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節假日是一年中充滿聚餐、社交以及各種各樣慶祝活動的有趣時光。然而,這段本應讓人感到高興的時間,對於不少人來說,卻充滿了悲傷、自我反省、孤獨、焦慮和抑鬱。
這種由於節假日而產生的各種負面情緒,我們稱之為“節假日抑鬱”。
是什麼導致了“節假日抑鬱”?如果我在這裡寫下一個200字有理有據的回答,引用了某些相關的研究,再擺出幾個學界有名的人名,那麼這個答案大機率是不靠譜的。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魯迅
因為悲傷、憂鬱、焦慮是一種非常“私人”的感受,而人與人之間的悲喜並不相通。換言之,每個人產生“節假日抑鬱”的原因都是不一樣的。
你可能因為思念家鄉產生了這種感覺;他可能覺得工作壓力太大隻想好好休息;而我卻本能地厭惡節假日,因為我患有社交恐懼症,只想呆在家裡。
疲憊感。
不現實的期望。
認為節假日過度被商業化(國慶、中秋的各種電商活動)
經濟壓力。
無法與家人或朋友在一起。
無止境地加班。
“節假日抑鬱”會產生哪些影響?很多時候,人們在節假日只想好好地休息休息:一個人在家看看書、泡泡腳、睡個好覺;說得“上流”一點,去門店做做按摩、採個耳、蒸個桑拿。
但現實往往事與願違。
許多人需要平衡購物、安排聚會、處理內務、接納客人、保持社交等各方面因素。這可能會使人感到不知所措、焦慮不安,甚至產生各種壓力反應,例如:
頭痛。
酗酒。
過度進食/忽略飲食。
失眠症。
便秘。
消化不良。
“節假日抑鬱”會持續多久?實際上,“節假日抑鬱”並不是只在節假日的時候會產生的情緒。
一方面,在節假日即將到來時,人們會因為各種原因產生焦慮、煩躁的感覺。這種感覺的源頭可能是由於去年節假日帶來的糟糕體驗。
另一方面,在節假日過去後,情緒並不一定會馬上消散。它可能會不知不覺地陪伴你很久,直到某次哭泣、吶喊、用力地捶打自己的胸膛時,它才會慢慢離開——壓抑著的情緒不會自己消失,如果不釋放出來,它就會一直存在。而很多時候,人們意識不到這些被禁錮著的情緒。
應對“節假日抑鬱”的19條建議:(1)對假期做出現實的期望,適當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2)為自己設定目標,合理安排假期。
(3)調整好節奏,工作和節假日的節奏是不一樣的。不要一個人攬下太多的擔子。
(4)如果你的節假日有很多活動,那麼列一張單子,按照重要程度將這些活動進行排序。這有助於你管理這些活動,有效降低你的焦慮感。
(5)對於你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要實事求是。
(6)分散你的精力,不要把所有能量都花費在一天裡。你可以在節日的前幾天逐漸開始準備,節日結束後慢慢地回味。
(7)好好享受當下的時刻。
(8)然後樂觀地展望未來。
(9)不要作比較。別把自己今天的美好和過去的美好、或者別人經歷過的美好作比較,那樣會讓你陷入失望和悲傷的情緒之中。
(10)如果你不喜歡孤獨,那麼試著參與一些志願者活動,幫助別人。
(11)節假日有許多高質量的免費活動,不妨去參觀一下。一個人也可以,看看店鋪的裝飾,看看天空的顏色,看看來往的人群,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做自己。
(12)限制飲酒。不要因為節假日的慶祝心態就過度飲酒,那樣會增加你的抑鬱情緒,並且過度飲酒會影響你的身體健康。
(13)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嘗試一些新鮮事物——攀巖、打保齡球、射箭、占卜、密室、鬼屋、釣魚、種植、烘焙、貓咖、女僕咖啡館、私人影院、一日情侶、高空彈跳、跳傘……世界很大,你想去看看嗎?
(14)儘量把時間花費在那些支援和關心你的人身上,與他們在一起。無用的社交關係只會浪費你的能量。
(15)結交一些新朋友。那樣你可能會發現更多支援和關心你的人。
(16)聯絡一位很久沒有來往的朋友或者親戚,從簡單的寒暄開始,你可能會收穫意想不到的驚喜。
(17)給自己騰出時間,好好休息!
(18)讓家人、朋友分擔一些假期的責任。
(19)記錄下你在假期的每一筆支出,並且嚴格控制這個數字。超支會導致抑鬱和焦慮情緒,並且超支帶來的經濟壓力會在日後給你帶來更多的壓力和負面情緒。
總結:“節假日抑鬱”是一種社會現象,我們必須進行反思。我向來反對消費主義,它讓現代的人們透支了太多身體、心理“壽命”,導致人們在節假日沒有足夠的精力進行社交活動,只想在家休息。
“節假日抑鬱”的產生實際上是一種預警,當人們開始害怕原本象徵著自由和放鬆的節假日時,我們必須進行思考:這意味著什麼,為什麼會這樣?
每一個新梗、新名詞的產生背後,都有其社會意義,“節假日抑鬱”也是如此。我認為它的出現是一種警示,告訴人們:“你們原本在日常生活中用來休息放鬆的時間被某些因素霸佔了。”
話雖如此,從個人角度來說,我們能做的事情並不多。看一看上面的19條建議,記住幾條對你有用的,這就夠了。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