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不自覺地就陷入了焦慮當中。做學生時,在為下一次考試焦慮;上大學時,為畢業前找工作焦慮;走入職場,為了月底業績而焦慮。
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
前不久,和同事小賀一起吃飯時,她無助地跟我說,自己下了班事情好多,又要做家務,又要給孩子輔導作業等等,關鍵是一想到這些,還沒到下班的點就開始焦慮了。
我們生活在此刻,腦海中卻在想未來的事情,同時又期待能夠足夠順利,以至於我們將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未來,而忽略了當下。
你發現了嗎?我們之所以焦慮,是因為想到了即將要做的事,或者說未來的事情:為了一個月後的考試,為了畢業後找工作,為了月底的業績,為了下班後的忙碌……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努力,要向前衝,為了美好的明天而奮鬥,在這樣的文化下,似乎只有未雨綢繆、居安思危才是當下的明智之舉。
於是我們提前預支了未來的憂愁,也正因如此,我們經常陷入焦慮。
聖經裡說,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擔當就夠了。
我們總習慣性地想把握住生活,把握住明天,希望明天能如期而至,於是把將要發生的事情看得比此刻的感受還重要。
我們之所以此刻不快樂,不一定是因為真的不快樂,而是把明天的事今天就提上日程,擔憂、恐懼等情緒湧上了心頭,而當下的快樂早被我們拋到腦後了。
正因為我們當下有了分別心,明天的煩惱便提前到來。
2
前段時間,一位媽媽深夜“咆哮式”輔導作業的影片新聞上了熱搜。
在黑龍江的10點半,很多人即將入睡,可是一棟小區卻傳來了一個媽媽的"咆哮"。仔細一聽,原來是她在家中輔導孩子作業,只聽見這位媽媽無奈地喊著:"這是小a,你整個大A幹啥。""那你算吶!"
和很多人想的一樣,起初我也認為是缺乏耐心導致的歇斯底里。但隨著這幾年閱歷的增多,我才明白怒吼式輔導的背後其實是焦慮在作祟。
媽媽的潛臺詞似乎是“你連這個都不會,考試能考好嗎?”“這都不會,將來可怎麼辦?”
媽媽難道不希望孩子成績好嗎?難道不想看到將來學有所成嗎?當然希望,而正是由於對未來的各種擔憂,各種不確定的恐慌,才使得她焦慮無比。
很多時候,我們安全感的獲得是來自對未來的可控,當未來變得不可控的時候,安全感隨即消失,轉而成了今天的焦慮。
當我們做一件事情分心時,想到未來的種種,就無法專注於當下,情緒也隨之緊張起來。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團隊曾釋出過一項針對14-35歲青年心理健康的調查報告,其中顯示:53.6%的人具有焦慮問題,31-35歲的青年群體重度焦慮比例最高,在職青年的焦慮得分最高。
焦慮已經成為年輕人生活的常態,尤以週日晚上最為明顯。學生焦慮明天的課程;上班族焦慮著明天要上的班。
甚至有時候出去旅行本來玩的好好的,可在回家的路上便又陷入了焦慮。
平日裡中午的休息時間,會被莫名的壓力而困擾,陷入了對業績考核的焦慮。
假期本來過的好好地,和家人相處愉快,玩得也很開心,可一到上班的前一晚,就又不自覺地進入焦慮狀態。
快樂是因為我們知道假期要如約而至,而焦慮是因為不確定明天會發生什麼。
一旦有了分別心,我們的注意力就從當下轉移到了不確定的未來,可問題是未來會發生什麼,誰也說不準呀。
3
曾讀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小和尚,每天早上負責清掃寺廟院子裡的落葉。對於他來說,清晨起床掃落葉實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際,每一次起風時,樹葉總隨風飛舞落下。
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費許多時間才能清掃完樹葉,這讓小和尚頭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個好辦法好讓自己輕鬆些。
後來有個和尚跟他說:「你在明天打掃之前先用力搖樹,把落葉統統搖下來,後天就可以不用掃落葉了。
小和尚覺得這是個好辦法,於是隔天他起了個大早,使勁的猛搖樹,這樣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葉一次掃乾淨了,一天過去了,小和尚非常開心。
。
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一看,他不禁傻眼了。院子裡如往日一樣的落葉滿地。
老和尚走了過來,對小和尚說:「傻孩子,無論你今天怎麼用力,明天的落葉還是會飄下來。」
小和尚終於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無法提前的,唯有認真的活在當下,才是最真實的人生態度。
我們是否也和小和尚一樣,為了明天的落葉而焦慮,而忽略了今天的事。
要知道,快樂只與當下此刻的感受產生關聯。
只有當我們全神貫注於當下時,才會體會到此刻的幸福與快樂;學會專注,活在當下才能體會生活中的喜悅與驚喜。
4
那麼什麼才是活在當下呢?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心流。指的是一種人們在專注進行某行為時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就是忘我的“專注”,心流產生的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就像小時候蹲在樹下看蝸牛,一動不動地看一下午,有人說是因為小時候的我們沒煩惱,不止如此,更重要的是那時的我們才是真的活在了當下,產生了心流。
還記得你上次全神貫注、充耳不聞是什麼時候嗎?我們又是從什麼開始患得患失,為未來而擔憂了?
事實是,我們時常對未來有種種的期許,卻從未真正地活過。
我們一生都在尋找幸福與快樂,以為有了大房子,好車子,高收入,幸福便觸手可及,然而我們早在追尋這些世俗成功的標準中迷失了自己。
等我們安靜下來便會發現,那些溫暖,那些感動,那些幸福的瞬間,都只是全身投入之後的體驗。
最後用《心流》中的一句話來做結尾:
只有在不計較好壞、全身心投入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時,才會覺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