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家勸酒,對眾人:“少喝點,你們到底想不想喝啊?”
“不想啊” (齊聲說)
“那你們為什麼還要喝這麼多酒!?”
(一通胡想亂指)“我以為她/他想喝!”
(扶額
主旨:打破多數無知(pluaristic ignorance)怪圈,堅持做真實的自己!
領域:社會心理學
關鍵詞:社會影響資訊(social comparison information), 多數無知 (pluralistic ignorance)
社會心理學知識不一定是勸你消(duo)費(shou)講了這麼多期社會影響力,其實很多情況下這方面的心理學研究都被市場研究使用者群的大資本們利用了,但是除了讓大家多去 氪金,買東西,勸人剁手消費之外,這些社會影響力還可以被運用在激勵大家培養良好行為習慣中。本篇文章舉一個具體的社會影響力在督促社會改變上應用的例子:勸酒。但是是勸 少 喝 酒。
小酌怡情 大酒傷身 - 道理我都懂那麼我們想想,大多數情況下,平均來看,哪類人群比較有找刺激,找冒險的傾向,突然開始增大喝酒量呢。沒錯,大學生。。。很多人的酒癮和煙癮也基本上是在大學到大學剛畢業這段時間內出現的。到底為什麼突然就開始喝這麼多酒了呢,必定不是因為酒很好喝,為了消愁其實小酌兩杯微醺也是足以,為什麼總是要大喝到傷身的程度?
剛入大學校園,避免不了有了很多社交場合,而且成年之後社會對於飲酒這件事情的年齡限制就不再有了。除了沒有了限制,更有飲酒的社交壓力。
世界大同,國內外一些很給人無形中壓力的‘飲酒文化’: 從‘感情深 一口悶’ 到 ‘不跟我喝酒就是看不起我’,再到拼酒量這種毫無意義的競賽。這些仔細想想毫無意義的社會習慣,讓社會中人們覺得不喝酒好像就無社交,酒精代謝慢彷彿暗示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不行。
所以說喝酒,除了可能是自己情感需求,口味需求之外,更是一種‘社交需求’。
俗話說 ‘解鈴還需繫鈴人’, 勸說大家少點喝酒傷身,最好從‘娃娃’抓起,從剛開始養成習慣的大學階段,把‘酒癮’扼殺在搖籃裡,可用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幫大家減輕飲酒的社會壓力,甚至更好,用‘社會壓力’來讓大家主動減少喝酒。其中一個因素就是 社會比較資訊。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社會比較資訊(social comparison information),通俗地講,其實就是指告訴一個人她的行為跟大多數人平均行為相比,是多了還是少了。比較的物件可以根據跟行為相關的具體社群來定,比如說喝酒多少的比較物件,也許是大多數同齡人;節約水電的多少,可以和小區的鄰居相比較,甚至可以更加縮小比較範圍,跟住在同一棟樓的鄰居們比較;完成工作的效率,可以是跟一個部門,或者整個企業的其他同事相比;一個人有多內向,外向,甚至可以和同國人,甚至跟全世界人比一比。
多數無知 - 是真無知,還是誤解?社會比較資訊經常被用來減少不健康的行為,例如暴飲暴食和吸毒。青少年和大學生經常誤以為暴飲暴食和毒品使用受到同齡人的高度重視(Perkins,Meilman,Leichliter,Cashin和Presley,1999; Prentice和Miller,1993)。這種基於對規範的理解而對同伴態度的錯誤推斷是多數無知 (Pluralistic ignorance)的一種形式。多數無知 (Pluralistic ignorance),是一種個體在公開場合遵守規範,但私下其實很抗拒次行為的現象,同時假定其他人對規範的公眾遵守表明了他們對這種行為的支援態度(Miller&McFarland,1991; Prentice&Miller,1993)。
通俗的來講,也就是:
你覺得大家都在喝酒,那麼大家一定都很喜歡喝酒,所以你在公開場合也會喝很多酒,但其實你不喜歡喝酒。可是其實大家也都是這麼想的:每個人都以為別人在喝酒是因為喜歡喝酒,所以即使不喜歡也要硬上。最後就導致了大家都在一起喝討厭的酒,以為別人喝酒是真的覺得有必要和,但內心都很抗拒。你們發現了嗎,這個圈就很難跳出去了。
怎麼樣,是不是覺得這個場景很熟悉?
在這裡要提一下,這裡的 ‘無知’並不是愚蠢的近義詞 ,只是資訊缺乏的一種表現,“無準確資訊”的意思,更準確地說應該是 ‘多數誤解’,誤解了大家內心真實的想法。
你們到底喜不喜歡喝酒?很多社會心理學家試圖告訴人們真實的資訊,旨在突破這種多數無知 (Pluralistic ignorance)。也就是告訴人們:“大多數人其實真的都不喜歡喝酒啊!”
比如,Schroeder和Prentice 在1998年指派大學生參加有關飲酒的兩種型別的討論小組之一。一種討論側重於個人對飲酒的決定,另一種討論側重於同齡人飲酒與個人對飲酒的決定之間的關係,從而揭示了多數無知(pluralistic ignorance)現象。四到六個月後,參加多數無知討論的學生報告飲酒顯著減少。
這項早期研究為許多後續干預措施鋪平了道路,後來出現了很多幹預措施,將參與者自身行為的個人反饋與他人實際行為的資訊相結合,也就是飲酒量的社會比較資訊,以解決大學生的飲酒行為。也就是,告訴他們:“其實你們大學生喝酒很少的,你已經算喝的很多的了。”
這些型別的社會比較干預措施通常是透過郵件和基於Web的程式等媒體交付的。
到目前為止,很多‘勸酒’資訊都是‘私人訂製’的,這些干預措施可以將個人行為與集體規範進行比較,從而為個人提供私人反饋。
‘皇帝的新裝’不僅是童話,是社會現象‘勸人少飲酒’只是多數無知 (Pluralistic ignorance)的一個例子,生活中其實有很多舊習,或者不合理的早就該被淘汰的社會習慣,一直去不掉,多數無知 (Pluralistic ignorance)就是一個重要因素。
“皇帝的新裝”其實也是多數無知的一個例子。
還有你看不懂數學老師的板書,可是你周圍的同學都在頻頻點頭,所以你也開始點頭,但這個時候,可能大家其實內心早就都各自崩潰了,都在強裝微笑。
怎麼樣,這個場景是不是也很熟悉。
其實只要我們多一點跳出這個怪圈的勇氣,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堅持自己的執著,總有第二個人會同意,即使沒有也無所謂,因為每個個體都是獨特的。但也許最後會發現,也許大多數人都同意你的想法,只是大家都不知道而已。
希望大家都能多一點,做真實自己的勇氣,也希望我們的社會能多一點給我們這種勇氣的環境。[啤酒]