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以及片面的發展重工業,人民只能滿足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集中起來的人力和物力將蘇聯快速的建成了工業化強國。隨著二戰的結束,弊端越來越顯現出來,單一的農業集體化,導致農業生產增長緩慢,國民經濟比例日益失調,人民群眾的生活長期得不得改善。改革越來越成為當時蘇共領導層的共識,鑑於斯大林的政治威望,當時無法做出改變,1935年3月5號斯大林逝世,據說斯大林還未嚥氣,他的夥伴們就開始修改斯大林時期的一些政策。
隨著赫魯曉夫的上臺,開始對蘇聯的經濟體制做出一定的改革。試圖突破斯大林時期的條條框框。改革主要從農業方面入手,大幅度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1958年6月蘇聯政府取消義務交售制,改為農產品採購制。同時鼓勵人民群眾開墾荒地,大規模種植玉米,將農業機器賣給集體農莊,提高農業產量。
在1961年10月,蘇共召開的第二十二次代表大會上通過了新的《蘇共綱領》,文件的主要精神,就是在計劃經濟的基礎上,擴大企業和地方的自主權益,充分利用商品經濟的規律,積極引進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生產技術,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
赫魯曉夫一系列的經濟改革依然沒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農業方面的改革具有盲目性和主觀性。比如不顧國情的擴大玉米種植面積,要求八年內種植面積增加七倍,還有就是強制要求農莊購買農業機器,售後服務又不到位,農機大量閒置。其問題的根源還是在用行政命令的方式代替市場運作。但是赫魯曉夫的改革,還是打破了農業長期停滯不前的地步,農副產品大幅提高。總而言之改革的前期增長較快後期增長比較乏力。
赫魯曉夫同時在政治領域開始進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平反斯大林時期的一些冤假錯案,改組政府機構,改革幹部隊伍結構,規定幹部任期和限制幹部特權,完善社會主義法制。1924年2月24日赫魯曉夫做了反斯大林的秘密報告,震驚了世界。秘密報告將斯大林大清洗時期一些駭人聽聞的犯罪行為以及斯大林個人性格的剛愎粗暴公之於眾,我認為這是極其錯誤的行為,斯大林的功過是非需要客觀公正的評價,不能全盤否定,經驗教訓需要總結,但是不能將一些東西公開,這破壞了蘇聯在世界的形象,給西方帝國主義宣傳上的把柄。
赫魯曉夫執政的十年內,大膽推進改革,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並沒有改變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主要體現在個人專斷、高度集權,體制僵化,指令行政取代市場作用,經濟越發失去活力。農業方面的改革表現為急於求成,主觀盲動和不切實際。政治方面的改革一方面平定冤假錯案,批評斯大林的個人崇拜,然而自己也走上了斯大林的老路,改革同時也觸犯了舊體制既得利益者的權利,出現了兩次政治危機,最後被迫下臺。
赫魯曉夫的改革不乏體現了當政者的魄力和創造力,但是改革並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條條框框,教訓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