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說到“摸”和“撫摸”這種動作,人們往往會想到那些與“性”或者“騷擾”相關的行為。然而這屬於一種誤解,很多時候,對可愛的人和物、對於自己愛的人,這是一種十分親密的行為。

在這種互動的過程當中,發生這一動作的雙方也會產生更加親密的關係。這是因為撫摸的前提就是親膚的接觸,這種行為的產生會讓雙方更加的親密。

這種行為是一種源自本能的行為,而非是自主的想法。

想要被撫摸的慾望源自本能

我們可以試想,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生活當中最親密的人就是我們的父母,他們對我們表達愛意的方式往往就是撫摸、親吻,所以潛移默化的,個體的內心就會認為這種感覺是一種表達親密關係的記憶。

其實不僅是人類,就是其他的各種動物也都是這樣,會透過撫摸、舔舐的方式來表達一種愛意,同樣被撫摸的一方也會獲得安全感。

所以相對於那些不同的個體而言,被撫摸得比較多的個體,在成年之後的發展會更加好,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當中內心會十分的安穩,不會被外界的負面情緒所影響。

相對的,那些不被經常撫摸的個體,則會認為外界的人們都是危險的、不可靠的,從而花費很大的精力在防衛上。

“被撫摸”能夠滿足個體的需求

之前曾經提到了亞伯拉罕·馬斯洛以及他的需求層次理論,他認為個體在處於不同年齡時,分別有不同的任務。

曾有科學家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那就是找到一隻小猴子,將其與自己的母親分開,然後重新為它們“安排”兩位“新”母親,一位全身佈滿荊棘,一位則是十分柔軟、溫暖的。但是隻有那位佈滿荊棘的“母親”身上才有奶水。

所以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小猴子在大多數情況下會和那位暖和、柔軟的“母親”相處,並且進行一些撒嬌的行為,只有當需要奶水時,才去尋找那位遍佈荊棘的“母親”。

那麼在這種環境下成長成年之後的小猴子會失去性慾望,不想和異性進行交配,十分嚴峻。之後實驗者將柔軟的“母親”改為了電動的,可以進行一些撫摸的動作,就改善了這一情況。

同樣,在人類當中也存在這樣的情況。

當嬰兒年幼時,假如母親很少撫摸他,那麼在其長大成人之後,就會顯得比較內向、膽小,甚至是怯懦,但改變之後則會變得正常許多。

正常的撫摸行為能夠促進個體身心發展

其實說到最後,撫摸行為也就是一種比較親密的身體接觸行為,平日裡人們的握手、搭肩膀等行為都是身體接觸。

比如說很多關係很好的兄弟們,在見到對方的時候會給予對方一個大大的擁抱,然後經常以一種“勾肩搭背”的形象出現。

科學家們認為,這種近距離的身體接觸是比較有助於個體心理發展的。比如當一個人處於失落當中時,來自兄弟的輕輕拍打肩膀會讓其振奮起來。

研究人類神經的學者拉曼曾提出,身體接觸可以透過人類的神經來傳遞,並且在眾多的次數當中逐漸變得穩定。

所以恰當的撫摸行為可以讓個體感覺到更加的舒適、更加的愜意。

總而言之,人類對於正常的撫摸行為的好感其實是一種人類的本能,也可以說是一種生理上的需求,滿足這種需求是人類一種必要的任務。

兒時的人們,之所以喜歡被撫摸,是因為這種親密的接觸會讓人覺得安心、踏實,從而更好地發育,在成年之後形成一種更加健康的人格。

當成年人經歷這種行為時,會形成更加穩定、淡定的性格特點,從而更好地解決生活當中的各種問題。

別的動物也是一樣的。經常的撫摸以及親密接觸會讓代際之間的關係變得密切,也讓經常被撫摸的那一方在之後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

當然,這種所謂的“撫摸”必須是感情到了一定地步,雙方都發自內心的行為,而不是像眾多公共場合出現的那種所謂“鹹豬手”。

之前一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清華美院的“吃豆腐”事件便是一種誤解:對於故意的“撫摸”,人們之間存在戒心。

4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情緒低落時怎麼辦?教你五招趕走壞情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