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一、心理學實驗

1959年,費斯廷格與卡爾史密斯(Festinger&Carlsmith) 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研究者請被試完成整整1個小時的無聊工作,如將一排排螺絲擰進1/4, 然後倒回來再重擰,一遍又一遍地重複。此後,實驗巧妙地安排被試幫助研究者對等待實驗的其他學生謊稱,實驗工作是非常有趣而愉快的。作為協助研究的報酬,一部分被試獲得20 美元,另一部分被試僅得到1美元。

結果發現,當讓被試自己來評定實驗工作的有趣程度及參加類似實驗的意向時,與沒有安排說謊也沒有報酬的控制組相比,獲得20美元報酬的被試與控制組被試一樣,認為實驗枯燥無聊,不願意再參加類似的實驗。他們為協助研究而說謊的報酬是充足的,因而對實驗保持著原有的態度。

有趣的是,獲得1美元的被試與控制組以及獲得20美元報酬的被試大相徑庭,他們的確認為所做的1小時實驗工作是愉快的,並表示願意參加類似的實驗。僅僅為1美元的報酬,就幫研究者說謊,理由是不充分的。沒有人會愚蠢到為1美元說謊。他們需要更多的理由來解釋自己為什麼會說謊。為此,他們改變了自己對待實驗的態度,最終認為實際上實驗的確是有趣的。實驗結論得出,人們獲得的外部支援越少,態度改變的程度也越大。為了保持認知的協調,外在理由越是缺乏,越是需要內在理由的補充。這種心理反應被稱作“不充分理由效應”。

費斯廷格指出,認知不協調通常在四種情況下出現:邏輯的違背、文化價值的衝突、觀念層次的衝突、新舊經驗的矛盾。不協調會使人產生心理壓力,促使個人去改變相關的觀念或行為,以減少或避免這種不協調。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即便暫時性的行為改變,也會引起人們的態度變化。當人們由於種種原因,做出一個已經既成事實的行為時,人們的態度也會明顯向使行為合理化的方向傾斜。

舉例,一個寶媽考慮到很多因素,如經濟條件不允許、影響了老大的正常生活、打破了三口之家的平靜等,非常堅定不生二胎,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懷孕了,這個事實導致寶媽和自己原有的認知相沖突,可是行為已經發生無法改變,我們只能調整自己對事物的態度,於是寶媽會覺得老大將來有個伴兒也不錯,兩個孩子一起成長,手足之情難能可貴。你看,寶媽將自己的認知改變一下,就可以和行為協調一致了,這樣就緩解了壓力。所以當你聽到這個寶媽對二胎的態度有了180度轉變,也不必感到驚訝了吧。

二、如何做?

那麼如何減少或消除這種不協調呢?

(1)改變或否定不協調認知因素的一方。以吸菸為例,相信“吸菸致癌”與“我在吸菸”這兩個認知因素是不協調的。那麼減少吸菸的量,或降低對吸菸致癌宣傳的信奉程度,都可以減少不協調。徹底戒菸,或轉向根本不相信吸菸致癌,則可以消除不協調。

(2)同時改變不協調認知因素雙方的強度。比如,人們可以透過減少抽菸的量,同時又轉向認為“吸菸致癌”不像宣傳的那樣可怕、或將不協調減少至可以接受的水平或者根本消除。

(3)引進新的認知因素,改變原有認知因素間的不協調關係。以吸菸為例,在既不懷疑“吸菸致癌”的論斷,又不戒菸或減少吸菸量的情況下,透過補充新的認知因素,二者的不協調關係同樣可以消除。如“吸菸可以提神、增加工作效率”的新認知,從而使吸菸成為雖然有代價但仍是值得的行為。

8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彭凱平:達爾文說過“適者生存”,但他還說過“美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