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我們常說古代的氏族其實是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從母系到父系。這不得不說兩個很有名的考古遺址,一個是半坡,另外一個是河姆渡。

河姆渡文化這幾年又有很多新的發現了,發現中國古代長江流域其實有非常發達的文明跟農業,因為過去都是黃河中心論,黃河中心論大概到80年代之後就逐漸被打破了,因為南方發現了很多很多非常輝煌的古代文明,像這個河姆渡文明就是,還有像三星堆,三星堆太神奇了,不敢講。

半坡村跟河姆渡,就是很典型的氏族制裡面的早期的形態,以他們存在的時間來看,大概就是夏朝的早期,或者是接近夏朝的時期。在這個時候基本上還是母系社會。所以我們看中國古代的姓氏,比較老一點的姓幾乎都是女字偏旁,像周公姬旦,另外夏朝姓姒等等。

從這些姓氏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這個時候基本上還是以母親跟小孩,以及他的子孫形成一個氏族的核心。不過這時生產力也不發達,農業處在一種萌芽的狀態,採集跟狩獵依然是非常重要的經濟活動。

母系氏族後來逐漸就沒落,主要是因為人口越來越多,再加上不同氏族之間也逐漸發生很激烈的競爭。然後因為男性比較能夠掌握武力,簡單說男人比較壯,不管打架還是種地都比較管用。加上這時已經是競爭非常激烈的時候,大部落併吞小部落,然後大部落逐漸發展成城邦國家,再加上私有財產制逐漸的形成,所以父系慢慢就取代了母系,進入了父系氏族。父系氏族延伸的時間也非常久,以史料來看,父系氏族一直延續到戰國時代,才逐漸地走向末路才逐漸地消失。

有兩件事是在上古時代非常重要的,它們讓整個社會的生產力邁向了一個新的高峰。春秋時期的生產主要是靠人力,但人力只能靠氏族裡面的成員自己來進行,但是隨著牛耕開始出現,再加上鐵製農具的出現,這兩件事情就讓整個生產力大爆發了,慢慢的,人就可以脫離氏族的掌控。

因為氏族會用禮法、宗法制度,限制人的遷徙,包括財產上面的自由。然後有了這兩項生產力的飛躍之後,人就可以獨立謀生。他只要有一頭牛有幾個人,他就可以自己開墾一塊地,可以自己生活。

當時人口不多,荒地非常的多。那鐵製農具的出現跟牛耕的出現,除了生產力的飛躍之外,也加速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出現,就開始從氏族公社制往土地私有制這個方向邁進。

然後它同時還會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比如說戰爭烈度的上升,那很大程度是你要有力量去戰爭,除了你要有力量去爭之外,你還要有戰爭的驅動力。那驅動力就分兩種,就是要麼我被打,我要防守;要麼就是我去搶。這對於土地的需求的就上升了,所以這其實是比較重要的。

到了春秋時代,因為整個禮崩,就是孔子講的禮崩樂壞,整個封建制度開始受到了很大的質疑跟破壞。那破壞的結果是什麼?破壞的結果就是大家不再遵守過去的這套土地上面的規範,因為還有宗法制度上面的規範,那這種情況就會造成一部分人可以到外面自己去開墾。

不過我們要注意一件事,在春秋時代,這個時候所謂的氏族制的殘留還非常的強烈。比如說魯國所謂的三桓,所謂的叔孫氏、孟孫氏等等,晉國有所謂的十三卿。這些國家雖然看起來它的疆域很大,但是它的城的周圍還有很多的荒地。他用的辦法就是派一個卿大夫帶著他的族人家族,到外面去開墾,但是人口越來越多,開墾也是有限的,久而久之面對土地制度就又要做一次新的一種轉化。

從春秋戰國之後,因為生產力的鬥爭,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國家跟國家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那過去的這一套土地制度使得國君的權力受到很大的限縮。你看孔子時代,魯國的國君就是被這些氏族所挾持,你要如何去面對國家跟國家之間越來越激烈的戰爭,甚至這些地方上的大戶,有的根本就叛變了,有的倒持權柄用來威脅國君的,甚至也有人跟外國勾結,回來把自己的祖國滅掉。所以你要如何把權力收回,集中在王室,集中在國君的手上,變成一個很重要的事。

一個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老百姓脫離這些地方的大夫,脫離這些氏族殘留分子的控制,讓農民自己開墾,然後形成自己的私有財產,直接向中央政府繳稅。

就所謂的戰國時代,其實各國的改革的主要目標,都是在克服這個結構,當時所有的國家都要掌握兩件事,一是稅務,稅務就是田土;二就是人口。掌握越多的土地越多的人口,這個國家就越強盛。然後我所謂的掌握不是他統治的範圍而已,是他實實在在能夠經由中央政府所指揮,收稅收得到,徵兵徵得到的地方。

戰國時代各國一連串的變法,其實都是針對土地制度為基礎而來的。所以戰國時代各國的擴張本質上也是土地不夠用的,誰能把這個需求,轉換成最強的政治跟軍事的動能,那他就最成功的。

本章內容就到這裡,感謝觀看!

8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垂簾聽政時期軍機處職權的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