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多重要?
今天早上看了一篇文章,心情非常複雜,文章寫的是一名重點大學的學生,因為失去信念和理想,選擇放棄了自己的生命。
一個重點大學的學生,應該也是父母的驕傲,但是成績再好,身體再棒,心理健康出現問題,就會生活在極度的掙扎和痛苦中,甚至到撐不下去。
心理學家楊鳳池教授說,他在個案中分析求助者的問題時,不太重視求助者說目前發生的具體的事情,而是更關注求助者早年和父母的交流。
有個非常優秀的朋友,也是重點大學畢業,工作不錯,老公也很愛她,但是她長期接受心理諮詢,經常在諮詢師面前嚎啕大哭。雖然是獨生子女,但是她和父母的關係非常糟糕,經常互相傷害,她也感受不到對自己孩子有愛,憑著理智和心理諮詢帶來的力量,才能理性的對待孩子,避免傷害孩子和自己。
她知道自己的問題,與兒時的經歷有關,她現在長期進行心理諮詢,就是為了自救。
孩子從小的心理健康,不僅會影響個人幸福,個人事業,個人前途,甚至會影響生命。
案例可以說數不勝數。
所以,比孩子聰明更重要的,比孩子長的好看更重要的,比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比才藝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孩子一生的基石。
心理健康的孩子有什麼特點?近期聽了著名學者楊鳳池教授的講座,他提出,心理健康的孩子,應該具有四個特點。
一是喜歡和接納自己。
喜歡自己、接納自己,就是對自己認可,這樣的孩子,會更加自信,也會有更高的自尊。
孩子認為自己有價值,對自己有正確的評價,做事也會更加積極和努力。
有個媽媽向諮詢師求助,自己家小孩才6歲,就經常瘋狂貶低自己,說自己沒用、差勁,在事情沒做好時,甚至會打自己的耳光,還會說世界沒有自己會更好。
想想也夠可怕的。當然,這個孩子的問題怎麼造成的,我們無從得知,但是這個孩子對自己的否定,讓父母很煩惱,也給孩子的未來增加了很多的不確定性,讓人擔心。
二是能夠用多種表達方式來表達自己。
楊教授提出,心理健康的孩子,能夠用語言,或者情緒等表達方式,來表達自己。
表達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需求,表達自己的觀點,是每個人都需要的,不能正常表達,就會影響人際關係,影響自己的生活。
善於表達的孩子,可能會與老師、同伴的關係更好,更多體驗到愉快和輕鬆,而不善於表達的孩子,可能會缺乏朋友,在人際交往方面體驗到挫敗和壓力。
善於表達的成年人,在事業上可能會更順利,在生活上可能會更輕鬆,因為工作和生活,同事可伴侶,都需要溝通和合作。
一個不能順利表達的孩子,成長也很難順利。
三是能夠和別人進行正常交往。
能夠和別人正常交往,除了正確的表達,還需要自控力、同理心。
不能夠和別人進行正常的交往和溝通,這樣的孩子,不管是在小時候,還是長大,都會過得很難。
四是能夠適應規則和適應環境。
人是群體的動物,從小就需要適應各種規則和環境,適應家庭的環境、幼兒園的環境、學校的環境,到大了,適應社會的環境。
同理,也需要遵守規則,和小朋友玩不能打人,吃飯時不能看電視,要坐在餐椅上,在幼兒園活動要排隊,吃飯前坐好不能亂動。
即使孩子,也要面對很多規則,這些規則,是為了維持秩序,也是為了保護孩子。
嘟嘟在家裡有時學老師說“小手背後”,是在吃飯前,老師要求小朋友坐好不能亂動,因為正在盛飯,孩子亂動可能會燙到。
大多數孩子能夠遵守規則,如果做不到,就很難融入集體,需要特殊的教育了。
怎樣培養心理健康的孩子?關於人的心理發展包括情緒、認知等,學者和研究機構進行過很多的觀察和實驗,發現人的性格和心理發育等,與兒時的家庭環境,和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有很大關係。一個從小被溫柔呵護,經常被父母肯定的孩子,其心理健康的程度,會優於小時候被忽視、被否定的孩子。
所以,想要孩子心理健康,從孩子出生起,父母就要在以下四方面加以注意。
1、 多對孩子表達愛和肯定。
多向孩子明確的表達愛,透過語言表達,比如說“我愛你、我喜歡你”等,在嬰兒時期,可以透過擁抱、撫摸等,表達愛撫,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在嬰幼兒和學齡前,應該多肯定孩子,這個階段的孩子非常好動,對世界充滿好奇,並因此會給父母製造一些“麻煩”,而且這個時候也是孩子自我發展、建立的重要時期,父母應該多肯定孩子,減少對孩子的否定。
一個感受到別人愛自己的孩子,才會更愛自己;一個經常被肯定、被接納的孩子,才會肯定和接納自己。
2、 允許和鼓勵孩子表達自己。
父母總是覺得孩子小,覺得自己應該絕對正確,應該作為孩子的主導,而孩子應該服從,對給予孩子展示和表達自己不夠重視,而表達也需要練習,所以應該允許和鼓勵孩子表達,使孩子的表達技能和技巧不斷提高。
3、 教會孩子和別人交往。
父母教孩子和別人交往的方法,在孩子小的時候,以示範為主。
孩子會學習父母與其他家庭成員、與外人的交往方式,如果父母之間溝通能夠理性、溫和,那麼他們對待孩子也會這樣,而孩子也會學習這種交往和表達方式。
一個缺乏耐性、脾氣暴躁的孩子,很可能父母對孩子就是這樣。
孩子向父母學習的與人交往的方法方式,會影響孩子與幼兒園小朋友、學校同學、家庭的伴侶、單位的同事等的交往方式。
你想讓孩子怎麼對待別人,就怎麼對待自己的孩子就行了。
4、 制定規則讓孩子練習。
家庭環境是規則的練習場,因為通常孩子在三歲才會進入幼兒園員,而練習適應規則,從孩子兩歲前就可以開始,所以家長應該制定規則,讓孩子練習遵守規則。
繪本《媽媽我真的很生氣》裡,媽媽告訴孩子,生氣時不可以打人,不可以扔玩具,可以選擇說出來,或者求助,當孩子忍不住扔玩具、打人時,媽媽會沒收玩具,把玩具鎖進反省箱,孩子也要坐反省椅,當孩子不發脾氣,而是說出感受,或想出解決辦法時,媽媽就會獎勵孩子。
這樣的練習,讓孩子學會了控制情緒,其實與練習的遵守規則。
5、 最重要的一點,父母要心理健康。
如果父母心理不健康,就很難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孩子,所以,父母要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關注自身成長,必要時,可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培養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需要從孩子出生就做起。
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合格父母的重要職責。
今天,你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