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說起孩子的心理問題,家長首先想到的是抑鬱症,但實際上,焦慮症比抑鬱症更加廣泛,只是被很多家長忽略了,或者簡單理解為孩子的心情不好,一段時間內比較“作”。

年齡越小的孩子患有焦慮症的機率越低,但不代表他們沒有焦慮情緒。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孩子上幼兒園特別哭鬧,離開了媽媽讓他們缺乏安全感,在幼兒園裡吃飯、睡覺乃至於上廁所,都跟在家的時候不同,有些家長說這是孩子上火了,其實這就是焦慮的表現。

再舉一個例子,有的孩子上課時特別害怕被老師提問,哪怕自己會的問題都怕被老師點到名字,老師點名的那一刻,他們心裡“咯噔一下”,站起來回答問題,手心冒汗,緊緊的攥著拳頭,這也是焦慮的表現。

考試之前總是擔心這不會那不會,擔心自己忘記帶考試用品;

很小的一件事,可能讓他們精神緊繃,莫名其妙發脾氣

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房間裡,自言自語或一言不發

以上這些都說明孩子有了焦慮情緒。

焦慮情緒和焦慮症是有區別的,“情緒”是一段時間內的心理狀態,對生活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或者透過轉移注意力等方式調節。

“症”比“情緒”的程度要嚴重,持續的時間更長,對生活的影響更大。

我曾採用問卷的方式對中小學生進行調查,某三線城市重點小學四年級學生,共8個班級,有效樣本520個,有焦慮情緒的孩子277人;五年級8個班,有效樣本527個,有焦慮情緒的孩子293人。

某二線城市非重點學校初一15個班的學生,共877個有效樣本,有焦慮情緒的孩子多達390人;初三15個班,共812個有效樣本,有焦慮情緒的孩子509人。

某三線城市重點高中高一25個班,有效樣本1209個,有焦慮情緒的孩子562人;高三26個班,有效樣本1089個,有焦慮情緒的孩子621人。

就總數佔比來說,有焦慮情緒的孩子在同齡人中佔比超過了40%,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學習任務加重,有上升的趨勢。

焦慮症多數是有先兆表現的,如果有這些“預警”,家長要予以重視。

一、身體上

沒有器質性的病變,但卻出現頭暈、噁心、頭痛、大小便失常等問題。

我曾經接觸過一個初三的男孩子,他的學習成績非常優異,表面上看陽光開朗,他總是莫名其妙頭痛頭暈,偶爾嘔吐,一個月之內有過兩次尿床的經歷,每次考試之前壞肚子,去醫院檢查,身體沒有任何問題,做了焦慮測試後發現其患有焦慮症。

除了以上這些之外,還有些人會表現為肌肉緊張,經常雙手握拳,身體某個部位不自覺的保持同一個姿勢,無法放鬆,睡眠及進食障礙。

二、精神上

有焦慮情緒的孩子,精神上是比較緊張的,害怕某一特定場景。例如害怕幼兒園、害怕課堂、害怕跟老師談話、害怕跟同學交往、害怕考試、害怕別人盯著自己看或議論自己等等。

這種害怕不僅表現為恐懼,更是有意的遠離,他們也許在某一特定場景滿頭大汗,不停擺弄東西,無法正常交流。也正因如此,有些孩子有了焦慮情緒後拒絕上學,離家出走。

不過有這些表現時,也要區分“度”。舉例來說,與陌生人交往,緊張和尷尬肯定是有的,這是一個人正常的情緒反應,但若是這一反應太強烈,甚至達到根本就無法和陌生人交流的地步,乃至於面對陌生人連話都說不出來,說明焦慮情緒很嚴重。

被別人盯著看肯定有些不自在,但若是因此而跟對方發生衝突,乃至於自己連路都不會走了,整天都在想,別人為什麼盯著我,是不是他們在嘲笑我,或議論我的某些隱私,這個想法就太過焦慮和偏激了。

三、情緒上

我們每天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心情也會受客觀環境的影響,在一段時間內開心、生氣、憂傷等都是正常的,但有些孩子情緒變化特別明顯,而且自己毫無控制的能力。

比如,他們可能因為一些很小的事在家裡大吵大嚷,跟父母發脾氣、自怨自艾、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70%以上的孩子被確診為焦慮症之前,很長一段時間會有以上一種或幾種表現,只有一小部分孩子的焦慮症是突發性的。希望家長對此予以重視,採取恰當的方式幫助孩子緩解焦慮情緒。

21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時代心理新建心理產品軟體類展示倉儲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