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15日,“九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重中之重”專案“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和科教文衛體委員會舉行專題報告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出席會議並講話。
李瑞環說,夏商周三代是我國文明國家的形成時期,也是我國文化底蘊的奠定時期,這一時期的文明成果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然而非常遺憾的是,這時期我們卻沒有確切的紀年。三代年表的確立,為科學研究我國五千年文明史創造了有利條件,也是對世界歷史研究的一個突出貢獻。
李瑞環說,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類認識世界主要依賴於物質生產活動,透過物質生產活動逐步認識自然的規律、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與人的相互關係。科學技術作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強大動力,不僅深刻地改變著物質世界的面貌,而且深刻地改變著人們認識世界的能力和方式,改變著人們對世界的看法。人們對社會對歷史認識的片面、誤差,有的是社會科學自身的問題,有的則是受自然科學水平的限制,即所謂社會歷史條件的侷限,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侷限。回顧人類認識的發展史,每一次自然科學的重大突破都使人們對人文科學領域許多問題發生飛躍性的認識,甚至導致對一些已有結論的重新認識。人文科學必須關注和追趕科學技術的發展,善於從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中汲取營養,尋找手段,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夏商周斷代工程”取得的成果就是人文科學與現代科技結合的成果。我們慶賀這一重大成果,同時也慶賀取得成果的方式,並希望今後有更多的課題採用這種方式。
2000年9月,在各個專題分別透過驗收基礎上,“夏商周斷代工程”提出了有多學科研究成果支撐的、滿足了儘可能多條件的、與相關資料儘可能吻合的、各歷史階段年代互洽的《夏商周年表》和《夏商周斷代工程階段性1996-2000成果報告》,並通過了國家驗收。工程專家組和工程驗收組認為,這是目前為止“最有科學依據”的夏商周年表,是在現有條件下所能取得的最好成果,代表了年代學研究的最高水平。
9月15日,夏商周斷代工程整體專案,通過了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陳佳洱擔任組長的15位驗收組的驗收。
驗收專家組在最後的評審意見中認為:夏商周斷代工程在實施中對傳世文獻和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進行了蒐集、整理、鑑定、分析,對有關天文曆法記錄透過現代天文學計算推定了年代,對制定年表有典型意義的遺址和墓葬進行了整理研究,對系列樣品改進了碳-14年代測定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對所得出的結論進行綜合分析,取得了有科學依據的夏商周時期年代學重大階段性成果。其中對商代後期盤庚以下各王和西周共和元年以前各王提出了比較準確的年代,對商代前期和夏代提出了基本年代框架。特別是武王克週年代、武丁在位年代、夏商分界年代和夏代始年的估定,具有重要創新意義。以上得出的夏商周年表,是我國迄今最有科學依據的公元前841年之前的古代歷史年表。
2000年11月9日,經過200多名老中青專家學者5年的努力,上溯中國文明起源,下啟中國文明走向的夏商周三代終於有了較為明確的年代學標尺。這一天,“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佈的《夏商周年表》,把我國的歷史紀年由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彌補了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一大缺憾。
中華文明是舉世公認的文明之一,又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一直綿延傳流的文明,但標誌著中華文明由興起到繁盛的夏商周三代卻一直有世無年,成為中國歷史以及世界歷史上的重大缺憾。世紀之交得以完成的這份《夏商周年表》,為填補我國古代紀年中的空白作出了巨大而堅實的努力。根據這份年表,我國的夏代始年約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約為公元前1600年;盤庚遷殷約為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為公元前1046年。年表還排出了西周10王具體在位年,排出了商代後期從盤庚到帝辛(紂)的12王大致在位年。
據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介紹,於1996年5月啟動的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專案“夏商周斷代工程”,向從西漢開始歷代學者便上下窮索的歷史難題發起了衝擊。5年來,這一工程集中了我國曆史學、考古學、天文學和科技測年學等學科門類的200多名老中青專家學者,依照系統工程的要求,分別設立了9個課題44個專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以不同方法、不同方式對夏商周三代的年代學問題進行了全面和全新的研究、考證。與以往千餘年傳統年代學研究所不同的是,這一工程採取了多學科聯合攻關、交叉研究的方法,尤其是對於那些有較大爭議、又對整個斷代框架至關重要的年代更是採取了非常謹慎的態度,力求使結論得到多線索、多角度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