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房地產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了,
與之對應,Gov對房地產市場的掌控力度越來越強了,
這一切,從何而來?
這一切,又意味著什麼?
一句話道出房企幾年前的真實心態——
我要的不是快,而是飛快,如果只是快,那還是太慢了。
嗯,沒錯,快得只差飛起來了。
2010年國內出現首個千億房企萬科,正是這年,樓市進入高週轉元年。
什麼是高週轉?快速滾動開發,最大化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拿錢買地、快速開工、快速開盤、快速回籠資金,再快速把幾個動作循環N遍。
萬科最先玩高週轉,但是,將高週轉推向極致的是碧桂園。
正是憑藉高週轉,2017年碧桂園逆襲成為“宇宙第一房企”,5508億,得讓多少房企垂涎三尺。
正是這年,房企非常流行規模焦慮,為衝規模破千億,寧可犧牲利潤。
當年,至少45家房企喊口號要衝千億,到了2020年,才43家房企衝到了千億。
如果對比2016-2021年的房企排行,榜首、前十、前二十、前三十銷售金額門檻及佔比都變了。
——門檻水漲船高,差距越拉越大,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
十年前,房企位列全國百強房企,大家還能豎起大拇指——了不起、厲害、牛逼;
十年後,還是全國百強房企,恐怕只有自家覺得厲害了吧。
雖然,大家都知道,銷售排行榜少不了花錢注水,
但還是拼命往上擠!
為了活下去,沒得辦法啊!
大趨勢就是,地產行業越來越集中於頭部房企,
只要不犯顛覆性錯誤,頭部房企的市場佔有率會越來越高。
但是,誰能想得到,
一路順風,高歌猛進,咔,扯著淡了,
這三年多來,房企天雷滾滾,就沒歇過,
愣是把地產行業集中的大趨勢,減慢了,轉向了。
我們先來看下暴雷房企名單,
暴雷房企絕大部分是民企,在暴雷之前,不少是全國百強房企;
據Wind數據顯示,2022、2023年房企到期債務規模分別為9603億和8348億,換言之,暴雷潮沒結束。
曾經蹦迪有多歡,如今拉清單就有多難堪。
民企自顧不暇,哪還有熱情拿地?民企這缺兒,理所當然是國央企補了。
2021年住建部要求22個重點城市搞集中供地,一年只能集中拍三次地。
2021年,國央企拿地金額佔全年拿地金額的61%,不少地方國企進場託底。
2022上半年,拿地金額前二十的房企,除了濱江、龍湖、大華,其他全是國央企或者下屬企業。
看到這裡,不難發現,
地產行業集中度還在繼續提高,只不過換了個節奏——
以前是小魚向大魚集中,如今是民企向國央企集中。
按西方經濟學理論,行業集中度會不斷提高,市場從完全競爭、壟斷競爭發展到寡頭競爭、完全壟斷。
按照這個理論推演,國內房地產市場將走向香港的地產寡頭壟斷模式。
但是,真這麼想,那就圖樣圖森破了。
因為,從來沒有經濟學,一切都是政治經濟學。
房企一起玩命衝千億,拼命搶地王,死命加槓桿,一而再再而三地快速推高房價;
新房交付總會存在這樣或者那樣問題,房企理直氣壯告訴你哪家新房沒問題;
然後,許多人的美好故事,一波三折地變成了悲劇事故,哎,多少心酸淚,
——一句話,房企賺麻了,鍋扔全社會了。
需要知道的是,國內房地產市場依然是政策市,政策的影響力簡直比太陽還大。
誰來解決市場的盲目性?只能靠有形的手;
誰能摁住資本的橫行?只有central government.
在限購限貸限價限售都出來之後,監管部門繼續逼著房企降負債、去槓桿。
2020年監管部門推出三道紅線,剔除預收款項後資產負債率不超過70%、淨負債率不超過100%、現金短債比大於1。之後,再推兩條輔助紅線,拿地銷售比不超過40%,近三年經營現金流是否連續為負。
——這就是告訴房企,帶好緊箍咒,別再浪了,好好幹活,安生賺錢。
不管是國央企進場拿地,還是監管部門收緊力度,都指向一個方向
——Gov正在加強控盤,通過各種政策、國央企在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整體掌控。
那麼,Gov控盤房地產市場,是要幹什麼嘛?
我們看看7月28日政治局會議對房地產市場的定調就知道了
——要穩定房地產市場,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壓實地方政府責任,保交樓、穩民生。
在現階段,就是要穩住經濟大盤,穩定社會秩序。
現階段的救樓市政策,依然還是受到“兩頭夾”,
大水漫灌只能是爽得快、死得更快,滴水不放那鐵定得要完犢子,
只能在各種兩難中,搞兼顧平衡,至少先守住經濟增長、民生安定的底線。
從長遠看,還是要讓房地產市場實現一個穩字,大家都能過安生日子,
——房價嘛,悠著點,慢慢漲,不要不漲,也別亂漲,
這就像初戀少女等待男友,怕他不來,又怕他亂來。
強監管政策與房企暴雷潮交織的背後,是行業出清,是刮骨療毒;
現階段的救樓市,是給房地產市場順氣,重新固本培元;
市場出清之後,房地產行業集中度還會繼續加速提高,這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
如果想要在行業出清中活下來,就必須得這樣——
只有率先實現結構調整和技術跨越的國家和企業,才會在新一輪技術長週期中贏得發展先機和主動。
這話來自《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是整本書讓我記憶最深刻的話。
百度搜索一下“他對我非常重要”,你就知道作者有多厲害PLUS+了。
這話對國家是如此,對企業、個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企業能不能調整跨越?看看皮帶家族,看看思聰他爹,都是開發商,結果卻不一樣。
個人能不能調整跨越?看看從地產公司“畢業”的人,再看看新東方的老師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