作為一個獨立的要素,而在他提出的“七計”中卻把“天“與“地合在一起作為一個要素,即“天地孰得” 。而事實上,無論是戰爭還是商業競爭,“天” “地”是各自獨立的影響戰爭的戰略要素。因此,我們在實際運作中,還是應該把“天”與“地”分開,這樣,孫子所說的 “校之以計” 實際上是“校八計” 也就是比較八個決定戰爭或競爭的戰略要素。因此,本書以實際為準,稱之為“校八計”即比較競爭雙方的八個戰略要素。

一,誰的君主更能取得民眾的支持?

二,誰的將領更有作戰能力?

三,天氣條件對誰更有利?

四,地理條件對誰更有利?

五,誰的組織管理更有利於戰爭?

六,誰的武器裝備更強大?

七,誰的士卒更訓練有素?

八,誰的激勵制度更分明有效?

“校”是比較, “計”是條件。孫子日:“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著,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孫子兵法·計篇>)”

孫子的廟算也就是戰前的純淨評估,即對孫子提出的決定戰爭勝負的八個戰略要索進行得分評估。分數多的就會勝利,分數少的就不能勝利。

還有一個特別需要解釋的字就是“算”字。孫子說的“算”是什麼呢?“算”是“算籌”:或“筭”,引申為勝利條件或軍事實力。古代的“籌”一般是六寸長的小竹片或小木棍。

那麼,怎麼把《孫子兵法》中作為評估戰爭勝負的八個條件指標轉換為商業競爭中的公司競爭力評估指標呢?具體的分析步驟是怎持的呢?

我們對“道、天、地、將、法”五個戰略要素行了軍事與商業上運用的解釋;孫子進一步提出的八個戰略要素,只是在經五事中的五個戰略要素基礎上,再加上三個戰略要素,即:

1.兵眾

“兵眾孰強”的“兵眾”是指軍隊的“武器裝備”;在企業中,是指企業的技術與設備、設施的先進程度,表現出的技術與設備的競爭能力,即技術的總和。由此, “兵眾”是“企業技術能力”(算,長六寸,計數目的籌碼。)

2.士卒

“士卒孰練”是指哪一方的士卒訓練有素。在中國古代,士卒不是指單個士兵。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百人為卒。 卒是軍隊中基本的作戰單位,在企業中,則引申為員工整體素質。

3.賞罰

“賞罰孰明”是指哪一方對將士賞罰分明。即有功則獎,有過則罰。在企業中,對待員工獎罰分明、公平合理是非常重要的。 “賞罰”就是“激勵機制”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將《孫子兵法》的八個戰略要素作為企業競爭力的構成指標。這八個競爭力的指標分別是:第一個指標是公司凝聚力,第二個指標是總經理的能力,第三個指標是市場營銷能力,第四個指標是資源採購能力,第五個指標是組織管理能力,第六個指標是軟硬技術能力,第七個指標是員工素質,第八個指標是激勵機制。由於每個要素對戰爭實力或競爭力的重要程度是不完全等同的,因此,需要對每個要素分別賦予權重;在具體分析時,採取專家打分法,首先對八個戰略要素的權重進行評估,再對每個要素進行比較打分,最後計算戰爭或競爭雙方的加權得分及加權總分。

9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保錄申請英國名校碩士需要什麼條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