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半前,世紀疫情洶湧來襲;一年半前,美國“國會山騷亂”震驚世界;整整一年前,駐阿美軍倉皇撤離阿富汗;不到半年前,俄對烏展開“特別軍事行動”。
世界正在經歷劇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並非是危言聳聽,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與消磨,上述事件似乎越來越難引人關注,甚至讓人誤以為國際形勢只是偶有小亂、人類社會依舊歲月安好。
如果真這麼想,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8月15日,國際局勢又出現了3個突發狀況,進一步揭露了全球形勢的不容樂觀。
狀況一,打完巴勒斯坦,又打敘利亞,以色列屢屢空襲或和俄美伊3國有關。
當地時間14日晚,以色列從黎巴嫩貝魯特東南方向發起空襲,目標正是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及周邊地區。與此同時,以軍還從地中海方向對敘利亞塔爾圖斯省南部發動空襲。
據敘利亞軍方透露,雖然防空系統攔截了不少敵對導彈,但以軍的空襲依然造成不小的傷亡。截止目前,已有3名官兵死亡,另有3人受傷,部分建築物的火災已得到控制。
毋庸置疑,這場空襲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即使以色列經常空襲敘利亞,比如在7月22日就曾打擊大馬士革地區,並造成3名敘利亞士兵死亡,7人喪生。但是,以色列在上週剛剛空襲巴勒斯坦加沙地區,沒想到這麼快就再次“出拳”。
可以肯定的是,以色列絕不是無的放矢,很可能出於以下3點原因。
其一,由於以色列近來對俄烏衝突的立場發生改變,比如向烏方提供軍事援助。此外,以軍還多次對敘利亞境內的伊朗秘密目標進行空襲,終於招致了俄方的不滿。
在提醒無效後,俄羅斯司法部於上週做出決定:關閉以色列猶太機構(Sokhnut)。需要指出的是,該機構能為在俄猶太人提供不少關注,對俄以兩國關係中也很重要。
可眼下,俄方的舉措卻很可能激怒了以色列,這才醞釀了這次空襲。
其二,在8月14日,俄常駐維也納國際組織代表透露稱,伊核談判各方最早將於下週達成最終協議。
另有伊朗外交官表示,正在評估歐盟的“最終文本”,如果歐盟能確保滿足伊方的各項需求,“伊朗可以接受它”。換言之,斷斷續續了大半年的伊核談判,終於要談出結果了。
但這份協議,卻是以色列的“眼中釘”,它意味著美方會繼續在中東實施“收縮戰略”,顯然不利於以來美國支持的“中東公敵”以色列。
因此,對近年來和伊朗加深合作關係的敘利亞進行空襲,自然成為了以色列干擾談判的一種手段。
其三,則是出於以色列看守政府總理拉皮德的私心。無論是空襲巴勒斯坦,還是空襲敘利亞,都能向以色列民眾展示政府的強硬,進而為11月舉行的議會選舉“拉票”。
作為看守總理,拉皮德的總理之位並不穩固,因為此前執政的聯合政府剛剛因內訌分裂,拉皮德及其背後的支持勢力只是原政府的一部分,在以色列議會中也遠遠談不上一呼百應。
相比之下,曾經被聯合政府趕下臺的前總理內塔尼亞胡,近期的表現卻十分活躍,多次批評拉皮德政府。而他背後的利庫德集團,則是以色列議會的第一大黨派,對本次選舉可謂是勢在必得。
而說到政壇動盪,就不得不提及澳洲。
狀況二,澳洲前總理或被“清算”,涉嫌秘密兼任3部門部長職位,現總理表示“不可接受”。
原來,在疫情最嚴重的2020年和2021年,莫里森曾將自己任命為衛生部、財政部和能源部的部長,並和三個部門的部長共同領導部門。理由之一是:避免關鍵部門的部長因感染而無法履行職責。
對於這個理由,很多人都不以為然,畢竟莫里森僅擔任總理一職都表現得差強人意,更何況要身兼數職,這顯然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實際上,澳洲民眾和政客的關注點在其他地方。
第一,莫里森身兼數職一事,為什麼沒有向民眾和議會坦誠公佈?
儘管由英國女王任命的澳洲總督戴維·赫爾利在15日當天表示,他簽署過一份“行政文書”,允許莫里森秘密接受上述職務,且符合憲法第64條,但這一說法顯然不能服眾。
畢竟,除了時任部長亨特和時任能源部長皮特表示知情以外,就連時任財政部長科爾曼都不知道自己被“共享權力”了,而澳洲民眾認為這玷汙了“民主”。
第二,澳洲內閣大約有20餘人,關鍵職務屈指可數,其中數個職務又被時任總理莫里森兼任,這樣的政府究竟是民主政府,還是莫里森的“一言堂”?這也難怪有不少人表示:莫里森政府就是莫里森的“影子政府”。
第三,莫里森至今拒絕置評,但顯而易見的是,他當初兼任數個部長職務並非全部出於公心。
時任能源部長皮特表示,當時莫里森曾阻止了一份有爭議的石油勘許可證通過,還否決了一項海上天然氣項目的提議。鑑於莫里森“煤炭莫”的外號,以及和澳洲不少能源集團的緊密關係,很難不讓人懷疑他以權謀私。
不得不說,近兩年的各國政壇可謂是風雲變化,最近就有英國首相被“逼宮”辭職、意大利總理被迫辭職、日本內閣“大換血”、斯里蘭卡前總統“逃出國外”、秘魯總統接受調查。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各國政壇的“地震”源於各國局勢的動盪,也成為了反映國際形勢亂象的“晴雨表”。
而除了澳洲之外,歐洲也有政治醜聞。
狀況三,希臘版“稜鏡門”?情報部門監聽政客,希臘總理緊急澄清。
米佐塔基斯
據披露,僅在2021年就有15475項監聽申請被批准,至少有10至15名政界人士確信自己被監聽。
醜聞發生後,希臘國家情報局局長康託萊昂和總理辦公室秘書長迪米特里亞迪斯被解職。至於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則第一時間在電視講話中為自己澄清,聲稱自己對此一無所知。
但他的說辭又引發了紛爭,因為他表示:對政界人士進行竊聽,在政治上是不可接受的,但在檢察官允許的情況下卻是合法的。同時,希臘政府則試圖“粉飾”這一事件,用“合法地連接電話”取代“竊聽”的表述。
因此,不少希臘民眾質疑政府在混淆概念,同時認為這侵犯了憲法保障的通信安全和隱私。毫無疑問的是,希臘總理很可能會為此付出代價,比如民眾支持率下跌,希臘政壇恐怕也要不太平了。
總而言之,世事如棋局局新,國際局勢持續“變天”,對所有國家都是考驗。危機,危機,危險在前,機遇在後,各國政壇又幾人歡喜幾人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