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臆解莊子寓言一則:玄珠何處尋?唯象罔得之!

《莊子》一書的《天地篇》有如下一則寓言故事:

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莊子·外篇·天地》

我們且用大白話簡單地翻譯一下:有一天,黃帝出遊,來到赤水的北邊,登上了崑崙山的一座山丘,向南遠望。返回之後,才發現他的玄珠遺失在途中。於是,黃帝先派“知”去尋覓,沒能找到;又派“離朱”去尋覓,也沒能找到;又派“吃詬”去尋覓,也沒能找到。於是,又派“象罔”去尋覓,“象罔”找到了玄珠。黃帝說:“真是非同尋常啊!象罔才可以找得到啊?”

什麼是玄珠?一種說法是,喻道也,一種說法是,道真也。玄者,幽深也。珠者,圓也,何者為圓,易曰:圓而神。故道也者,神也者,皆圓也。故玄珠之喻,乃道也。道如環,如圓,幽深而不可見。

知:智也,理智。擬人化的角色。參見《知北遊》中之“知”。

吃詬(chī gòu):即《胠篋》篇“解垢”,巧辯。擬人化的角色。如《論語》中所說的巧言令色。

離朱:目辨。擬人化的角色。疑即《孟子》中之離婁。

象罔:罔,網也,或無也。或與罔兩相關。

政治哲學之解讀:南望,尤南面也。黃帝,得道之君也。居北座而南向,遊乎,登乎,南望,天下治也。遺其玄珠,蓋失諸治道也。失諸治道,則使人索之。先後幾人索之不得,最後唯象罔得之,象罔者,忘其象也,無其象也,失其象也,茫然其象也。蓋至治之道,唯在茫然,即混沌也。混沌者,上下未分、善惡未分、君臣未分、黑白未分。唯其未分,故可使之分。唯其未分,保持其應變、分化之潛能。【參《應帝王》之混沌七竅之文】

工夫論之解讀:如成玄英之疏所示,則崑崙為身,赤水為心。玄珠之失,象徵身心之俱迷。既失去,則索求之。然求之之道,非知(知解、思辨、概念思維)也,非目(感官)也,非言(吃詬,巧辯)也,唯在象罔。

認識論之解讀:如何認識道或真。如前所言,求之之道,非知(知解、思辨、概念思維)也,非目(感官)也,非言(吃詬,巧辯)也,唯在象罔。象者,相也,概念也,語詞也,故體道者,需知道無方體,必在象外,而求之之方,亦需要超出象思維。

由此觀之,此段寓言,文簡而意豐,字淺而義深。吾人學者,需細心體會,需要超出感官、知解、名相,唯於無相無語處,或可悟其妙理。

4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沒有傘的孩子必須努力奔跑》沒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