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從根源上(即唐卡畫派,熱貢唐卡屬於勉塘派),為大家深入解讀熱貢唐卡的風格特點、畫風轉變的根源、歷久不衰的原因。
首先,我們要知道唐卡有三大畫派,分別是勉唐畫派、欽則畫派、噶瑪噶赤畫派,而熱貢唐卡屬於勉唐畫派。
勉唐派的出現,標誌著藏傳佛教藝術中尼泊爾畫風的徹底結束,以及本土特色繪畫樣式的形成。其影響之長久,波及之廣前所未有,近及漢地,遠至尼泊爾,甚至日本。其熱貢唐卡的特點主要有用色、用線、構圖。
熱貢唐卡擅長將漢地的青綠山水加進主尊身後的背景中,比如下面這幅《文殊菩薩》,背景的山水緊密而不纖弱,雄偉而又典雅。青綠山水是中國山水畫的一種。用礦物質顏料石青、石綠作為主色的山水畫,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這幅唐卡用的就是大青綠。
背景有大量的石山、穿洞等。畫面暈染充分,色調活潑變化而不失細膩,並大量使用金色,運用勾金、瀝金以及貼金等手法,使畫面金光爍爍,富麗堂皇。
在線條的運用上勻稱精細,工整流暢,淺淡施色加金線勾勒,富麗多姿,各種勾線法表現出不同的質感。人物造像法度精嚴,體態、骨相和肌膚都異常完美,並加強了主尊著裝的漢族化,有漢唐遺風,給人以優美的感觀。
在這方面做得很出色的畫師當屬尖措大師,上面這幅《文殊菩薩》就是他的原創作品,藏傳佛教裡沒有這種造像的文殊菩薩。
打破了棋格式構圖,佈局錯落有致而富於變化,形象輕盈優美。勉唐派的繪畫風格既保留有尼泊爾的圓潤,又有漢地繪畫青綠山水的韻味,更突出了藏傳佛教繪畫的富麗堂皇和和諧大氣,是尼泊爾畫風的終結,也是藏地特色繪畫的發端。
比如上面這幅《千手觀音》,雲端或風景當中,主尊與副尊皆融入和諧優雅的環境中。背光中的卷草圖案變成了直線式放射的金線。與其他畫派相比,該畫派尤其擅長寂靜相神像。
一開始,唐卡具有濃厚西域風情的尼泊爾畫風,因為勉唐畫派和欽則畫派的出現,扭轉了這個局面,使得藏族繪畫逐漸向更具藏民族特色的方向轉變。這一轉變的根源主要有本土化需求和藏漢關係親密這兩個方面。
藏族繪畫藝術在成長過程中,更趨向於契合本民族審美追求的繪畫風格樣式。表現為形式上由平面的聖像式構圖轉向三維佈局。內容上則表現為佛、菩薩、護法、度母、佛母並存的局面。
從元朝開始,藏傳佛教成為國教。元朝朝廷甚至因此設立了帝師這一重要的職位,八思巴大師(薩迦派第五代祖師)就是元朝的第一任帝師。隨之而來,藏地與漢地交往逐漸變得越發密切,政治關係穩固親善,文化交流頻繁,使中原藝術在藏地得到廣泛的接受和傳播。這是藏地繪畫風格轉變的外部條件。
該派之所以能夠超越一般畫派而流芳百世,原因之一就是提出了佛像量度上的規範性。
▲ 度量經
這主要得益於勉唐畫派創始人勉拉·頓珠嘉措,他的重要的畫論著作《如來造像量度品·如意寶珠》詳細論述了繪畫和雕塑的造像量度,批評了當時在佛像量度上的混亂和錯誤,闡述了藏畫的量度法則,繪畫技巧,成為後世勉唐傳人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