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利刃/TONE

從"歐洲航天員學中文"到"中國未來空間站加設中意(義大利)合作艙",以義大利為代表的歐洲國家在航天技術,尤其是軌道科學研究領域向中國靠攏,已經成了板上釘釘的事實。

但就在義大利科研專案和中國空間站一齊升空之前,義大利已經表露出"等不及"的架勢:就在近日,義大利空軍已經和美國商業航天企業"維珍銀河"簽署了商業運載合同,並將在2021年前使用"維珍銀河"的Unity號亞軌道太空梭進行失重研究。

圖為維珍銀河公司的Unity號亞軌道太空梭,該機只活動在亞軌道區域。

不可否認的是,作為尋常人"圓太空夢"最廉價的選擇,維珍銀河公司的亞軌道太空梭在成本上擁有現階段"一騎絕塵"般的優勢。就拿Unity號亞軌道太空梭來說,它的飛行高度已經突破美國對於大氣層的定義(80千米),未來更將達到101千米,突破國際社會公認的,代表大氣層和太空分界的"卡門線",成為名副其實的"太空梭"。

而在達到這一目的的同時,Unity號亞軌道太空梭的"機票票價"不過每人25萬美元……

圖為"白騎士"載機攜帶的Unity號亞軌道太空梭(中)。

相比之下,從俄羅斯"聯盟"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的"票價"就高達至少7000萬美元/每人,這還不包括到達國際空間站後的執行費用……換句話說,如果只是單純為了過把太空失重癮,或是進行某些時間需求低的科研專案,維珍銀河公司的Unity號亞軌道太空梭確實是便宜划算的首選。

同樣的,義大利空軍本次在Unity號亞軌道太空梭進行的科研專案也並不如何高大上,只不過是要觀察生物燃料在微重力下的變化和性質,為未來義大利空軍的"燃料環保化"打下基礎罷了,確實用不著"大動干戈"。

圖為義大利設計建造的國際空間站艙段外景。

事實上,自商業航天這一概念逐漸轉變成各類新概念航天器開始,傳統意義上的空間站、返回式衛星就已經有點"英雄遲暮"的意思:科研機構、院校乃至於軍隊研發部門的小型空間實驗和應用不必再削尖腦殼搭上國際空間站、太空梭和載人飛船這些"快車",而是用單純的微小衛星,甚至是用亞軌道太空梭就能達成目的。

圖為搭乘獵鷹九號運載火箭"撒土豆"的微小衛星,它們多半來自科研機構和院校。

但和門檻放低相對應的是,商業航天企業逐漸從傳統航天企業手中奪得了主導權——義大利沒有把空軍的生物燃料研究專案交給國際空間站、歐洲空間局抑或是中意合作空間站,而是用"短平快"的亞軌道太空梭解決問題,這一現象就是明證。

而在不遠的未來,這樣的事例還將繼續增多:沒有人能抵抗得住物美價廉的誘惑……而如果英國、法國和日本之類"二線航天國家"不能迅速跟進,它們也終將被世界航天市場淘汰。

圖為可能具備登月能力的重型獵鷹火箭改進型想象圖。

當然,作為維珍銀河公司拿下的第一樁"軍用業務",義大利空軍的選擇對中國航天而言亦有著現實上的警醒意義:平心而論,Unity號亞軌道太空梭在技術上不甚激進,遠不如已經現身的高超音速武器複雜,其部件更是大量取自通用航空領域的現成品,但這也就造就了它的低成本優勢,並最終使得它奪得了義大利空軍的青睞——換句話說,作為未來中國航天對外合作的重要視窗,中國空間站不僅要加快進度,更要具備和商業航天發射工具可匹敵的"短平快"成本優勢,如此才能保證競爭力。

最新評論
  • 1 #

    這種高精尖高風險的專案急不得,必須做到萬無一失,亞軌道航空太空梭技術含量和風險低得多,中國要搞也能很快搞出來。

  • 2 #

    成功才是關鍵,我覺得不用去管那個別人多久上去,我們一步步按照我們的節奏來,沒啥好攀比的。

  • 3 #

    中國航天應該穩住自己的節奏,不要急於什麼國際合作和商業運作,一切以中國需要為最大目標!!!

  • 4 #

    中國的軍事 科技發展的太快 發展的同時一定會拉空國內經濟 所以在未來的幾年生意不好做 日子不好過、當然我們生產的產品會越來越精細話。越來越具備世界國際影響力 逼著去發展 也是必須去發展的 !

  • 5 #

    不得不說美國在近幾年航天近步了不少,中國應儘快重視起來

  • 6 #

    航天科技怎麼可能急呢?還是應該一步一個腳印,按照自己的計劃工作,相信我們的科學家,千萬不要著急。

  • 7 #

    中國人搞航天建設就得一一步一個腳印,不要被別人左右,按照自己的計劃和能力,創造中國特色的偉大實踐更有意義。

  • 8 #

    不看新聞,都忘了還有義大利這個歐洲強國呢。。。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投入使用,德國的這篇文章,寫得有些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